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1-11-28张玉婷

安顺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英美专业课思政

张 艳 张玉婷

(阜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大多由思政课教师完成,各院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加强力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各高校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17年12月,教育部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思政建设融入高校各门专业课程,全方位行使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此后,“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探索进入了大众视野,学术界和教育界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实践路径、理论基础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讨论和实践探索。2020年5月,教育部进一步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将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

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2],其内涵包括“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即中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精神[3]15。正如学者所言:“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育人理念。”[4]12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核心课程,寓西方意识形态和主流语言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是学生直接接触西方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立德树人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任务。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需深度合作,从理念引导、教学设计、学生能力培养和科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转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2],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和改革之中,对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进行全方位科学评价,并根据时代发展持续改进实施策略,培养“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5]

二、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对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进行理念引导,这是现阶段全面推进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重中之重。首先,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需要理解并认可“课程思政”这一新型课程观,转变教学理念,做到以德立教;其次,通过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教师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等所有教学环节之中;再次,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与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深度合作,帮助专业教师掌握思想政治理论,从而提高政治素质。

实施课程思政需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2],教学模式应符合教学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递价值观的认可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布迪厄的课程文化观,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时选择传递合适的文化内容,以实现课程建设的有效性。[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思政元素应与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依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教育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应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化意识、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强化培养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家国情怀、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一课程目标支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学会育人”[7]13,对应毕业要求指标 “重视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实现文化育人”[7]14。同时,英美文学课程的专业教师还应将该课程目标渗透到教学的具体内容中,贯穿于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学习作家及其作品中的故事、探讨人类理想、情感和事件,通过对比中外文学发展并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先进文化。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深度合作,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提高政治素质,做到真懂、真信和真教。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深谙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理解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管理者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专题培训,建立健全两者合作教学教研制度。例如,高校管理者可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领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全面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相互交流研讨,在常学常新中提高思想认识;高校管理者还可组织课程思政示范课比赛,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专业课教学,并且在学校或者系部之间交流、分享,以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良性环境。高校管理者在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沟通、组织、引领和监督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英美文学课程思政资源整合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纲要》要求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英美文学课程教师要深入梳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挖掘提炼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课程的育人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展现教师思政能力,将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步骤。

三、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专任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能力,能够梳理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贯穿于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作家及其作品分析、课堂活动、课后研究创意写作等各教学环节。专业教师运用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客观地学习和评价英美文学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通过引入中国文学作品帮助学生“自觉运用中国文化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审视异文化中涉及的人类问题,提升对中华传统的文化自信”[4]13,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下面以英美文学教学内容组织为例加以说明:

(1)英国弗朗西斯·培根和其散文《论读书》

英国散文家培根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散文家,其代表作品是课程讲解散文文体的必读篇章。传统教学内容过多关注的是培根散文的特色、赏析《论读书》的结构特点和语言修辞手法。在课程思政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散文《论读书》介绍的读书之功用延伸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学作品,课堂讨论陪伴同学们成长的中国文学名著及其对个人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同学们如数家珍,列举出了满满一黑板的中华优秀文学作品,文化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论读书》汉语译文版本众多,其中王佐良教授的译文完美地翻译出了培根散文的韵味和特色,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了王佐良教授的《论读书》汉语译文。当赏析到散文《论读书》中介绍读书的原则时,译文将原文“to weigh and consider”翻译为“推敲”,同学们不禁拍手称妙,感叹汉语之精练和贴切。中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学习打破了英美文学以单一输入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英语语言能力培养、中英文化交流和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融为一体。

(2) 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和悲剧《哈姆雷特》

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闻名于世,其中《哈姆雷特》代表了作家的卓越艺术成就。在英国文学教材中,莎士比亚作品赏析部分首选的是哈姆雷特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突破内容理解的难关,抓住人物独白内容的层次:question→to be ( suffer )→not to be ( take arms against )→not to be→to die ( to sleep )→to die ( to dream)→whips and scorns of time→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weaken the resolution→delay the action→cause the failure。但课堂内容讲解不能仅停留在对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的字面理解,教师需要将人物所处时代背景(英国16世纪末的黑暗社会)和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新阶段进行对比,揭示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不同影响。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和课堂讨论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成就汇报。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起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更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祖国视人民生命和利益高于一切的感人情怀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担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能将文学作品和社会现实融合起来,由衷地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的幸福感,决心为祖国更加繁荣的明天努力奋斗!

