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评剧演唱技法与民族声乐的交织
——以《火红的太阳出东方》为例

2021-11-28王燚璇

黄河之声 2021年8期
关键词:颤音吐字评剧

王燚璇

一、评剧及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介绍

(一)评剧的演唱技法

评剧的演唱技法是以我国民间传统音乐中的唐山民歌和莲花落等为基础,吸收借鉴北京、天津以及东北地方戏曲的演唱技法而形成的,因此其演唱技法具有独特的方式。作为具有板腔体结构的评剧唱腔,节奏构思精巧,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这四种节拍形式,板式种类也繁杂,常用慢板、二六板、垛板、散板等。同时,在评剧的演唱中,要求演唱者运用普通话,咬字和吐字则要清晰。评剧在早期的演唱中,往往都是运用真声来演唱,演唱的音量大、声响也较为的宏厚。但是,随着评剧与其他地方戏曲的融合,其演唱形式、演唱技法也逐渐地完善。在新中国成立后,评剧又得以新的发展,演唱技法也更为的丰富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新凤霞为代表的“新派唱腔”,其中代表性的有蜻蜓调、凡字调以及送子调等。在这一新派别的唱腔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鼻腔共鸣、吐字归韵味和疙瘩腔①。评剧演唱中的润腔也较为独特、讲究,要求演唱者能够合理准确地运用颤音、泣音、钩腔等润腔技巧,从而能够表现出剧种曲目的真切情感。

(二)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

关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从其理论到实践,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作为一种新的声乐演唱形式的民族声乐,它是我国声乐理论家在借鉴西方声乐发生技巧的基础上,巧妙融合了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新音乐艺术歌曲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歌唱中的呼吸;第二,声音共鸣的位置;第三,咬字吐字。因此,对于演唱者而言,正确认识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是演唱的基础和前提。

1、歌唱中的呼吸

正确认识演唱中的呼吸方法与进行呼吸技法的训练是民族声乐演唱的关键。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是否正确的呼吸方法也直接地影响着演唱时声音效果和歌曲人物形象塑造及情感的表达。在现阶段的学习中,常常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来进行训练和实践演唱。演唱者在演唱前通过吸气使横膈肌下降,并同时扩张肋骨两侧,使胸部空间充分打开,从而扩大气息的承载量。这种科学的呼吸法,不仅可以见效声带的损伤,避免声带紧张,同时也有利于演唱者喉头的打开和稳定,从而使声音进行自然、通畅的流动,演唱作品的音质也将会更加和谐、统一,并富有张力。

2、共鸣位置和咬字吐字

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声音位置的共鸣是继演唱呼吸之后又一重要的环节。

歌唱时除了要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还要在发声时找到身体的共鸣位置。调动身体的声音共鸣能使歌唱者发出的声音明亮优美,具有感染力。在民族声乐中,要控制身体共鸣腔体配合演唱,例如“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共鸣是歌唱时控制身体各部分器官的调动与配合,以及正确运用呼吸方法获得的音色统一的结果,因此不能为了追求共鸣而忽略其它要素的协调和统一。在掌握了声音的共鸣位置后,演唱者的咬字吐字也同样重要。作为依附于语言而存在的歌唱,而语言又是通过咬字吐字来表现的。准确掌握咬字吐字是声乐演唱中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深入刻画主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演唱者没有对作品的唱词进行正确的归韵,不仅作品内涵无法展现,而且歌曲所蕴含的情感也都无法向观众传达,从而达不到理想的舞台艺术效果。

二、评剧选段《火红的太阳出东方》中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运用

(一)评剧选段《火红的太阳出东方》概述

作为评剧《刘巧儿》中最为著名的选段《火红的太阳出东方》,是这部评剧戏曲中的第一个唱段。整部评剧讲述的是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的一起婚姻诉讼案。一名女青年反对父亲包办婚姻,要自己掌握婚姻,并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这个案件的成功审理成了轰动当时的代表性事件,不仅成为当时解放思想的典范,也被编成剧本流传至全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新凤霞根据《刘巧儿团圆》《刘巧儿告状》,创新、改编形成了评剧《刘巧儿》,并成为评剧新派的代表作品之一。《火红的太阳出东方》作为评剧《刘巧儿》中最广为流传的选段,其内涵和意义非常深远。这一唱段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巧儿看见太阳升起,深切感受到春日中徐徐吹来的微风,万物也正在复苏,鸟儿叽叽喳喳地鸣叫,在完成了一天工作走在回村的路上想起在劳模会上看见的叫赵振华的青年,心里忍不住的欢喜愉悦舒畅的心情,便哼唱起了歌曲。歌曲中的每一句歌词,都流露出巧儿对赵振华的爱意,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内心深处无法掩饰的幸福感。

(二)《火红的太阳出东方》的演唱分析

1、《火红的太阳出东方》中的“半白半唱”

