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

2021-11-28徐永其翟仁祥宣昌勇葛红星

山西青年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教育

尼 倩 徐永其 翟仁祥 宣昌勇 葛红星

(1.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2.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变为以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族的未来,担负着祖国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使命。积极探索如何优质高效的培养和切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创业,既符合关于创新驱动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有利于全面优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清华大学于1998年首次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创新创业大赛[2]。2015年,随着《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国家明确提出要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及创新发展,国内许多大中专院校在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方面,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整体上,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认识、实践和效果等各方面仍处于比较初级阶段。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响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有助于保障毕业生就业质量,也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关键途径。近几年,随着国内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应届毕业生规模也屡创历史新高。但是市场就业岗位的缩减,使毕业生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就业压力,这也会给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3]。当前形势下,国家和高校纷纷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帮扶学生创业。因此,毕业生创业也逐渐成为众多大学生择业的主要选择之一。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让就业难的毕业生真正加入创业潮流中,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这不仅可能大大地改善市场择业环境、缓解择业压力,而且也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安定。

(二)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教育深层次改革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持续需求,迫使高校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向做出调整,成为高校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主要措施[4]。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以转变教育观念和理念为手段,融入专业教育,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全新教学思维和模式。然而,近年来,高校关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理念和实践效果与国家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高是新时代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途径。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国家和社会上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及提升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水平,成为高校的首要责任。大中专院校必须始终关注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这一关键问题。高校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中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高校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实现伟大中国梦。

二、当前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状况

(一)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和众创空间。文化是意识的重要载体,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但是,部分高校缺乏与创新创业文化活动相关的宣传和动员。例如,“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和“天洋杯”等重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只有少数学生对相关赛事的组织和开展有所了解,参与度往往较低,这说明高校在对创新创业环境氛围营造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二)高校管理者及教师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激情。虽然目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很多大中专院校工作的关键组成,然而,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能力与未来的择业并不存在直接关系,只要每门课程得到高分数,毕业时就会有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很难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双创”教育,另一方面,担任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高校教师,要么是学生辅导员,要么只是暂时性兼任老师,他们往往没有相关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可能只限于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只停留在教学层面,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使学成产生厌学情绪。

(三)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未融入实践教育,大学生陷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困境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检验标准只有实践,因此,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相关实践平台的打造显得尤为重要。郑永森和张壬癸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所的高校大学生当中,更具有创造力的是那些经常参与社会实践学生。但目前,国内的实践平台短缺,并且相对分散,各高校间平台资源缺乏共享,有比较好创新创业想法的一些学生们不能直接实践转化,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课程培养体系不完善,没有真正落实到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在高校,课程理论教育始终是最基础的教育方式之一。当前,许多高校针对毕业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以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邀请校内外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但是由于开始时间较晚,而且课程学时较少,所以并没有融入整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其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由于未能真正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等有机融合,所以不能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一)营造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政府和高校管理者首先要完善相关设施,改善教育环境。高校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学风建设,要有效地利用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介加大对创新创业培养的宣传,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高校也要完善奖励政策,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5]。最后,要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名校名师和著名企业家到校,开展主题讲座,宣讲创新创业知识,普及相关理念,阐述自己的创新创业经验,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积极性。

(二)创新培养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特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真正成功。首先,要根据学科、专业情况,开设前沿类课程,使大学生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情况,开辟视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灵感。然后,要突破学科界限,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进而融入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其次要加强实践过程管理,理论与实践协调统一,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建立以毕业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反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高低。通过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跟踪调查,一是看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实现了他的目标,二是可以充分了解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及时与高校管理者进行交流,逐步完善相关课程体系。

(三)积极引导,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积极性。高校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经验,特别是可能缺乏创业经历。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这可能难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们,不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校管理者应首先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使教师能够用新的培养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不拘形式,聘请一些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作为老师来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实践为导向,调动大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激情,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次,针对较好的创新创业想法,导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且积极参与当中。高校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对导师认可推荐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经费支持,转化创新创业成果,助推项目落地实施孵化,调动大学生积极性。

(四)打造团队,树立协助共赢的合作意识。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学会合作是保持竞争能力的前提,也是创新创业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同样,创新创业也需要相互合作和团队力量。团队可以激发创造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各成员间取长补短、精诚合作,有助于创新创业项目顺利开展。

四、结语

创新是民族长盛不衰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屹立不倒。本文在营造文化氛围、创新培养理念、积极引导和打造团队等方面重点阐述了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