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教非汉字文化圈的非洲学生写好汉字?

2021-11-28程郁华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汉字结构主笔莫桑比克

程郁华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问题缘起

2016年至2019年笔者在非洲国家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笔者在任教期间主讲一门汉字课,教学对象是汉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教学生怎么写好汉字。

莫桑比克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是一种拼音字母文字,与形音分离、结构繁杂的方块字没有任何共通的地方。

写汉字是非洲学生心中的拦路虎,因为当你问汉语课哪门最难时,几乎无一例外回答是汉字课。

在教学生的过程当中,发现非洲学生在写字时,确实有种寸步难行的感觉。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学生那里都成了过不去的槛,比如一横一竖的笔顺,写错的学生都大有人在。横不是从左到右写,而是从右到左写。竖不是从上往下写,而是从下往上写,令人啼笑皆非。

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让学生们掌握了所有笔画之后,可是又发现学生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很丑。原来学生对于汉字结构基本无感,而写字就如盖一座房子,尽管材料优良,装修精美,但是房子结构是倾斜的,这称不上是一座好房子。所以,如何教会学生掌握汉字结构的要求是本人教学面临的紧迫问题。

而这历来被各路专家认为是汉字教学中最难的一个部分,主要的困难是非汉字文化圈的人对方块字的结构是完全陌生的,其既有的文化中没有汉字的附着点。比如说,汉字结构要求达到内聚、紧凑、重心平稳,这些抽象的要求在西方字母里面是完全没有的,学生很难体会与领悟。既然学生固有文化里没有这些东西,那么该从而下手?

结合生活中具体事物的美感来讲解汉字结构美

我们不妨追溯到汉字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字,比如常见的人、山、月、日,本来就是模拟生活当中的事物而产生的。据此,你就会发现汉字结构美的要求其实也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事物,而人类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美感的标准是相通的。于是笔者灵光一动,大胆结合生活当中具体的实物入手,如盖房子、人体比例等,来讲解汉字的结构要求。

下面本人结合学生在汉字结构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及其纠正方法进行逐一的展示。

为什么撇与捺底端要齐平?这是中国文化对于汉字整齐美的要求,非洲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底端不平,一高一低,很难看。当我在黑板上模拟学生的字,学生看到哄堂大笑。可是我知道,只是要求记住写撇和捺时底端要齐平,学生当场记住,回去就忘了,问题在于学生没有理解。所以我问学生,撇和捺底端为什么要齐平?学生一脸茫然我举例说,如写人字,撇是人的左脚,捺是人的右脚,人要站稳,两脚都要在一个平地上,假如一只脚长,一只脚短,别人一推就倒了,就站不稳。这样一讲,学生就懂这个道理了,以后就再也忘不了!

为什么横笔组合时,一般最后一横是最长的?如午、牛、三等字,最后一横是最长的,可是很多学生最后一笔反而是最短的,在中国人看来其丑无比。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审美意识,老师要讲出一个道理来。我给学生打比方,比如三,为什么底下一横要最长?我们可以把三看成一个房子,上面是房子,底下是地基,假如地基窄小,那么就无法托住房子,房子就要倾斜,甚至垮塌。学生这样一讲就印象非常深刻,不容易忘记。

为什么有些汉字要有主笔?如山、木,中间的竖是主笔;水、小,中间的竖钩是主笔;也、电,竖弯钩是主笔。主笔一定要有力,要大一些,这样字才会有主次分明的感觉。可是非洲学生不知道,主笔写得和其他笔画差不多,没有主次之分。这个道理怎么才能讲得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有主笔?我是这么和学生说的,我们可以把每一个笔画都看成一个人,一个字就是由人组成的小团体,一个团体里面必须要有一个领头人,否则团体就没有向心力,会涣散。这个领头人就是主笔。这样一讲,学生就懂这个道理了。

为什么有些字底部要收紧?如口、田、国等字,写的时候两边要向底部收紧,底部要比上部要窄一些,这是汉字结构内聚的要求。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在哪里?中国人也很难理解。我在生活中有一个发现,就是太极拳在打匀手的时候,两手搭在一起,再加两个手臂与肩部就如一个收紧的口字。假如两手不是搭在一起,而是重叠并在一起,就如一个没有收紧、每笔都相等的口字。人的两手重叠在一起,别人用力一推手,人就跌倒了。而两手搭在一起,就是太极的匀手动作,对方无论用多大的力量都推不倒。我叫学生上来做实验,学生对这个发现很有意思。于是我顺势说到,口字底部收紧,就如太极的匀手,非常有力,收紧是内聚,有力量,每笔都等长反而无力。

为什么要有穿插避让?这方面最经典的字是林。两个木合在一起的时候,要求左边木字的捺笔变成点,否则两个字没有办法紧密结合在一起,看上去像这样木木,不像一个字。我去查阅资料,中国专家在教学生写这个字时,要把道理讲清楚,要花两节课的时间,而且这样对非洲学生讲述,很难让学生听得明白。我的方法是化繁为简。我叫两个学生上台,把手臂张开,站在一起。我的要求是两个人肩膀靠在一起,两个人合起来就是一个结构紧密的林。学生刚开始做不到,后来有台下的学生指出来,左边学生的左手手臂折叠起来,右边学生的手就可以穿插进来,这样两个人肩膀就靠一起了。非常生动地演绎了避让穿插的道理。学生都能明白,且印象深刻。

