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思考
2021-11-28孔祥龙
孔祥龙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新时期国内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文化领域则表现为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的需要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扮演着基础性、普惠性以及公益性的关键角色,但其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而现阶段在文化领域国家实施的文化强国、文化精准扶贫、文化振兴等一系列国家级战略举措,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和充分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和历史契机。
一、概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建设乡风文明为基础目标,不仅要传承好发扬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契合现代文化和现代人文精神。只有对地域特色文化足够尊重,才能使乡风文明更加贴近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从而大力提高乡村的活跃氛围[1]。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要与现代文化紧密融合,才能帮助乡风文明融入现代文明。在我国整个文化魂系中,乡村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元素。通过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集普惠性、公益性、服务性、共享性、均等性、全覆盖性为一体,充分满足乡村各个阶层的文化需求,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有效扩展,才能实现农村居民精神领域的美好愿景,勾勒出乡风文明美丽的版图。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为了满足农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将公共服务资源实现最大效率的运用,所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提升服务的有效性。而提升服务的有效性,最主要的是了解大多数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从而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够有的放矢,由供给主体根据需求设计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于群众需求。首先,短期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脱贫攻坚战的深层次保障。长久以来,贫困地区相对落后的生产观念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使贫困地区脱贫后返贫的风险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则是农村居民获取科学知识和学习社会主义先进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对提升农村居民的个人文化素养有着关键的作用,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的问题。其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乡村振兴战略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复兴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村文化反映了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也只有乡风文明,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大好局面才能长久的保持下去。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则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居民文化知识和文化活动的重要源泉,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着积极的作用。再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文化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提高农村居民的个人文化素养,丰富农村的文化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推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快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建设价值理念
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最新指向,旨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谓“高质量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等传统宏观经济领域,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囊括了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社会民生等后工业时代话题。为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改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品质,并对城乡文化资源均等再分配以提升文化治理的社会功能,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制度建设的价值理念,由此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的优质化发展。一方面,国家需强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高质量,继续以“促公平、惠民生”为指导原则,加强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在尊重农村地区差异性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的总目标。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运行高质量,坚持以农民文化需求为基础,在提高农民满意度、获得感的基础上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绩效评估,并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渠道,使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及时有效地反馈,以确保制度运行高质量。
(二)注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
首先,要促进农民自主供给。农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享用者,也应该成为供给者之一。要挖掘好农村文化的人才资源,鼓励更多的农村有志人士回归家乡舞台。要合理配置好文化资源,促进乡土文化向公共文化服务转化,实现乡土文化的提质升级。要扩大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进行创造性传承。其次,要利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新突破。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信息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广村级淘宝网店、村级免费上网服务站等,让广大农民通过网络,免费观赏各类文艺活动,体育赛事。要引入市场主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效果,避免出现“僵尸平台”的情况。最后,要建立完善意见建议收集反馈机制。要系统化、常态化征集基层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信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和满意度。要充分发挥疫情期间建立的村民小组微信群作用,畅通村民意见表达渠道,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提高。
(三)展开深入调查
明确对象群体之后,需要对对象群体展开深入调查和评估。深入调查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调查对象的需求,这样有利于提供有针对性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深入调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展开全面、细致的调查。针对农村及居民展开深入调查,可以通过走村上户调查,以及深入群众,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与群众同吃同住等方式开展深入的调查。也可以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座谈等形式展开深入调查。要做到充分了解对象群体的需求,需要投入相应的时间,需要深入对象群体所处的环境,同时工作人员也需要明白自身的角色定位,并与对象群体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这样有利于准确了解对象群体的需求。
(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受限于供给规模,文化资源的供给存在片面性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一味扩大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规模现实性较低。但是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比,乡镇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的规模更大,设施较为齐全,可以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成良好的协同作用,促进不同农村之间资源的良性互补。具体来讲,以农家书屋为例,可以继续扩大乡镇与各农村农家书屋的书籍的流转规模,乡镇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统一协调下辖乡村的书籍购买,降低书籍的重复率,提高其利用率。其次,可以在乡镇举办规模较大的文艺汇演活动,利用逐渐发展的乡村公共交通系统妥善安排参与人员,增强公共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总的来说,妥善的发挥好农村与乡镇两级公共文化服务的协同作用,建立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可以促进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五)“新乡贤”助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新乡贤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具备较高道德认知水平,能够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推动农村新发展的新群体,比如当地退休教师、干部、文化能人、企业家等。乡贤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可以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有力补充资源[3]。首先,新乡贤对自己的家乡热爱,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他们愿意发展建设自己的家乡,致力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在这种感染力的影响下,他们可以号召呼吁那些在外地发展有所成就的乡贤们共同为自己家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做一份贡献,进一步扩大新乡贤的实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当地老百姓们对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提高了村民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其次,作为新乡贤,他们具备一定的财力和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率。最后,新乡贤中,有一部分是退休教师、村委会能人甚至当地的文化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些人有一定的文化才能和专业素养,可以指导帮助当地村民开展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乡贤文化,呼呼号召更多的乡贤加入当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来。
结束语:总而言之,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而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随着我国政府开始重点关注乡村的公共文化,不难想象,通过日后不断发展建设,“乡风文明”不再是空话,而是真正的美丽乡村写照、完美的和谐乡村版图。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乡村必将展开繁荣昌盛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