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2021-11-28吴艳
吴 艳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吴 艳
(萍乡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乡村文化振兴存在伦理道德体系“破而未立”、乡村文化自信根基动摇、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乡村文化可以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提供支撑,传承创新乡村文化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乡村文化与地方高校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但是,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存在认知偏误、制度错配、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振兴人文学科、完善教师评价、搭建合作平台等手段,夯实人才和研究基础,畅通合作与服务渠道,更好地为乡村文化建设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地方高校;困境;出路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要求[1]。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目标和要求,乡村文化建设始终居于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源泉,学术界虽形成了“内力论”“外力论”两类观点,但对外力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2]。
地方高校通常是当地的“人才高地”和“文化高地”,与地方政府、城乡社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地方高校既依赖地方财政供养,又深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还肩负着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是乡村文化振兴中可资利用的重要外力。现有关于高校和地方文化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地方文化如何与高校教学科研[3]、图书馆[4]、学报[5]相融合,论述地方高校如何借助地方文化实现自身的特色发展[6],只有刘敏[7]、刘平[8]、刘娟[9]等少数研究关注了高校如何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更好发挥地方高校文化职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地方高校文化职能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关系入手,分析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增强乡村文化振兴的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是解答这一时代课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振而不兴: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图景
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化建设方面的法规和文件。在2015年、2016年、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分别安排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10]“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1]“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12]等专门章节,部署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基层文化建设的财政支出保障力度,推动“三馆一站”建设和开放,基本建成了覆盖乡村的文化设施服务体系,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在思想道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还不能很好满足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的需要。
(一)伦理道德体系“破而未立”
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既体现为不成文的道德规范体系,也体现为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传统的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人伦关系和社会结构逐步瓦解,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时代公民道德规范还未能在乡村社区完全扎根。受各种不良思潮影响,在很多乡村社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在公共生活领域,集体主义道德观念日益淡薄,破坏环境、侵吞公共财物、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在职业生活领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传统优秀职业道德不断受到侵蚀,偷奸耍滑、缺斤少两、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等现象层出不穷。在家庭生活领域,孝道观念受到挑战,离婚率逐年攀升,留守儿童问题问题还很严重。在个人生活领域,享乐主义沉渣泛起,消费主义不断抬头,好逸恶劳、纵欲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乡村文化自信根基动摇
在城市文化的强势入侵下,乡村文化遭遇了严重解构,使得乡村文化中的传统经验和价值无法适应乡村社会变迁中的难题,乡村集体记忆不断遭到怀疑,传统的乡村家庭观念、血缘观念与乡土观念逐渐淡化甚至被抛弃,乡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在此背景下,乡村留守农民难以在乡村文化中找到慰藉心灵的价值支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被严重动摇。乡村文化自信根基的动摇,导致村民心理失落[13]、对乡村文化缺乏科学认知和价值判断[14],乡村文化价值逐渐消失、乡村文化精神空洞虚化[15],以及乡村文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14]、乡村文化传承不畅[16]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
(三)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水平不高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的失衡[16]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果不佳。从建设经费投入来看,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还非常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表明,在2017年以前,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一半以下投入到城市,投入到县及县以下的费用比例长期偏低;东部地区的投入长期高居45%左右,中、西部地区投入比例显著偏低。从管理情况来看,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还十分松散,阵地被挤占、设备被挪用、人员被抽调的现象还很普遍。从使用情况来看,很多文化室、活动室、图书室长期无人光顾,使用率不高。在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上,多数地区还停留在“送文化下乡”的低水平上,未能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三、共生共荣:地方高校和乡村文化的互动关系
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高等教育和乡村文化建设分别属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范畴。静态地看,在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增加一个领域的投入,就必然会减少另一个领域的投入,二者关系是一种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但从运动的、系统的观点来看,二者的关系更是一种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
