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生猪全产业链调研构建广安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建言献策
2021-11-28代发文唐宇翀
林 涛,代发文,姚 佳,李 果,唐宇翀
(1.四川省广安市饲料工业管理站,四川 广安 638000;2.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3.雅安市畜牧发展中心,四川 雅安 625000;4.广安市畜牧站,四川 广安 638000;5.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
1 广安市生猪生产基本情况
2019年广安市出栏生猪258.57万头,同比下降31.8%,猪肉产量18.52万吨,同比下降33.3%。期末存栏生猪197.7万头,同比下降27.1%,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7.15万头,同比下降26.5%。
1.1 养殖场户情况
据调查,2019年春秋防全市散养农户较2018年同期减少5.92%,相对上年减幅增加1.7个百分点;养殖总量缩减11.63%,散养农户继续加速退出养殖行列。
全市现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数468个,相对2012年历史最好水平减少超三成。自开展“洁净水”行动和迎接中、省环保督查以来,关停、拆除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户)累计达703个。按近3年来春防、秋防数据计算,产能锐减超60万头。2019年春防数据显示,规模养量同比增加1.51%,虽开始出现回升,但不足以弥补散养农户退养量缺口,仅占26.16%。
1.2 市内供需情况
据屠宰检疫数据,2018年市内屠宰检疫猪肉量8.34万吨,同比增长0.73%;2019年1—4月屠宰检疫猪肉量2.6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6.71%。经对市内永辉、华润、重百等超市日销白条猪量调查,日均销量在750~900千克,与上年同期销量持平。目前,市内猪肉供需总体平衡,消费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不明显。
1.3 市场价格情况
受全国生猪产量下降、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和活猪调运受限,加之重庆主销区价格拉动,广安市肥育猪价格自2018年9月份开始一路上涨,2019年一季度与往年的年后淡季下跌走势不同,价格持续坚挺,出栏均价17.4元/千克,同比上涨超58.7%。猪肉零售价格在生猪价格拉动下,较上年同期呈现上涨,五花肉均价26.3元/千克、精排骨41.8元/千克,最大涨幅达21.8%,价格相对稳定。在全国猪源紧缺、后市看涨情况下,后备母猪、特别是仔猪价格大涨,目前20千克左右的仔猪均价980元/头,同比涨幅超1倍;80千克左右后备母猪均价1 960元/头,同比上涨23.75%,涨势逐渐强劲。
1.4 养殖成本情况
2018年饲料原料及配合料均价总体呈现小幅震荡上行的特点。典型调查表明,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64.8%,较上年增长1.52%;人员人均工资较上年增长7.60%,年平均猪粮比在6.45∶1,2018年上半年亏损,下半年保持微利。2019年一季度猪粮比在7.84∶1左右小幅震荡,高于5.75∶1盈亏均衡线和全省7.1∶1平均水平,按现价理论测算,目前出栏肥猪头均盈利超260元,出栏仔猪平均盈利超450元。
2 广安市生猪生产的主要困难
2.1 生产发展信心不足
受非洲猪瘟影响,散养农户不敢养、不想养和养不起等问题突出。规模养殖场户虽对后市行情普遍看涨,但鉴于疫病风险、环保压力和自身经营实力等原因,对补栏增养表现更为谨慎,行业整体发展信心不足。
2.2 推动发展力度不够
近年来,各地在保供给、保生态方面统筹不好,由过去“重发展、轻环保”变成“重环保、不顾发展”,在生猪生产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目标不清、措施不明、推动乏力等情况,未严格落实市政府“拆一补一”要求,甚至 “一禁了之”“一关了之”,对推进生猪产业化更是抓而不实、落实不力,尽快恢复产能压力较大,长期保障自给存在风险。
2.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有关畜牧资金投向改变,多数项目资金整合投向畜牧大县畜禽粪污治理,生产发展方面专项投入急剧减少。因缺乏资金支持,加之各地投入有限,生猪产业发展相对以前扶持力度锐减。畜牧业用地难、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在环保要求愈来愈严的大形势下,畜牧发展空间越来越受限,产业发展面临困难重重,促进农民增收压力较大。
2.4 基层服务能力减弱
2019年3月,对基层兽医技术服务力量调查表明,机构改革后县乡编制总数1 080人、在编857人、实际在岗839人(包括临聘32人),普遍存在有编无人、缺人干事情况。加之前锋、华蓥、岳池及三园区,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归口乡镇管理,超半数已不从事畜牧兽医业内工作,服务能力大幅减退,甚至有出现工作“缺位”“空档”。 此外,个别地方基层工作队伍不健全,经费保障不足,基础设施老化陈化,防疫检测能力水平无法满足需要,有效管控和处置重大突发动物疫情工作难度大。
3 生猪生产建言献策
3.1 坚持多措并举,加快稳定生猪生产
3.1.1 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猪五条”、省“猪九条”,鼓励和支持种猪场和生猪规模养殖场(户)恢复生猪生产。2019年9月,已按规定为种猪场和规模猪场申报贷款财政贴息补贴378.16万元;9月以来,全市保险生猪3.9万头,生猪理赔811万元。
3.1.2 开展专项清理,加强禁养区划定与管理 成立规范禁养区划定工作组,开展禁养区划定专项清理工作,清理超范围划定禁养区293个,面积915千米2,大幅拓宽了畜禽养殖业发展空间。
3.1.3 优化检疫程序,保障种猪、仔猪及生猪产品有序调运 落实“绿色通道”政策,细化便捷措施,优化检疫程序,降低调运成本,保障符合条件的种猪和仔猪顺利调运。2019年1—10月,全市调出和调入动物及产品1.3万车次,其中生猪4.74万头、猪肉产品214.29万千克。
3.1.4 强化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措施 层层压实政府、部门和生猪产业各环节从业者责任,市县财政投入6 000余万元,持续开展监测排查、清洗消毒、设卡查验、泔水监管、违法查处等工作,全市未发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确保了现有生猪安全健康出栏。
3.1.5 加强监测,完善市场调控机制 建立规模养猪场(户)信息备案管理和生产月监测制度,坚持非洲猪瘟紧急排查日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生猪生产形势变化。建立冻猪肉适时收储和投放机制,全市设立16个投放集散地和84个投放网点,确定了6户市级保供企业。适时启动社会救助政策,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 000余万元,惠及全市38万余名城乡低保、特困人员。
3.2 突出龙头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
3.2.1 强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全市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0个,成功创建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2个、市级53个、县级171个,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出栏比重达到52 %。
