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维园林诗描述的景观意象类型及其对园林营造的启示

2021-11-28江思佳杨学成

绿色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园林要素景观

江思佳,杨学成

(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1 王维园林诗及景观意象概念

1.1 王维园林诗概述

园林诗是以园林环境为背景,以人化自然或人工景观、文人雅士园林生活、园林中的知觉体验为描写对象的诗歌[1,2]。在王维园林诗中,诗人多以欣赏者、休闲者、旅游者、赴宴者的角色参与园林环境及活动,包括了在追忆、联想的情况下所作的诗歌。创作环境包括了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及公共园林,其中最多的是私家园林(占63%),以山庄别业为主,其次是寺观园林(占17%)。

1.2 景观意象的概念

景观意象是人头脑中产生的能够反映景观客体本质特征的基本单元,是通过对具体物象的典型特征(某物的形状结构、某地的地形地貌、独特的空间氛围等)进行概括、提炼、变形、夸张或抽象等手段,得出的能够反映场所精神,能被大众理解的景观要素[3,4]。而园林诗景观意象,是诗人将自己意识中的景观意象诉诸于言语作品的景观形象,作为研究者感知的是在言语作品表达和暗示下结合自己过往景观经验而重构或再现的景观形象。

2 王维园林诗景观意象类型及其空间上的特点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了深度知觉、距离知觉、方向定位、形状知觉、大小知觉等[5]。涉及空间知觉景观意象的园林诗共79首,可将景观意象划分为自然要素类和非自然要素类,非自然要素类依托自然要素类而存在。自然要素类是指诗歌意象中包含多种物质实体景物如植物、建筑、道路等能够人为改造的要素,且要素之间因空间距离、深度、方位、形状等的不同而产生层次丰富的知觉体验。非自然要素类是指因光影、声音、气味、联想及想象等物质实体之外的要素而形成的空间知觉。

2.1 自然要素类

2.1.1 静观为赏,步移景异

通过对景观意象的分析,发现诗人在谋篇布局时有意对景物作了部署安排,根据诗人(定点)视线的转换、(非定点)观赏位置的变化,将景观意象分为远近序列和动态序列。

空间上具有远近序列特征的景观意象分析如下:《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以广阔的原野作为大环境背景,视线从郭门渡头切换到溪口村树,沿着溪水到达田野,远望白水明田遥至山间碧峰,一系列的景观意象构建了“远景-近景-远景”的空间关系;《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诗人从眼纳整个村落和远处牛羊,切换到中景老人倚着柴门呼唤牧童情形,再到身边麦苗桑叶的生长状态,构建了“远景-中景-近景”的关系;《赠裴十迪》(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篱边兰蕙(近景)-水边春草、桃李满园(远景),《游感化寺》(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绕篱野蕨(近景)-高馆山樱(远景);《辋川闲居》(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檐前树木(近景)-原上村庄(远景)-临水青菰(近景)-山边飞鸟(远景);《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间林烟袅袅(远景)-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中景);《林园即事寄舍弟》(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后浦通河渭,前山包鄢郢。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青草澄陂(近景)-白云翠岭、后浦前山(远景)-松林花池(近景)。

具有动态序列特征的景观意象,塑造了不同空间类型,丰富了园林空间的知觉体验,具体有《济州过赵叟家宴》(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上客摇芳翰,中厨馈野蔬)从深巷依次到达院门、药圃和宴饮场所,随着空间的变换表达了赵叟家院之幽深、空间之丰富;《酬诸公见过》(晨往东皋,草露未晞。泛泛登陂,折彼荷花。静观素鲔,俯映白沙。山鸟群飞,日隐轻霞)诗人的活动变化如种植采摘、折荷观鱼,远望飞鸟群山和夕阳轻霞,将辋川别业的生活空间无限延展;《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好依盘石饭,屡对瀑泉渴)从居住者生活起居方式可知建筑与自然密切联系、活动空间尽在自然之中,与这首诗相似的还有《戏赠张五弟三首》(设罝守毚兔,垂钓伺游鳞。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

远近序列景观意象构成生动、连续的空间关系和完整的意境空间,动态序列意象则传达了不同空间类型的转换如室外转室内、室内外过渡空间、林下空间转水域……两者形成了景物尺度对比、空间对比,在对比中强化了环境体验和空间感知。