(一)乡村文化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提供支撑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大趋势下,人民群众期盼着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国内高校逐步将发展目标由规模扩张型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上来。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文化积淀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因此,大都将特色化发展当作其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多种多样,依托本土文化来凝练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办学实践中最常见的做法之一。例如,丽水学院在培育学校文化特色时,特别注重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在学科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该校围绕当地生态文化,培育了农村区域发展、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学、园林学等特色学科,并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和特色项目,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影响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该校在各类文化活动和校园建设中巧妙利用各类无形和有形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校园文化底蕴[17]。周口师范学院在确立办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充分挖掘了当地的文化优势。在办学理念的确立过程中,该校从伏羲之墟、陈楚旧地、老子故里等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将之有机融入校训、校徽和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之中;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该校将老子文化、易卦文化、姓氏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校本特色课程的内容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6]。
(二)传承创新乡村文化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承担着不同职能。从纽曼提出大学的教学职能,到洪堡提出大学的科研职能,再到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人们对大学职能的认识不断深化。2006年,赵沁平提出了“引领文化,是大学的第四功能,而且是大学与生俱来、更为独有、影响更为深远的社会功能”[18]的观点,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大学职能。在乡村文化“振而不兴”的背景下,强化大学的第四职能,引导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从地方高校的地方性来看。地方高校的管理体制来看,我国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多在“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下运行,地方高校的土地、编制、办学经费多由地方政府供给,地方性是其第一属性,“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常是其办学的第一定位,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是这一定位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从乡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性来看。地方高校与其他高校特别是处于省城或区域中心的省属、部属重点高校相比,尽管在研究力量上相对较弱,但由于其贴近乡村社区,在研究、传承、传播、创新乡村文化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便利性,也更能实现高校和乡村社区的互利共赢。
再次,从乡村文化建设的专业性来看,乡村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各类文化资源往往与当地方言、信仰、习俗等融为一体,对其研究和发掘,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人类学专业基础,还需要有丰富的本土文化经验,而地方高校多从原来的中专、高专等升格而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通常已经积淀了一批优秀的学者,能够更加“接地气”地开展乡村文化建设。
四、困难重重: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多维困境
地方高校共生共荣的互动关系表明,地方高校可以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在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组织实施上还面临着重重困难。
(一)认知偏误:对文化职能认同不高
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做社会的‘灯塔’,而不是‘镜子’”[19]的价值定位。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大潮中,许多地方高校对于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第四职能”认同度还不够高。在办学实践中,许多地方高校遵循“有为才能有位”的实用主义逻辑,对办学的“应用性”过于执着,在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全面偏向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经管人才的相关专业,不重视甚至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建设发展。在这种错误思想观念指导下,人文类专业或者被边缘化,或者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停招或被撤销。没有健康发展的人文类专业,就不会有不断涌现的人文类专业人才,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依靠基础。认知偏误也体现在地方政府对本土高校的认同上,在履行文化发展规划、文化项目论证、文化活动策划、文化人才培养、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职能时,地方政府在寻求外部支持与合作时仍有较强的“名校情结”,更青睐名校名家,忽视了更懂地方历史传统和乡村文化的本土专家,坚信“外来和尚好念经”,有意无意排斥了本土专家的参与。
(二)制度错配:文化服务绩效难以评价
文化建设需要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作支撑,而人文学科研究费时耗力,产出慢,转移转化难,难以产生显性成效,成果价值评价相对较难。人文研究的这些特征,需要高校建立起与其他研究评价不同的、更有针对性的评价考核制度。但实际上,很多地方高校的评价考核制度并未充分统筹考虑这些因素。例如,在科研工作绩效考核中,人文类研究成果与社科类研究成果往往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考核,从事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冷门学科研究的教师,很容易在绩效考核中处于劣势;在社会服务成果认定和绩效考核中,多数高校采取以横向课题经费作为主要的乃至唯一的衡量指标,难以全面体现文化服务的实际付出和长期效益。现行“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评价制度设计,在“公平公正”的外衣下潜藏着对人文研究和文化服务的不公,难以调动起师生开展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三)投入不足:服务活动开展缺乏可持续性
在地方高校现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地市财政投入,生均拨款不能足额拨付到位、教师编制数配额不足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在提升办学层次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高校为了达到高等院校设置对校园面积、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图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要求,被迫大量举债。在学校成功升格后,生均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地方高校既要偿还旧债又要全额承担编制外教师的工资福利,财务状况非常窘迫,加上认知偏误和制度错配,能够投入到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经费极其有限。受此影响,许多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多呈应景式、形式化、碎片化特征,各二级学院和相关单位各自为阵地开展文化政策宣讲、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大学生支教、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缺乏学校层面的统筹安排,系统性不强,活动次数少,辐射范围小,可持续性和影响力不强。
五、墙里开花墙外香: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为了在服务乡村文化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振兴人文学科、完善教师评价、搭建合作平台等手段,夯实人才和研究基础,畅通合作与服务渠道,真正实现“墙里开花墙外香”,为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振兴人文学科,筑牢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所高校的灵魂。只有文化繁荣强大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所高校才能真正实现繁荣强大。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地方高校有必要对现代大学文化职能进行再反思,重新评估人文学科发展在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坚持地方高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同时,在顶层设计上为人文学科的发展预留和配置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空间,办好办强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人文类专业,培养一大批懂农村、重传统、爱文化的“文化人”,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筑牢人才基础。