3.2.2 坚持以大带小,积极发展中小养猪场(户) 引导新希望、正大、德康、天兆、正邦等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寄养、代养、托养、托管等经营模式,带动中小养猪场(户)150余家,年出栏规模45万头。
3.2.3 加强技术推广,完善现代生猪良繁体系 实施现代生猪种业提升工程,持续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高生猪良种繁育水平。全市建成存栏1 000头以上能繁母猪的生猪种畜禽场7家,创建省级核心育种场1家、一级扩繁场2家,全市生猪三元杂交面达90%。
3.2.4 突出绿色发展,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8亿元,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和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思路,动员、鼓励、引导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改造升级粪污无害化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1.88%,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98%。
3.2.5 统筹财政资金,支持生猪调出大县建设 统筹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2 479万元,市级财政安排1 000万元生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种猪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和恢复生产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疫病防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
3.3 制定支持政策,不断强化生猪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强化了生猪生产的激励政策措施。
3.3.1 加大金融政策支持 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授信条件的生猪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等,在信贷资金投向、投量、期限、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2019年省、市农业担保公司共担保发放生猪养殖贷款1.2亿元。
3.3.2 保障生猪养殖用地 落实和完善生猪产业用地政策,取消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统筹做好本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全力保障生猪种业、规模化生猪养殖、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屠宰加工等生猪产业用地。拓展生猪养殖用地来源,鼓励利用低丘缓坡、荒山荒坡、灌草丛地等未利用地和地力难以提高、低效闲置的土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养殖场,允许在Ⅲ、Ⅳ级保护林地内建设生猪养殖设施并优先使用林地定额,必要时允许选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未实施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的地块保障生猪养殖用地。
3.3.3 强化法制保障 严格落实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督促养猪场(户)、屠宰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全市开展执法检查2 878次、联合执法148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19起,捣毁私屠滥宰窝点8个,查获违规调运生猪298头、生猪产品7.85吨。
3.4 突出制度约束,整改机构队伍弱化
3.4.1 完善设施设备,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全市新建洗消中心7个,安装自动化全方位喷雾消毒设施60余套,技防水平全面提升。市、县两级兽医实验室均新配备了全自动核酸提取仪、PCR检测仪等设施设备,公共检测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组织兽医实验室、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生猪定点屠宰场点检测人员开展了非洲猪瘟检测技术全覆盖培训,从业人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进一步提高。
3.4.2 强化执法监督,加大疫病检测和动物检疫力度 2019年1—10月,全市共检测环境、病死猪、抽检屠宰场留样样品4 339份;受理产地检疫申报10万余次,产地检疫畜禽1 059.69万头(只),其中生猪117.1万头,产地检疫受理率达100%。
3.4.3 稳定基层机构,巩固和加强动物疫病防控队伍 依托现有机构编制资源,设立了县级动物防疫管理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机构,设立乡镇畜牧兽医站180个。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县、乡两级通过招聘录用、借用归岗、临时聘用等措施,新增在岗人员94人,稳定和加强了基层动物防疫队伍。
3.5 完善冷链设施,加快构建现代生猪流通体系
3.5.1 开展生猪定点屠宰资格清理,加快生猪屠宰行业提档升级 按照压减数量、提质增效的要求,依法取消48家条件不具备的生猪定点屠宰场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全市60个新换证的生猪定点屠宰场按要求新建了非洲猪瘟检测室、配备了非洲猪瘟PCR检测仪及自动消毒设备设施。严格执行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制度,派驻官方兽医225名,监督生猪定点屠宰场点业主切实履行非洲猪瘟防控主体责任,认真开展入场查验、消毒、肉品品质检验和非洲猪瘟自检等工作。
3.5.2 引进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方式 引进新希望集团建设年产25万吨猪肉制品深加工厂,鼓励生猪就地就近屠宰,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变传统“运猪”为冷链“运肉”,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跨省(区、市)调运。
3.5.3 构建冷链物流网络,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屠宰加工企业升级改造,引进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建设完善冷链仓储配送体系,全市建设冷库7个,配备冷藏车辆。聚焦成都、重庆等生猪主销区,按照“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总要求,建设覆盖全市各乡(镇)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打通了猪肉等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