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1-11-28罗倩杨丹
罗倩 杨丹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3)
引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流动形式,是指将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与发展较好的地方,根本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然而对于随着易地扶贫搬迁而来的老年人而言, 由于他们在经济上的自我支持能力不足、健康问题突出、社会保障弱,而且受传统农村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影响的他们, 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这样一种空间结构再造使得他们在迁入地不得不面临生活不适、文化观念不适、身份认同等诸多社会适应问题。如何帮助搬迁老年人尽快融入新的环境,避免社会隔离,实现社会融合,促进积极老龄化,成为摆在当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社会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相关文献来看易地扶贫搬迁属于本土词汇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相似的概念是生态移民或是环境移民,一般指的是“由于干旱、土壤侵蚀、荒漠化、过度砍伐森林等环境问题,结合人口压力、贫穷等社会经济问题,从而致使其生计问题不能得到保障的人”。从国外现有文献梳理来看,老年移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进入到一个新的国家或社会之后,必然要面临诸如自我身份认同、社会关系交往、社会适应等问题,较早有罗梭(Rosowi)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aged中从生活模式转变的角度指出生活模式是维持社会适应的基础,老年人群在移民以前某种程度上习惯了以前的生活模式,一旦生活模式改变即无法维持早期生活模式时就会出现社会适应失败的现象。而导致移民老年人出现社会适应困境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毛迪亚金特里(Maudia Gentry)从老年人的自身因素指出,由于老年移民群体处于生命历程的老年阶段,衰老作为主要特征带来社会排斥或融入风险的增大,使其对流入地社会价值观、文化和习俗的不熟悉,阻碍了他们的社会适应。安娜根科娃(AnaG.Genkova)等人则从另一个方面指出,流入地(美国)社会的包容性有助于老年移民更好地调整心态从而融入美国社会。特雷亚斯(Treas)通过深入访谈发现,语言文化隔阂、家庭负担、精神孤独是造成老人社会适应困难的主要因素。综合以上可看出,移民老人无论是由于自身的主观原因还是外在的客观原因,他们在异地都或多或少会面临环境不适,语言障碍,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而导致其社会适应问题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发展现状及搬迁后续的可持续生计适应
由于我国大部分西南地区的贫困人口从地理居住空间上来看基本上都是生活在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且脆弱的生存环境中,因此有学者从经济、生活、教育、等多方面资源指出在贫困地区由于贫困户的生存环境较差、经济水平落后、上学就医困难、生产生活不便且开发难度大等都是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原因,学者陈胜东等人则从外部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方面指出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也是促使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原因。而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人口的简单位移, 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口分布重新建造与完善的复杂工程,在搬迁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搬迁对象识别问题、搬迁安置区的选址建造问题、移民的搬迁、安置等问题;另一方面,贫困户在迁移到新的地方后直接面临的就是生计维持问题,生计可持续性发展是移民“稳得住”的保障。同时从搬迁安置方式以及搬迁时间上来看部分集中安置户生计较为脆弱,而搬迁时间较早农户在迁入地的恢复和适应过程较为缓慢而且非自愿搬迁容易遭受外力冲击和面临生计风险。
(二)易地扶贫搬迁老年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经济结构的变化需要移民在生计方面去适应还有移民的生活环境、社会网络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移民去适应。易地扶贫搬迁是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逻辑去取代以传统农业生产为根基的生活逻辑的境地,搬迁户与传统以土地为根基的谋生方式发生断裂,由此引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亲缘、宗族、地缘、业缘联结的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网络、传统道德维系的社会秩序等方面发生巨大的社会变迁: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对搬迁户在迁出地多年形成的社群组织与人际关系网络造成了较大冲击,原有互助性网络破碎孤立无助,同时由于文化观念、知识素养、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搬迁移民与流入地的城镇居民的社交壁垒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尤其是老年移民很可能就孤立于流入地城镇社会;另一方面,搬迁移民在搬迁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搬迁移民心中不宁,而且安全感缺失、摇摆人心理、乡土情结交替出现,左右着搬迁移民的行为选择,许多集中安置点出现了搬迁人口返迁旧居住地或往返于两地之间等搬迁群众在安置地“稳不住”难题。
(三)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的对策研究
社会适应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脱贫效果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而从“搬得出”到“稳得住”不仅是要求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也是要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新生活,因此有学者从个人层面提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主动适应新的制度要求,转变传统的生活和习俗,逐渐适应新环境;从社会层面来看,政府在提供丰富的经济扶持政策的同时,也要重视和解决搬迁户的社会适应问题要,积极营造搬迁户主人翁意识、和谐氛围是确保搬迁户在迁入地能够“稳得住”重要的社区环境。
三、总结与展望
无论是国内的易地扶贫搬迁还是国外的生态移民搬迁行为,搬迁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迁徙行为,国外主要是对于生态移民的研究,集中于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上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阶段的研究做了较为丰富的探索并提出了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内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比较丰富,主要是关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资金问题、问题及对策等,都是从易地扶贫搬迁本身出发,研究有关问题。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是对于移民搬迁现状的描述和影响移民融入的不同因素进行了分析,也针对现有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题提出了不同层面的对策,为本文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整体而言关于搬迁移民的后续保障尤其是社会适应方面的研究很少,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研究内容上大部分研究关注较多的是易地搬迁脱贫的现状,对搬迁的后续发展研究较少;研究视角上,大多研究都是基于普遍群体,很少有将易地扶贫搬迁中涉及的研究对象进行细分,样本类型单一,导致不同群体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群体特征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尤其是搬迁群体中更为弱势的老年人群体。基于以上,本文建议未来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更多的关注老年搬迁群体的社会适应问题:
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看,搬迁老人无法融入新环境,缺乏归属感,显然不利于脱贫攻坚战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老人群体,作为家庭、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一旦无法适应融入搬迁后的生活,就容易出现返迁、返贫情况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接下来的研究除了从宏观层面上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对现状的把握的研究外还应该更多的聚焦在微观层面上,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老年人在流入地的一个融入研究,如何实现扶贫搬迁的后续保障问题尤其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的融入适应问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探究。
从促进积极老龄化的角度看, 如何让搬迁老年人在不同于过去的空间社会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既是学术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也是新时代的社会目标之一。由于易地扶贫搬迁老年人从农村搬迁到城市在重新组成的新社区,其空间结构已然不同于传统农村而且从搬迁老年人生命历程上来看已经处于晚年阶段而且搬迁所带来的社会重构使得老年人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去适应无论是农村人、老年人还是流动者的三重身份,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要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考察搬迁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社会适应现状,系统描述该人群的多维特征,全面而透彻地分析和把握易地扶贫搬迁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