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防诈骗”到“防行骗”
——浅谈大学生防诈骗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培养

2021-11-28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小丁法律意识诈骗

陈 梦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浙江杭州 311121)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XX”的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网络已经和人们密不可分,尤其是年轻、喜欢新潮事务的在校大学生更是网络世界最活跃的用户。但社会经验较少,警觉性低,对信息的辨别真伪的难度大导致大学生们常常被网络诈骗从而造成财产损失,更有甚者会因为法律知识的匮乏,从而模仿犯罪,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本人将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产生背景、处理方式以及相关的反思和启示。

案例背景与概述

小丁,是今年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从高中起就通过各种渠道购买限量运动球鞋,再待升值后卖出的“炒鞋”方式赚取生活费。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他通过某二手平台售卖一双价值一万多元的知名品牌运动鞋,一位来自重庆的买家在线上沟通交易时提出要在微信上联系,不愿意通过二手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易,在未收到对方货款的情况下,他将运动鞋快递寄至重庆,买家收到鞋后,以货品不满意为由,将鞋子原路退回。但当小丁收到鞋子后却发现,运动鞋已被替换,寄出去一双真鞋,但收到的却是一双假鞋。小丁向二手平台申诉,但因未在平台上交易而无法处理。向快递公司投诉,因鞋子未保价,以及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买方换的假鞋而无果。报警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警方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是买方偷换的鞋子,追究买方的责任。于是,小丁只得自认倒霉,自己承受这一万多元的损失。这件事情让他非常懊恼,对他的影响很大,除了承受了经济损失以外,更让他对这种诈骗方式有了新的想法。

他发现这样的操作方式并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很难被追查到,因此动了歪脑筋。进入大一以来,他先后两次从网上购得假鞋,用别人骗他的这种“以假换真”的方式,骗取了总计价值两万余元的两双鞋子,即想要弥补自己曾经的损失,又想通过这种方式不劳而获,赚取高额的利润。快递公司在长时间的追查后,发现了小丁,于是联系学校,要求联系小丁必须尽快处理这两件事,如果不配合将报警,移交公安机关处理,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案例处理与解决

主动介入,查清事情原委。在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找到小丁。刚开始小丁拒不承认,他自认为根本没有证据可以直接证明是他所为,无法证明他偷换鞋子的事实,态度非常抵触,不愿配合。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在与他充分讲解了相关的法律条款,快递公司方的处理意见后,小丁最终承认了他买假鞋换真鞋的行为。但此时,他仍然认为是快递公司的不作为,快递员没有监管好自己的鞋子,才导致自己的第一次被诈骗,快递公司不能因为未保价而不承担责任,他只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并无不妥。

积极弥补,降低事件影响。在确认了学生的诈骗行为后,通过还原事件经过,找清原因,阐明法律责任,细致的谈话让小丁充分认识到自己认识的偏差,以及法律意识的淡薄。在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后,他万分悔恨,并立即陪同他很快赶到快递公司,以最诚挚的态度解决这个问题。最终,通过协商与快递公司达成一直的和解意见,小丁悉数赔偿了损失,接受严厉的批评教育,平稳的解决了该事件,未对小丁造成较大的影响。

总结反思,做好普法教育。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诈骗金额在3000元至1万元以上的就属于“数额较大”。

在处理完该事情,带着充分认识到错误、并已非常后怕的小丁回校后,及时与他进行沟通,一方面让其总结经验教训,承诺绝不再犯。另一方面,隐藏掉他个人信息后,将该事情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让全体同学引以为戒。同时,安排课余时间,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大学生防诈骗以及法律常识的普及与教育,以班会的形式,积极开展讨论。在各班级的安全信息员中,重点做好培训,提高防骗防违法的意识,做好防诈骗以及普法教育。

案例分析与启发

大学生群体易上当受骗原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普遍年纪都比较小,年龄范围大部分在18-23遂之间,尚未踏足社会的他们,社会阅历不足,警惕性较低,没有多少社会经验,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足。远离父母的大学集体住宿生活,缺少了成年人时刻在旁的监管和提醒,在遇到诈骗事件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阻止,因此给违法犯罪的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第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数字移动支付的兴起,使得现金消费越来越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在不断的受影响,体现在过度消费,提早消费等方面。部分大学生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把穿潮牌,用限量版当做现实社会优越感的体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超前消费,炫耀消费让网络诈骗有了机会“登台”,利用网贷或者其他的形式让迫切需要赚钱弥补消费“欠债”的大学生们进入骗局,从中牟利。