(3)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富兰克林自传》

《富兰克林自传》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体文学作品,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励志奇书。作者以美国清教主义和理性主义为背景,记录了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的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可将美国的思想根基“清教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进行对比,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可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精华的时代价值;可将富兰克林所代表的“美国梦”与当今中国所提倡的“中国梦”对比,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理解《富兰克林自传》中的十三条美德,鼓励学生自律、自省、自力更生、自我提高;可以与学生分享本校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创作的有关“中国梦”的非虚构故事《时时刻刻》,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讲好中国故事。

(4) 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和散文《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代言人、非暴力运动的预言家。梭罗曾在瓦尔登湖边自建的小木屋里生活两年多,观察自然、充实自己,并创作《瓦尔登湖》。教师在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的同时,可以梳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和当前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时期都是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蒸蒸日上的阶段,经济的蓬勃发展给消费主义盛行背景下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不被物质束缚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品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可联系垃圾分类等环境保护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做文明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介绍梭罗趣事引出他倡导的非暴力运动,深化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5)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和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乡土文学的代表、英语小说的语言改革者,其代表作品《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被海明威称为“美国文学之源”。马克·吐温擅长描写他的家乡密西西比河周围的风土人情,并且认为只有本乡本土的人才能生动呈现它的风貌,教师可以此鼓励学生发现身边故事并积极创作,促进家国情怀的培养,增强文化自信;可以借助马克·吐温将口语化语言融入小说创作、敢于语言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创新,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以未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儿童眼光来创作,对白人文明社会进行批判,高度赞扬了民主、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评论。

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需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认真储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提升育人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按照《纲要》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且随着时代发展进行动态资源整合。高校之间、本校学院之间、学院内定期举行常态化的思政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和教学竞赛,思政教学团队可以发挥集体智慧,将课程思政教学真正发挥功效,实现高校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英美文学课程专业教师应将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学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除了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外,也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塑造品格、掌握知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开拓创新和思辨能力,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健全课程思政科学评价体系

科学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风向标。科学构建多角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责任落实、全面持续推进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纲要》高度重视评价体系的建构,提出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对高校、院系、教师、教材考核与奖励的重要内容[2]。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应对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高校管理者和学生进行全过程评价。

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兼具教学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对其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应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入手。教师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需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理念要体现立德树人思想和学生中心;教学内容要求课程思政目标得到实现,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效果要求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制作课件等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录制课程思政公开课,并对标《纲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教学方面的考核要具体到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况,并在建设周期内取得一系列建设成果。作为科研工作者,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要进行课程思政科学研究,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或培训,以科研发展促进教学发展,积极申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或科学研究项目,并将实践成果以课程思政类教科研论文的形式推广。全国高校各专业和各门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但是,健全的课程思政科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仍需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高校管理者引领、监督和支持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其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应从教学管理、教学活动、教学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教学管理方面,高校管理者每学期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领专业课教师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以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教学活动方面,高校管理者应关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实况,组织集体备课、公开课教学、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教案、课件等一系列建设成果比赛,并鼓励学生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调查;教学建设方面,高校管理者组建由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和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组织教师编写并研讨体现课程思政思路的教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材料,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相关学术会议或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方面,高校管理者大力支持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项目、发表课程思政类教科研论文。

《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2]。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该部分评价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角度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教师、学习同伴和学生个人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讨论教学和课后研究等环节对学生蕴含思政元素问题的讨论、活动学习情况评分,记下评价记录,为进一步组织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做准备。例如,可以将课程内容美国的“清教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比设计成课前自主学习部分的开放性问答题,教师在学习平台对学生的答案做简要评价;可以将富兰克林的“美国梦”与当今中国所提倡的“中国梦”对比设计成课堂分组讨论,教师和学习同伴可以在学习平台上为发表观点的同学提出评价意见。其次,在一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考核内容可以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增加英美文学作品和中华优秀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考察学生对中外、历史和现实时事政治的分析能力。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应重视网络学习平台记录的过程性评价,提高课堂和平台教学参与的成绩比重,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估。

结 语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师深度合作,从理念引导、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学生培养质量和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实践,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首先,提高教师思政能力和政治素质,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其次,结合教学目标和《纲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专业能力;最后,对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进行全方位科学评价,并根据时代发展持续改进实施策略。只有将这些工作落到实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英美专业课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