(二)完善教师评价,打好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基础
高质量的乡村文化服务要以高质量的乡村文化研究为基础。地方高校要充分考虑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探索改革现有“一刀切”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建立起更加全面客观、更能反映人文类专业技术工作隐性绩效和长期影响的评价考核制度,引领广大教师以发展的眼光认识人文研究与大学传承创新职能、大学精神重塑、大学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培育更多有“人文主义”气质的现代教师[16],激励和引导他们潜心教学科研,取得更多高质量的乡村文化研究成果,为乡村文化建设服务打好研究基础。
(三)搭建合作平台,构建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通畅渠道
在推进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各地方高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对于促进校地交流合作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遗憾的是,这些平台多专注于技术层面,局限于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的对接,忽略了地方的文化发展需求。要克服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应景式、碎片化、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地方高校和市县政府可以尝试合作搭建专门的文化类科研成果对接平台,并通过平台共同建立人才库、成果库、政策库、课题库、需求库。高校定期更新人才库、成果库,地方政府和乡村社区定期更新政策库、课题库、需求库,发挥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匹配和撮合供需合作的功能,以达到丰富活动形式、充实服务内容、更好地为乡村文化建设服务。
[1] 习近平要求乡村实现“五个振兴”[EB/OL].(2018-07-16)[2021-02-1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7/16/c1001-30149097.html.
[2] 张学昌. 城乡融合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4): 56–64.
[3] 孔翔, 于良全. 地方文化环境与大学教学科研融合发展的模式初探——基于英美若干研究型大学的经验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1): 167–175.
[4] 彭立婷. 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文化建设刍议——以湖南永州地方文化为例[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0, 30(3): 22–23.
[5] 周怡. 地方高校学报与“地方文化”传播[J]. 新闻界, 2008 (4): 99–100+102.
[6] 俞海洛. 依托地方文化走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13(9): 23–25.
[7] 刘敏. 地方文化建设的高校支持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15(10): 161–164+183.
[8] 刘平. 对地方高校传承与输出地方文化的思考[J]. 江苏高教, 2012(5): 79–80+91.
[9] 刘娟, 刘建国. 高校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的思考——以吉林省高校为例[J]. 高教探索, 2013(11): 15–16.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G]//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273–290.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G]//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102–123.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G]//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157–181.
[13] 沈妉.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困境与重构[J]. 理论与改革, 2013(4): 156–159.
[14] 范建华, 秦会朵.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 思想战线, 2019, 45(4): 86–96.
[15] 沈费伟. 传统乡村文化重构: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J]. 人文杂志, 2020(4): 121–128.
[16] 宋小霞, 王婷婷.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9(4): 176–181.
[17] 肖建中. 新建本科院校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互动机制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2): 32–33.
[18] 赵沁平. 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Z3): 9–11.
[19] 顾建民, 刘爱生. 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追求[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17): 54–57.
[20] 李恒川.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履行困境与改善路径[J]. 江苏高教, 2019, 215(1): 47–50.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How ca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e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U Yan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threatened by the problems such as ethics and moral system that has been broken and to be established, the shaken foundation of rural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low level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While rural culture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rural culture, the rural culture an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ymbiotic and interdependent. However, in serving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face the problems of cognitive bias, system mismatch and weak sustainability. By means of revitalizing humanities, improving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and building a cooperation platform,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strengthen the talent and research foundation, to smooth the channels of cooperation and service, and to better serve the project of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ject of construction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fficulties; solutions
G124;G647
A
2095-9249(2021)02-0038-05
2021-03-09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9YB291)
吴艳(1981—)女,壮族,云南景洪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社会学、文化学。
〔责任编校:吴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