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践研究

2021-11-28孙中林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思想发展

孙中林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新时代世情国情民情的变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进入21世纪,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引领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

马列及我国历届领导人一脉相传的以民为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以人这一主体和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列宁继承了马恩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并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就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总书记一脉相承地发展了党的人民观,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经济层面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工业大国,用近7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当前,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新常态”的特征日益明显,党中央提出了以创新发展为首要理念的发展观。

经济发展要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首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经济发展理念由唯GDP论到高质量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5G技术、重视大数据应用与安全,推进能源革命。其次,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阶段,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高质量的物质享受”,追求美好生活。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低效供给,扩大丰富而优质的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经济发展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首先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初次分配中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多劳多得;强化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其次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政治层面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具有其广泛性和真实性,民主政治体现在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总书记指出:“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作出根本规定的就是我国宪法。因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就必然要弘扬宪法权威。弘扬宪法权威,就是要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国体和政体不动摇。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打造服务型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首先,要规范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努力构建一个人民群众满意、支持、拥护的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完善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自助办理等制度。”其次,要落实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我国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到2021年年底前基本实现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提供更多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最后,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政府服务功能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文化层面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

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更好的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新需求,必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四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社会层面上——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

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倡导社会力量投身社会公益事业、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等促进社会公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老人老有所依;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防止因病致穷、因病致困;发挥社会保障机制的兜底作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扩大医疗保险报销的范围,完善大病重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倡导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

生态层面上——建设美丽中国。

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追求物质需要,更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生态文明与人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

着力解决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退耕还湖,保护中华母亲河的生态系统。退耕还林,防治土地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健全和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打击偷猎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物种多样性。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优先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健全生态保护体系。通过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光盘行动”“限塑”活动等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绿色产品的生产供给、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践的基本经验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与我国具体实践国情相结合。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人是生产的目的、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人、是具有消费能力的人。能否在理论上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谋划发展、在实践上围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发展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秉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人民观,同时适应了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色,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

超越西方传统发展观,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传统的西方发展理论是以理性经济人构建的发展理论,但是只有注意到人们的情感、愿望和需要时,才能达到谋求物质福利的目的。当然,西方学者对人的认识仍然停在工具理性的层面,只有面对滞胀的发展问题时才会注意到人的价值,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难以摆脱“狭隘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局限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克服了西方发展理论的人的异化和制度短板,解决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只有不盲目照搬西方发展理论,将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确的理论遵循。

实现伟大事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一切事业的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我党的一贯思想,体现了党对根本宗旨的坚持和传承,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陈独秀、李大钊先生在建党时说:“中国共产党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能够享有人的权利,拥有人的尊严”。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一脉相传的,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始终要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价值导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历史经验和根本宗旨上的理论创新的结果。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有力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