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挑战及路径探析
2021-11-28万秀丽张艳娟
万秀丽,张艳娟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新时代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挑战,不断优化完善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路径,进而凝聚起共筑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
一、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时代内涵和根本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新时代,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1],由此可见,党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具,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尽管不同时期党的历史任务不尽相同,但党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这一重要论断指明,新时代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次强调“美好生活”一词,展现出我们党时刻铭记“人民至上”,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诉求。人民群众作为美好生活的需要主体、享受主体,“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21。因此,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出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辉煌历史充分证明,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取得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党始终坚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获得了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指明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可见,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来自于全体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梦就难以实现。因此,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必须更加积极有效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够不断地激发“一切依靠群众”的深厚动力,才能够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赢得社会各界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把全体中华儿女富民强国的奋斗激情,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环境日益复杂,我们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挑战和考验,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继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防止脱离群众,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同志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中,“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4],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新时代,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稳固党的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只有推动党的群众路线与时俱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二、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现实挑战
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不仅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带来新的宝贵机遇,也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社会阶层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需要不同的领导方式、沟通方式、协调方式。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社会阶层已经从由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组成的社会结构发展为多阶层共存的复杂社会结构[5],这些阶层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社会地位交织变化,每个阶层中又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阶层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些阶层在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增加了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难度。
第二,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增加,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不断提高,需要党不断改进群众工作的方法、策略和机制,提高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权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显著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逐步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个别利益至上的过度维权现象,甚至不惜用极端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因此,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协调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助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社会阶层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这导致各阶层利益诉求呈现出碎片化倾向,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如何兼顾各阶层利益,使各阶层都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我们党面临的现实考验。
(二)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挑战
第一,互联网的发展使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阵地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都面临着新挑战。近年来,互联网日趋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各种价值观相互交融,西方反华势力利用话语权优势,炒作热点话题,制作大量的负面消息、虚假消息,引导社会舆论方向,部分网民的辨别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都加大了教育和引导群众的难度。同时,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传播以及多样化的传播途径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矛盾的解决难度、延长了处理时效,增加了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互联网对党员干部的学习、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网络媒介不断涌现,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落后,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有些党员干部自身使用网络的能力不足,不能熟练掌握相关网络知识以及新媒体的应用,无法很好地胜任网络时代电子政务新要求。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政务管理,更好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成为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面对和解答的问题。
第三,互联网时代,政府和群众沟通的公共事务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发展为贯彻群众路线提供了新平台,各级组织和部门通过微博、微信、各类小程序以及APP平台等推送各类政府信息、收集群众利益诉求以及反馈意见等,提高了践行群众路线的整体效能。尽管目前政府公共事务平台建设已有一定规模,但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政府部门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专门的人员配备,导致网站信息更新滞后,缺少与群众的互动,群众反馈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得到解决,无法满足群众的新需求。
(三)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第一,极少数领导干部腐败堕落,不利于党群关系和谐。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严峻性。党内依然有少数党员干部不知敬畏、胆大妄为、价值观扭曲,在工作中违法乱纪、滥用职权,在生活中贪图享乐、奢侈浪费,这些现象虽然越来越少,但仍然败坏了党风,削弱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第二,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仍然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等脱离群众的行为,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党的作风与党的形象息息相关,是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的前提,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政治保证。当前,有些领导干部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的现象;居高临下、摆架子,不能以公仆之身服务群众;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弄虚作假,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这些不良作风,严重违背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偏离了党的群众路线。
第三,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弱化群众路线的实施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整治“四风”问题,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作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内依然存在着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作风不纯问题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作风建设如何避免陷入“一抓就好转、一松就反弹”的怪圈,形成常态机制、保持长效,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防止脱离群众,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了当前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
三、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
进入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强化网络思维,不断增强群众路线的生机和活力;树牢底线思维,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发扬光大党的优良传统。
(一)坚持创新思维,化解利益纠纷,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首先,构建适合各不同社会阶层利益诉求的话语系统。深入了解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不断加强对社会各阶层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引导,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开辟利益关系统筹协调的新格局;把握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利益群体,采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协调方式,健全不同类型的沟通平台,做到有效分类疏通;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从而得到不同社会阶层的支持,获取发展的动力。
其次,构建灵活化解利益矛盾的群众工作机制。不断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建立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畅通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以平等协商的工作方式来对待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汲取群众的智慧,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不断完善信访制度,认真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最后,推进守初心担使命长效机制建设。“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2]50,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党和政府部门要正视各类社会矛盾,耐心积极地处理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其沟通、缓冲、协调作用;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以钉钉子精神干好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突出问题,切实落实好事关群众利益的民生大事,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强化网络思维,线上线下融合进行,不断增强群众路线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党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努力开拓群众工作网络新阵地。我们党应注重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斗争、善于维护我国权益的互联网工作队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顺应网络时代网民群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不断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制定和完善相关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推动构建严密的舆情监控机制,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消息,引导好网络舆论,使互联网成为加强党和政府与网民深度沟通的桥梁。
其次,领导干部要熟悉并掌握网络信息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通过网络服务群众的能力。“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6]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网络群众路线”的新观念,提高对运用网络开展群众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认识,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与网民群众的交流、沟通及服务的过程中,探索网络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新方法,积极回应网民关切;通过互联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形成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全员参与的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建立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风险防范机制,以便于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处理和反应能力,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质量。
最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线上线下要融合进行。线上,领导干部通过互联网整合优化各种信息资源,建立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群众工作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以及党的群众路线网上运行机制,开展网络问政,提升政府服务的决策能力。线下,不断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使干部下基层长期化、常态化,并围绕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开展走访调研督察等工作,提高针对性,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做到真正服务于民、扎根于民,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三)树牢底线思维,狠抓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首先,不断完善党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促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针对发现的腐败问题要严肃查处、严加惩治,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果;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严格有效的监督体系,扎牢不能腐的笼子;着眼于腐败问题的根本原因,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思想觉悟,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促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者同向发力,汇聚起防腐反腐的强大力量,建设廉洁政治,赢得民心。同时,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各项机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植根于领导干部的思想中、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其次,从“关键少数”做起,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着力改善“四风”问题。“关键少数”指的是党的领导干部,他们是党的各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机关的决策者和带领群众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肩负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重大职责。因此,党的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重视,增强党性修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各种诱惑面前严把思想防线;要在行动中落实,牢固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办事路径,矢志不渝地维护群众的利益,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最后,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不断以新进展、新成效取信于民。“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7],作风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问题,需要坚持不懈地改进工作作风。要不断完善作风建设的机构设置和体制改革,大力整改相关领域的突出问题,推动构建作风建设的驱动机制、保障机制,形成一套科学系统高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保障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作风问题的反弹回潮。通过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防止作风建设的“一阵风”现象,杜绝形式主义工作作风,促进领导干部真正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从而保障群众路线的深入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