2.1.2 远借山水,窗涵景色

距离是形成空间知觉不可缺失的要素,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舒适感和深度就需要协调好空间中各个景物之间的距离关系。王维诗所描述的空间距离感大多利用地形地貌和建筑达成的。

一是利用地形地貌优势借助远景以延展空间,如《高楼望远思归》(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悠悠长路人,暧暧远郊日。惆怅极浦外,迢递孤烟出);《千塔主人》(窗临汴河水,门渡楚人船。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登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青龙寺昙壁上人》(眇眇孤烟起,芊芊远树齐。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奉和圣制巳于望春亭观稧饮应制》(楼开万井上,辇过百花中。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小苑接侯家,飞甍映宫树。商山原上碧,浐水林端素);《登裴迪秀才小台作》(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李处士山居》(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首(其二)》(仁里霭川阳,平原见峰首);《南垞》(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二是透过建筑看户外景物,形成空间深度的景观意象,如《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深院小雨润苍苔,可知小院平日树荫浓密少人行,可感知书阁深院安静的空间氛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窗户对栽竹子,开门望雪山,门外深巷寂静,庭院积满白雪,这些意象是诗人回忆住在友人家里所见,得以联想庭院空间格局。

“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6]。”一方面道出距离产生美感、成就空灵,也从侧面反映出借助能见而不能及的景物,能够创造更加幽远的意象和有深度、广度的空间,达成“小中见大”的审美趣味。

2.1.3 曲径通幽,欲扬先抑

此类景观意象表现了游径组织或植物遮挡形成景物之间的掩映关系,形成的空间有引人探索的趣味性。如《韦给事山居》(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庖厨出深竹,印绶隔垂藤)路回峰转,建筑在深竹中若隐若现,游径和景物的精妙布置保留了一部分空间神秘感;《宫槐陌》(仄径荫宫槐)游径方向变化引导视线变化,从而延长空间深度;《过福禅师兰若》(岩壑转微径,云林隐法堂)道路方向和宽度发生变化,暗示着空间由较敞亮的山路转入林荫径,但寺庙依然被林木遮掩,未露全貌;《蓝田山石门精舍》(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路径转折和植物遮掩,让人对前路的“预判”与实际情况产生差距,从而造成“柳暗花明”的空间感和心理变化;《游春辞二首》(经过柳陌与桃蹊,寻逐风光著处迷)道路串联柳林和桃林,穿越两种不同植物空间带来视觉激变,从而产生时空的“迷离”感。

2.2 自然及非自然要素类

自然与非自然要素类景观意象的结合可以理解为“虚实结合”,虚即“空”、“无”,实即“有”或“实在”[7]。按王维园林诗中“虚实结合”类景观意象中“虚”的部分来划分,可以分为与光影、声音、气味、联想及想象。

2.2.1 光影及自然要素的结合

通过水中光影延伸空间感:《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蜿蜒溪流形成线性空间,水中绿蒲白芷和桃李的倒影虚实相生,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延展了空间;《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开阔的湖面拉伸视线距离,能见树木掩映的红色阑干,这是“实”的部分,而流水逶迤绕入青林,光影明灭流向更深远的空间,这是“虚”的部分;《泛前陂》(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池中泛舟远借青山白云,水波荡漾转而摇曳满池月光,传达了时间的流逝,水中涵影由实转虚,将时空表达得更加阔大和灵动;《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花和草只有远看且植物成群才有出色的视觉效果,推敲出诗人隔水观花,花色倒映水中又给整个空间增添了纵深感,《游春曲二首》(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韦侍郎山居》(瀑水映杉松,啼鸟忽归涧,归云时抱峰)水中倒映杉松,满池碧色显出瀑水之深,涧谷深影与山峰白云的对比强化了幽谷的深邃感;《柳浪》(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水中倒影延伸了纵向空间;《白石滩》(清浅白石滩、浣纱明月下)用水的折射和月光深化空间感;《萍池》(春池深且广、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绿萍垂柳倒影水中,满池碧色更显春池之深。

通过林中光影表现空间感:《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光影将密林的深邃感形象化;《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间琴声充耳、月光漫布,塑造了旷奥澄净的空间感。