如何做到重心平稳?如民、果、象等字,汉字结构要求上部写得要稍微小一点,可是非洲学生写得上部很大,下部很小,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很难看。我在黑板上模拟学生写的字,学生都笑了。我进而问到为什么不能这么样写?学生回答不出来。我说,上部就如人的头部,下部如人的身体,头部太大,身体太小,像什么?学生都笑了,像大头娃娃。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汉字结构的要求,限于篇幅,不逐一讲述。我要求学生把我教的这些方法记住,然后收集自己写过的作业,逐一进行检查纠正。学生后来写的字就越来越漂亮了。

教学启示:追本溯源作为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在探究中国如何向西方有效传播中国文化。之所以存在这个问题,是因为按照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很难向低语境文化进行传播。为什么么呢?因为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是内隐、含蓄,低语境的文化特点是外显、明了,高语境文化需要沉浸式地体验和学习,才能达成“心领神会”。

霍尔还深刻地指出不同文化有其独特的起源与历史。世界上不同的族群有着各自特色的文化。通常,同一族群经过长时间的共通生活与交往,在无形中生成了一种共享文化,这部分文化不需要说明、约定俗称、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隐性文化。而往往是这种“不言自明”的隐性文化会成为跨文化交往中“误解与冲突”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中国这种高语境文化向西方低语境文化传播时,误解与冲突则更多了。

笔者在莫桑比克生活三年半,亲自体验和观察到很多文化误解和冲突。

笔者曾经指导班上学生做过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每个人采访十个莫桑比克人,以了解莫桑比克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是怎么样的。学生采访的问题是:你觉得中国人好看吗?你愿意和中国人结婚吗?为什么?莫桑比克男的认为中国女人好看,眼睛小、聪明、会打扮、做饭好吃,缺点是不够丰满,屁股不够大。从回答可以看出,莫桑比克男人和中国男人对女人审美的标准很不一样。中国男人一般喜欢双眼皮大眼睛、身材苗条的女孩子,莫桑比克男人喜欢的则是小眼睛、身材丰满的女孩子。莫桑比克女的大部分认为中国男人不好看,原因是中国男人个子矮小,鼻子不立挺,性格内向,只知道工作不知道玩耍。在中国文化里,男人话不多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性格沉稳的体现,受到中国文化的肯定。勤劳更是中国文化里被肯定的一个优良传统,可是在莫桑比克人眼里加班工作会被贬低为无趣。所以,莫桑比克男女都不倾向于与中国人结婚。

另外,笔者还在生活中观察到中国和莫桑比克之间其他文化上的差异。比如,时间观念,中国人比较守时,莫桑比克人由于还处于农业社会,加上交通的不方便,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学生迟到现象比较常见。另外,在中国,人们会相互问对方的收入和工资情况,而这在莫桑比克绝对是不可提及的隐私。

霍尔的文化传播理论非常具有洞见和指导意义,但是遗憾的是霍尔并未提出如何解决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文化落差”即在文化从高语境向低 语境传播时,介入何种共通于二者之间的“中介”能使双方减少误解和冲突。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有效途径是把高语境文化“还原”为低语境文化。

笔者的做法是一个真实、有效的示范——追溯汉字结构的生活起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讲解,中外相通,就不存在外国文化没有汉字的附着点的问题。

笔者的这种方法对于在海外推广汉字与中国书法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主持的一个调查课题——“文化中国国家形象要素排序”,结果表明:中国书法已超过京剧成为外国人最喜欢的中国艺术。中国书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在固执地要求海外中国书法的习得者要严格地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掌握中国书法的书写要求和文化蕴涵,否则就没有办法习得中国书法的精髓。这种片面和执拗的看法非常不利于中国书法在海外的传播。

传播汉字和中国书法其实可以做一些适应本土文化的变通,这样更有利于外国人理解和接受。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的书法老师周斌在海外长年推广中国书法的变通处理方法就有很借鉴意义。周斌认为,书法本体的内在美对于训练有素的中国人来说,欣赏起来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这对于异质文化圈的人来说却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假如在书法的跨文化传播时,也要求外国人像中国人一样来理解书法,这无异于圆凿方枘。只有把书法转换成一种美丽线条的艺术——这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是人类情感高度浓缩的线条艺术,才能被外国人所广泛理解与接受。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日渐浓厚。然而,中西方这种高低语境的不同和由此导致的文化交流的障碍,正日益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拦路虎”。笔者期望自己通过多年实践教学获得的“一己之见”,可以为解决高语境文化国家如何有效向低语境文化国家进行文化传播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汉字结构主笔莫桑比克
本期主笔
本期主笔
风云变幻的莫桑比克海峡
学写独体字
本期主笔
怎样写《乙瑛碑》(十五)
南非萨索尔公司宣称在莫桑比克南部近海发现石油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究
一笔变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