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大学生志愿行为的特征与优化
2021-11-28陈锦源指导老师汪爱平
陈锦源 指导老师:汪爱平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一、大学生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志愿行为概况
不同国家对于志愿者的含义不同,我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志愿者定义为侧重提供自愿性服务,以不计报酬的特点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人,而志愿行为指的就是在不计报酬的前提下,为他人、为社会提供帮助的自愿行为。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作为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要力量,通常会深入农村、工厂、学校、社区、养老院等地,开展助老、助残、助学、助工、助农以及对农村留守儿童、弱势群体和问题青少年的关注等志愿活动,在一些大型的运动赛事、会议、文艺演出中,以及一些突发性重大事故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总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精准脱贫、防控疫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生产的动力之一。因此,不难发现,大学生日常志愿行为就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当然,由于大学生难以有机会经常遇到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志愿行为相对较少,当突发事件真正来临时,有些大学生就会显得手慢脚乱,不能发挥志愿者该有的作用与效果。所以,大学生应当去参加一些应急知识的讲座、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志愿行为素养,这样才能更好让大学生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常规性志愿活动中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志愿行为的特征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政府的救援力量通常是冲到最前线,也是最先赶赴受灾地点的救援力量。而紧随其后的就是社会性的救援力量,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性救援力量又是重要力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志愿者们往往具备着以下特征,一是大学生志愿者们热情高涨。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大学生志愿者们不畏艰险、不计报酬、风雨无阻地参与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工作中去,且具有很强的奉献意识,这也体现了青年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大学生志愿者们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志愿者们通常会单独或小范围地主动参与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去,具有很强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也说明了大学生志愿者们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组织意识薄弱,可能会导致救援志愿行为发生混乱,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行为的盲目性。三是大学生志愿者能力有限。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大学生志愿者缺少专业的救援知识技能,志愿行为单一,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志愿活动,难以起到专业救援的作用。
三、大学生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志愿行为的优化
通过对大学生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志愿行为特征的分析,我们发现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大学生志愿者像“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一样,毫无经验可言。在此类事件面前,大学生志愿者们都是以饱满的热情且自发地参与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去,这样固然为救援提供了力量,但如果大学生志愿者们心理素质不够强,部分权益得不到保障以及自身专业救援技能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下降,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志愿服务持续开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大学生志愿行为应通过以下几点优化。
(一)培育献身精神
虽然大学生志愿者们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积极性很高,也具有很强的奉献意识,但当真正遇到危险的救援任务时,大学生志愿者们可能还是会有所退缩,不敢第一个冲上前去救援,这可能就会耽误救援时机,造成救援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志愿者们在人身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要有献身精神甚至牺牲精神。
(二)在遵守纪律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志愿活动
如前所述,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大学生志愿们往往会自发地盲目地参与到突发公共事件中去,而不是找到相关青年志愿组织,不能听从组织的统一安排。一旦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团体协作机制、后勤保障、服务机制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阻止救援的顺利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志愿活动时,一定要遵守纪律,有组织、有计划地参与到志愿活动去。
(三)提高大学生志愿行为的时效性和专业性
志愿行为不单单是指简单的参加志愿服务、献爱心等,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面前,还要讲求时效性,就如同新闻报道所述一样,任务要求当天完成就必须当天完成,绝不允许拖到第二天,这就体现了突发公共事件救援中的时效性,确保事故解决能有效推进。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行为的过程,要善于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为志愿行为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以此来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救援效率。通过专业的知识,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地解决。
(四)提高志愿修养
大学生志愿者们要多参加社会性的公益组织,学习到更多的救援知识,增强志愿服务的能力,以便在提高自身志愿修养的基础上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好志愿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