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高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2021-11-28王思瑶
王思瑶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劳动教育的培养就提上了日程。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幸福的基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人们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源源不断地成长和进步,一点儿一点儿地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态度与认可,直接影响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对于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有效性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不仅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在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会独立,才能为以后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也正是由于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增强,在此过程中就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匮乏
几乎每一所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擦黑板、扫地、拖地、倒垃圾等任务,学生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这些任务的层面上,并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劳动教育。这样机械单一的劳动教育难以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是不可取的。因此就没有办法达到学校的劳动教育目标。
(二)小学生劳动价值观薄弱
学校加大劳动教育力度就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但是,当前的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没有重视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和内外自我思考,导致学生劳动价值观薄弱,很难对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认知[1]。
(三)每个阶段学生对劳动诉求不同
当前,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是群体性的劳动教育,忽视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没有按照年级差异来细分劳动教育对象,使劳动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与预想的效果有显著的出入。
(四)小学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评价标准
当今,在小学中劳动教育课始终提不上日程。只要上级没有明确的要求,学校也就没有确切的计划。开设什么内容的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多少节劳动教育课,以什么方式开设劳动教育课,这些都没有一定的评价导向体系,要么就不开设,即便开设也是无序状态。学校开设的实践活动课程,无非就是整理课桌椅、清扫垃圾等这些无趣的劳动,其简单的劳动形式、狭隘的劳动场所、无详尽的劳动计划,怎样贯彻劳动教育,劳动观念该如何谈起,如何评估劳动教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必须思考的难办棘手的现实问题。
(五)劳动教育的实施缺乏支持
目前,小学劳动教育的专职教师比较缺乏,大部分是由非专业教师担任的。很多学校不会专门设立劳动教育课,有的学校就算设立这门课程,也会被其他课程占用。而且,劳动教育课是没有教科书的,而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写的课件。综上所述,从理论上来讲,学生不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劳动教育相关知识。相应地,在实际上也缺少实践与锻炼。不论是“有劳无育”,还是“有育无劳”,都会是劳动教育弱化。
二、提高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增加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
要想调动学生劳动教育的积极性,真正促进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就要点燃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教育。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增加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学校应该根据劳动教育的要求,适当地增加一些独具特色的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劳动内容和形式,比如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或生产劳动。比如,以小组为单位,每周由班干部组织带领小组成员去当地附近的敬老院探望那些老人,陪他们聊天,给予他们温暖的关心和问候;或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周末去公园和街道帮助清洁工打扫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幼儿园和孤儿院体验生活,做一些公益活动,并写出感受。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打心眼儿里认为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伟大的。而且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让他们学会独立行事,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二)深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要想深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就必须将主观思维和客观行为相结合,通过前者指导后者,反过来,后者又促进前者的形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的活动当中,感受到劳动的辛苦,还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地分析劳动教育行为,以此来深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表面认知扩展到思维教育的更深处。因此,采取各式各样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对劳动教育进行总结、概括和思考,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教育方法。
例如,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辩论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相互谈论自己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掌握劳动教育的益处,以此来深化劳动教育的效果;有时,也可以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让每一个学生上台谈谈自己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在老师的帮助下,对劳动教育的优势进行概括和总结;还可以开展劳动座谈会,邀请相关专家、劳动辅导员、家长等参加该座谈会,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劳动经历,并谈论哪些需要改进,从思想和行为上双重深化劳动价值观,促使学生积极劳动,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劳动的认识。
(三)对每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分层的劳动教育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体发展和思维发展等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学校劳动教育的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呈现阶段性的变化。对于处在小学1~2年级的低段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尚小,其劳动强度和主观思维也是相对较弱的,所以应该加强他们对劳动的主观意识的培养;对于处在小学3~4年级的中段学生来说,应该增强其劳动观念,尽可能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行事;对于处在5~6年级的高段学生来说,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齐头并进。因此,学校必须坚持对每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展开阶段性的劳动教育[2]。
例如,就植树节来说,学校需要根据低中高学段的差异来开展劳动教育,对每一阶段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安排不同的任务。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给他们安排挖土的任务,在此过程中,让其亲身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边工作边为他们讲解劳动教育的必须性,让他们在自己的心里真正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意识;对于小学中段学生来说,安排他们进行小树苗的栽种任务,在此过程中,让他们谈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劳动行为和劳动观念同时紧抓,任何一方都不能松懈;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让他们两人一起抬水灌树苗,并完成植树的剩余任务,活动结束后写一篇日记。这样就考虑到了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劳动需求,距离预期的劳动效果更近了一步。
(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
我们必须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助推对劳动教育进行研究,改善劳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果[3]。首先,在家庭中,要提高孩子的自己能力,改变“保姆式家教”,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整理家务。其次,学校可以经常组织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活动或者邀请家长同孩子一起开展主题班会,让家长全面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最后,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小学劳动教育
1.建立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体制
要想让劳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毫无疑问,应该完善劳动教育保障。劳动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首先,要在课时中表现出来,劳动课应该像其他课程一样被排入课程表中;其次,要改善劳动教育场所,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好相关的资源和场所,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最后,丰富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
2.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师资教资建设对于教学质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劳动教师应该和其他教师一样有相同的地位、待遇和权利;其次,邀请相关专家对全校师生进行培训以及对劳动教育进行专门的培训,确保每一位教师都有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成为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最后,劳动教师要提高其专业素养,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教师之间也要相互沟通交流,不断地加强学习和进步。
3.加强教考结合的督导评价体系
对于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从劳动目的、劳动过程、劳动成果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制度。将最终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之一。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有利于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
总而言之,劳动和劳动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根据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内容,认真分析并研究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增加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深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对每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分层的劳动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实施“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强化小学劳动教育,对症下药,发挥劳动教育的真正作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