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非遗+扶贫”模式 助力脱贫攻坚

2021-11-28郭向群

魅力中国 2021年19期
关键词:周口市代表性技艺

郭向群

(周口市文化馆,河南 周口 466000)

周口有着6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享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誉,是中华民族根祖文化、农耕文化和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悠久的历史遗存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后世对文化的丰富与传承,周口也被称为戏曲之乡和杂技之乡,也有诸如淮阳泥泥狗、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淮阳芦苇画等优秀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周口也曾是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的贫困大市之一,不过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截至2019年末,周口市已经累计脱贫84万余人,有一千余座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脱贫成果。

一、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历经市县级文化部门不断地走访和对相关文献的调查,科学且规范地对周口市各县各村的非遗资源进行整理,市政府先后公布了五批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有太康道情戏、太昊伏羲祭典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两仪拳、沈丘顾家馍、女娲传说等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沙河曲子、陈氏泥猴、陈州琴书等13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53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涉及到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十大类别。同时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资源的数量、种类、地区分布、生存现状等等进行详细分析,这对周口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和推广工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也对周口市贫困县和贫困村的脱贫工作也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不过随着信息时代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如下现状:

1、传承困难。由于大部分非遗项目诞生的时间非常悠久,不管是传承还是变化都非常独特,部分项目甚至采用了非常传统的拜师授艺的传承方式,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年龄偏大,平均年龄也高达64岁,加上当代部分年轻人不感兴趣,大部分非遗项目带来的根本利益不足,也导致相当一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模式非常困难。

2、传播困难。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多数年轻人更倾向于接触新鲜事物和外来文化,对于传统和老旧的东西反而嗤之以鼻,加上一些通俗文化的冲击,大多数年轻人对于美和艺术的需求也逐渐降低,很难欣赏到传统文化和非遗带来的魅力,进而导致了大部分非遗的落寞甚至无人问津。加上很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创新能力不足,也很难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3、结合困难。对于非遗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还是比较困难的,首先便是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播程度问题,若是没有在大众当中有效传播,让人们认识并接受非遗,即使再进行扶贫推广也无济于事。加上相关法律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很多领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只能存在于少数地区,例如传统医药学、民间手工技艺等等,无法得到系统地传播以及品牌的建立,相关的竞争力也非常差,导致很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并不能有效地和扶贫工作进行结合。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扶贫重要性和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代表,大多数都是起源于早期的农耕时代,也是农村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艺结晶,但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保留在交通不便且相对封闭的乡村,虽然见证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但也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大部分非遗都面临着失传的局面。为了保护我国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要利用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扶贫工作,当前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政策的改革以及“非遗+扶贫”模式的大力推广都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相关教育。对于非遗传承的最好方式应当从教育抓起,例如对于传统戏剧类、手工技艺类、传统饮食类和传统医药学类等非遗的传承,最好的传承方法就是要进行系统且专业的教育,当地学校应当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对于非遗的认识与兴趣,潜移默化地传播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与传承的重要性,也要从文化遗产中提取出对学生品德发展有益的一面,以加强非遗的精神和教育作用。而各地高校也要积极与相关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合作,开设特色课程,让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学习和传承相关文化遗产,利用最科学、最系统的教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有效的传承和传播。

2、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传播。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所能获取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对于乡村扶贫工作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提就是发扬当地的特色文化,以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当地特色为主,打造最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道路之一。

因此,大力建设、发展和传承非遗和当地特色,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网红景点”以及“农家乐”等等,让更多人认识到当地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魅力,让更多人对诸如手工技艺类、传统饮食类和传统医药学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足够的认识和喜爱,利用网络带动相关产品的销路,或者吸引各地的爱好者前来观赏甚至学习,在促进非遗给乡村经济振兴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促进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而且也要积极与当地媒体合作,去拍摄和制作相关的纪录片和网络节目。还要联合当地的公园、文化馆等公共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积极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传统节庆日开展相关的民俗活动,在社会上创造一个民众自觉保护、传承、推广非遗的良好宣传氛围。而且可以结合年轻人喜欢的当代文化,让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进行碰撞,例如传统美术及传统技艺类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创作作品时可以融入时代艺术元素,提高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热爱程度。

3、有效与脱贫工作结合。对于传统美术、传统饮食、传统技艺等项目的传播,除了要利用网络加强群众受众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办相关生产企业,以解决当地的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可以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而且还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建设优秀的旅游度假村,改善乡村面貌,以文化为主,建设乡村新风格。同时也要结合当地非遗代表性项目,让非遗项目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而对于著名的景点,诸如太昊陵、老子故里等等,一定要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发掘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让民众拥有认同感和历史感。同时也要加强景点管理与建设,增加相关岗位,解决周边贫困人口就业问题,也能解决景点中秩序维护、卫生等问题。

三、周口市非遗脱贫的优秀案例

近几年周口市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脱贫工作的结合是非常有工作成效的,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周口市利用建设非遗扶贫工坊的手段创造了许多相关岗位,不仅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也带动了更多贫困群众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诸如太康道情戏项目保护单位太康道情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飞虎杂技项目保护单位西华飞虎杂技学校积极免费接收贫困家庭的子女,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习一技之长,虽然传统戏剧和杂技的学习是要求很高且非常艰苦的,但为了文化的传承以及困难家庭摆脱贫困的帽子,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贫困的孩子去学习相关技艺对传承和扶贫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传统美术类项目淮阳泥泥狗也采用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参与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作上来,带动三百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而淮阳芦苇画相关项目也在2019年成立了“淮阳县金穗子芦苇艺术馆非遗工坊”,同时也聘用了30多名残疾人参与芦苇画的生产制作,使20余户残疾人家庭摆脱了贫困问题。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在汝阳刘村建立了两个毛笔制作工坊,解决了当地130余人的就业问题,毛笔年产量高达九千万支,为当地村民的每年人均收入增加了2.7万。

像是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也开展了针对贫困人员免费教授胡辣汤制作技艺的培训,并且逐渐面向全国,三年共免费培训八百余名贫困学员,而仅逍遥镇就有2.6万制作胡辣汤的群众,西华县也有16加胡辣汤料生产企业,可以说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也成为了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非遗项目之一了。

旅游业的发展则更能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扶贫的重要性,例如在2020年周口市推出的电商扶贫特色展销会,也对许多“非遗”项目进行展演,大大提升了当地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同时诸如太昊陵庙会以及女娲城庙会等等传统活动,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以及脱贫工作的开展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非遗+脱贫”的有效结合是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以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都是非常有效的,只有不断传播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魅力,对非遗项目进行有效地保护、传承和推广,同时融入到脱贫工作当中,才能真正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猜你喜欢

周口市代表性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石云华作品精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呼光华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致敬经典
周口市金融支持脱贫攻坚调查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王宏景涉嫌受贿案移送审查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