2.2.2 声音和自然要素的结合

通过自然的声音塑造空间感:《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以声音从侧面反映居所环境,人在灯下,却将思绪引至户外林下草际;《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响反衬空间空旷寂静;《寄崇梵僧》(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啼鸟纷乱的声音烘托了环境的空阔寂寥;《赠东岳焦炼师》(山静泉逾响)深山泉响反衬炼焦师居所空寂。除此之外还有《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蟪蛄声悠悠、庭槐北风响)、《早秋山中作》(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过沈居士山居哭之》(闲檐喧鸟鹊、曙月孤莺啭、泉水咽迎人)、《听宫莺》(忽惊啼暂断,移处弄还长)、《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催客闻山响、谷鸟一声幽)均是用自然声音塑造空间感。

通过人为的声音塑造空间感:《山居即事》(处处采菱归)采菱人归音将空间想象扩散至千家万户;《过积香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无人之路平平无奇,不知何处响起的钟声,增添了景观意象深邃感、神秘感,突出空间之“深”;《登楼歌》(孤砧发兮东城)以砧声遥想至城东,突出空间之“远”;《登辨觉寺》(长松响梵声)松风和诵经的声音在耳边回响,说明空间空旷且四周有障碍物促成声音返响;《秋思二首(其一)》(夜听更长玉漏稀)深夜打更声、漏壶滴水声悠长,从听觉表现时空的无限;《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行踏空林落叶声)踏叶声响反衬林间空旷。《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首(其四)》(高馆临澄陂,旷然荡心目。淡荡动云天,玲珑映墟曲。鹊巢结空林,雉雊响幽谷)利用地理位置借远景入园,加上水波涵天空云影,又闻流水、鸟鸣,形成旷奥的空间感;《投道一师兰若寺》(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道路变换、植物掩映已塑造了较幽深的空间,而清泉声则增添了悠远感,空间形象更为立体;《戏赠张五弟三首(其一)》(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听百舌鸟》(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这两首诗的景观意象均传达了在建筑内部观赏植物并听到鸟鸣的体验,在有限的空间里听闻无限的美好的声音,能够缓解高墙围栏带来的约束感;《欹湖》(吹箫凌极浦、青山卷白云)开阔的湖面借助远山白云和悠扬箫声表现辽阔的空间感。

2.2.3 气味和自然要素的结合

通过花香、酒香、茶香来联系相互分离的空间,如《山茱萸》(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茱萸和桂花的香气透过窗户,使人对于空间的注意力从室内延伸至室外;《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丛)酒香和茶香穿过松树和竹林,也建立起两种空间的关联。气味和声音、光影一样具有渗透性,能超越空间界限。《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天长寺之作》(钓矶开月殿,筑道出云梯。积水浮香象,深山鸣白鸡)由近处钓矶到远处云梯,从寺观浮香到远方鸡鸣,远近布景、虚实相结合营造了几近云天、空寂人稀的寺观空间;《春日上方即事》(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景物空间关系清晰,窗外花香和室内熏香相互萦绕,景深层层递进又相互联系;《冬夜寓直麟阁》(广庭怜雪净,深屋喜炉温。月幌花虚馥,风窗竹暗喧)露天庭院白雪皑皑,通过月下花香、风窗竹喧感知空间方位,室内外建立起空间联系。

2.2.4 联想及想象

联想与意境是诗文艺术特征之一,通过联想达到见景、读景生情,体会弦外之音的效果[8]。采用典故、想象及联想的方式打破现实空间约束景观意象,如《斤竹岭》(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商山指秦末汉初四皓隐居地,借用典故联系樵人远去的情景,不仅给斤竹岭增添了深邃感,还具有文化色彩;《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查)以天文气象和想象将地上空间与天上仙界相联系,超越了真实的空间界限;《文杏馆》(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想象建筑周围云雾化雨,宛如天上人间;《秋思二首(其二)》(宫连太液见沧波)从庭园荷池秋乍风起联想到太液池上风波未平,在想象中自有广袤无垠的天地。

还有结合了多种要素的景观意象如《酬张少府》(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其结合松风、月光、琴声形成松林的空幽感;《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则采用通感表达苍翠的密林空间。这也说明构建空间感的各类要素意象往往不是孤立的。

3 王维园林诗中景观意象与园林空间构建的关系

王维园林诗景观意象中有些表达的空间过于宏大,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构建相同的意象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从从适用性、普及性出发,以当代园林营造的视角进行意象转译。结合人的空间知觉特征,可以通过直接诱导和间接暗示使人主观地感受空间关系。