第三,大学生们在进入高校前,虽然一直接受着安全教育,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基础的安全知识层面上,未收到过系统的防诈骗知识学习,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虽然进入大学后,也会安排一些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但还不够系统和专业,仍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对自己的财产安全问题不够重视,盲目自信,不法分子利用交友、网络游戏等方式降低学生的警惕性,伺机诈骗。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们对法律条文的了解都很浅显,深度不够。虽然对基本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但并未对法律的条款有更深层的研究和学习。在脱离了与生活实际案例的反思与总结,当法律与生活相脱节,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让大学生们学习领会法律的精神也会更加困难。

大学生们除了法律知识缺乏以外,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遇事不会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在遇到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能及时灵活处理。不懂法,当自身权益被侵害时不懂如何维护自己。不守法,易冲动,再做出某个决定行动之前不清楚法律的底线和准则,想当然的凭经验办事,年轻气盛,易犯错误。

当前高校的普法教育工作还需要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过于陈旧,脱离现实,枯燥的法律条文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流于形式,忽略了实效,因此,迫切需要创新法律知识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向,以当前大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去开展普法教育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反思与总结

未雨绸缪,防范未然,加强大学生防诈骗意识。当前,高校内各类诈骗案件屡见不鲜,电话短信诈骗、校园贷、传销、“杀猪盘”、未知包裹倒付等诈骗方式层出不穷,屡屡有在校的大学生上当受骗。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防诈骗的安全教育十分急切且必要。通过线上线下宣传、真实案例的实时提醒,防诈骗宣传教育讲座等方式,让防诈骗深入人心。通过教育和反复的强调,组织各种类型的防诈骗培训,提高同学们的警惕意识,避免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

健康消费,价值引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更要注重思想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积极指导学生健康消费,理性购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加强学生思想觉悟,以浪费奢靡为耻,不虚荣盲目攀比,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当大学生们长期沉迷在网络购物、网络游戏中,难免会被这绚烂的网络世界所迷惑,被背后隐藏的不法份子算计。浪费时间,虚度青春,因此在培养正确三观的同时,还可结合实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让同学们尽早的探索自己的职业道路,做好规划,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积极向上,杜绝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加强监管,家校联动,重视受骗学生的后续工作。思政辅导员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抓手,以生为本。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畅通了解学生舆情的渠道,在发现学生被诈骗的情况后,第一时间报警并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尽可能帮助挽回学生的损失。同时,要重点关注受骗学生的状态,做好学生的开导工作,帮助学生分析上当受骗的原因,吸取教训,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的学生,避免学生因愧疚、愤怒、自尊心受挫、自责等引发其他事件,遭受更为严重的损失。安排班干部或者寝室成员密切关注,关注其情绪与行为状况的变化,同时也积极的联系学生家长,家校联动,从家长的层面共同开导学生,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系统培训,理念纠偏,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当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较强的法律意识,案例中的小丁对于诈骗罪毫无概念,不懂法,不知法,所以不守法。学生中也会出现打架、盗窃甚至是伤人等犯罪事件。在大学生中开展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非常必要,大学生不仅仅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还应当要对我国的法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让专业的老师系统培训,让专业的学生走进各个学院开展普法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法律至上意识,纠正传统认知中的一些偏见和谬论,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真正的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相对于其他的社会群体,在校大学生们更容易陷入到网络诈骗的骗局中,而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升级,更加多样化让人防不胜防,未完成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易受不劳而获和过度消费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仍要以预防为主,运用可利用反诈工具,积极宣传反诈知识。家校联动,校警合作,将防诈骗工作常态化。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运用多形式,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防诈骗意识和法律意识,真正培养懂法律,有知识,有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

猜你喜欢

小丁法律意识诈骗
特别提醒:收到这条诈骗短信,千万不要点!!
钉扣子的人
诈骗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远程诈骗
小丁写作文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