3.1 直接诱导

自然要素类景观意象形成空间知觉的方式可以转译为空间对比及视线引导,直接诱导空间体验。空间对比是指环境中包含了多种类型的空间,涉及不同的空间形态、空间功能、空间深度等,是动态序列景观意象实现的前提。

从空间形态分析,如《济州过赵叟家宴》中描述了从深巷进入农家小院的路径,可理解为从两面围合的线性空间向四面围合的院落空间转换,能够代替这类线性空间的还有林荫小道、两旁植有一定高度的绿篱小路、花篱小路等;以“闲门高柳”连接线性空间和院落,代替这一连接的设计可以转化为旁植枝条下垂且柔软的植物的门。从空间功能角度分析,王维园林诗描述了多种活动类型如折露葵、折荷、泛舟、观鱼、垂钓、焚香、趺坐、弹琴等,大致可以归为采摘类、戏水类、冥思类、听音类空间,根据不同功能空间的特征提取设计信息。以《积雨辋川庄作》“松下清斋折露葵”为例,可理解为蔬菜种植地靠近有林荫的建筑,这类空间可以直接应用于拥有附属花园空间的私家庭院、农业观光园;以《登辨觉寺》“软草承趺坐”为例,转译为“可以进入的草地空间”,要求该空间地形平坦、植物耐践踏且具有安全感。从空间深度分析,远近序列景观意象空间主次、前后关系清晰,而游径组织也能够增加空间深度。如《北垞》“杂树映朱阑”、《投道一师兰若寺》“洞房隐深竹”将建筑安排在植物之后,避免直接看穿建筑全貌;借鉴《过福禅师兰若》“岩壑转微径”、《韦给事山居》“大壑随阶转”、《宫槐陌》“仄径荫宫槐”设计曲径降低游览速度、延长观赏时间,使人在有限的空间里产生空间深度错觉;《春日上方即事》“北窗桃李下”、《听百舌鸟》“上兰门外草萋萋”、《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这种做法常见于古典园林也适用于当代,如苏州园林多用建筑物的门框、窗框、建筑外廊来构成框景、对景、漏景,不仅能够达到景深效果还可以强调主景、实现步移景异。

3.2 间接暗示

非自然要素类景观意象需要和自然要素类景观意象相结合才能够获得真实的空间体验,非自然要素类景观意象在空间感知过程中起间接暗示作用。除了用光影、声音、气味等要素之外,还可以增加文字要素加以引导空间联想。

诗中利用了水面倒影、阳光、月光等自然现象光影延伸空间感,结合现代工艺,还可以采用镜面装置,通过镜面的反射、扭曲、错列等方式复制或改变现实空间景象,超越了空间限制,不仅产生移步易景的效果,还能够结合灯光造景形成奇幻、超现实的空间感。声音引导可从两方面入手:一类是自然的声音如动物声、水流声、风雨声,另一类是人为的声音如人声(歌声、诵经声)、人为活动发出的声音(砧声、钟声、箫声、琴声、踏叶声)。在园林营造中以声音造景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拙政园的“听雨轩”、杭州西湖的“南屏晚钟”、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等,这些声音也暗示了特定的空间类型,如《过积香寺》高地形空间伴随着隐约泉水声、萧萧松风声;《鸟鸣涧》低洼地形空间则有叮咚水声、清脆鸟鸣声和回响[9]。在园林中,引起嗅觉感受的重要来源是植物,气味进入鼻腔再通过大脑神经反射,能够让人产生特别的体验,更真切地感知空间[10,11]。如《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茶香透竹丛”从茶香判断竹林的方位;《山茱萸》“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从桂花香看向窗前月。在古典园林中也常以香味作为设计要素,如“闻木樨香轩”“雪香云蔚亭”“远香堂”等。非自然要素与地形、植物、建筑、文字等要素相结合,共同营造了富有内涵的环境[10]。

4 王维园林诗中景观意象给我们的启示

从设计角度出发,总结、转译诗歌景观意象,分析其空间组织关系,可以直接应用或加以改造应用于园林空间;从空间功能角度出发,选择特定生活场景的园林诗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其景观意象组织特征,对设计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从传承地域文化角度,研究特定地域的诗歌,提取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景观意象并进行转译,能够形成地域性景观设计素材。

猜你喜欢

园林要素景观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别墅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景观平面图》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