“白”和“唱”作为戏曲演唱中最为基本要素的,在演唱中占有者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戏曲的剧情和情感的表达中,多以“唱”(歌唱)为主,配合“白”(即念白)。念白作为我国戏曲中特有的手法,以介于歌唱和独白之间的方式,通过角色的自我阐述以及角色间的对话将语言音调化、音乐化、戏剧化,形成戏曲中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情感表达的途径,并与戏曲中的唱腔相互交替、衔接,完美配合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半白半唱”作为评剧表演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唱法,在演唱中要避免大量真声的嗓音,而是多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声,即使节奏较快的乐曲和段落中,演唱者对于“白”和“唱”部分的气息仍要保持住,吐字要干净、清晰。

在选段《火红的太阳出东方》中的“桥下流水日夜忙”唱句中,其中的“桥下流”三个字所对应的旋律没有实际意义,演唱者不需要演唱乐句的旋律曲调,而是要运用说话的方式来读出。在演唱“水”字时,其发音的归韵时要为“ei”的音,并运用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中头腔共鸣的方法,使气息经过气管进入上颚到达头腔,使“ei”的声音在头腔中振动产生共鸣;在演唱“日夜忙”中的“夜”字时,虽然乐谱标注的是上行的音,但演唱声调要突出的表现为下行。所以在唱这个字的时候要先上后下,从而呈现出歌曲的韵味,而最后的“忙”字,演唱者要在保持前几个字的状态下流畅的唱出来。

2、《火红的太阳出东方》中的“颤音”

颤音又名为音波,是指声音进行规律性、周期性交替而产生的音响效果。颤音作为声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演唱形式,对于增加旋律色彩,提升作品层次感和感染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演唱中如何正确地处理颤音,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和呈现至关重要。在歌唱颤音时,演唱者控制气息让气息经过声带时发生震动。在民族声乐作品和戏曲作品中,颤音多用于乐句结束处的长音时值,演唱者进行自我的创作和发挥,从而使音乐的线条更为曲折悠扬。在选段《火红的太阳出东方》的“巧儿我领了棉花回村庄”这一乐句中,乐句的结尾是一个长音的“庄”字,在乐谱处标记了颤音记号。因此,在颤音演唱时演唱者要在“庄”字尾音的颤音处,要加入鼻腔的共鸣,演唱时找到“哼鸣”的感觉,将字往外“送”着唱出来。同时,避免音符时值长时不加颤音的平直、呆板的效果。在与评剧老师学习时,“庄”字尾音的颤音还加入了鼻腔的共鸣,演唱时找到“哼鸣”的感觉,将字往外“送”着唱出来。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作为评剧演唱中最常用的“半白半唱”的演唱方法,在合理地运用了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中的发声技巧后,其“大白嗓”演唱方式也逐渐被取代。在融合了科学的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后,不仅使得在评剧演唱的音域得以拓宽,而且也丰富了评剧演唱的技法和方式,为其更良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要先呈现一部好的作品,必不可少的要在演唱中加上装饰音,而颤音无论对于评剧还是声乐都是至关重要的。颤音的合理地运用,不仅能丰富音乐色彩,还能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三、评剧演唱技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及启示

(一)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对评剧演唱的作用

共鸣作为声乐演唱中最为基础的一个部分,在任何形式的演唱艺术中都具有相似性。通过对评剧演唱技法和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相通,但评剧的演唱技法相对不够全面和完善。在气息的运用方面,评剧和民族声乐分别强调的是“丹田”和“胸腹式联合呼吸”的运用方式。在评剧演唱时,要求演唱者“丹田提气”,即气息从嗓子过,冲上鼻、前脑以及后脑,然后在脑腔中达到共鸣的声响效果;而民族声乐中的“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演唱者在腰腹处吸气,气息经由声带出声,后经过胸腔、口腔、鼻腔以及头腔,使声音在各腔体中均进行共鸣,运用这些共鸣腔体,使演唱的音色、音质、音量得以改变,从而达到提高音域、增强音量、优化音色的功能。

在建国后评剧这一艺术得以迅速的发展,艺术家们以传统评剧为基础进行修改和编创,并将西方科学的演唱技巧融合其中,从而使其更符合现代潮流的题材内容及审美的方式。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评剧演唱技法在借鉴了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后,口腔共鸣多、音域窄、舞台结构单一等的问题也发生了巨大大的变化。例如在选段《火红的太阳出东方》中,歌曲音域的整体跨度较大为十三度,音区的位置也偏中高音区。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时多思考和运用上半身的几个共鸣腔体(胸腔、鼻腔以及头腔),使高处的声音能够明亮,具有穿透力;而在演唱中低音区时,可以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进行演唱,使演唱出来的声音甜美圆润。同时,通过气息的调整使不同音区的音进行自然流畅的斜街,展现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对提升评剧效果的表现价值。

(二)评剧演唱技法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启示

在评剧和民族声乐的演唱中,两者都强调咬字吐字、气息和共鸣腔体的运用。

在民族声乐演唱方式,主要借鉴西方的发声唱法训练方式,常常以五个元音字母为基础进行展开,很少强调演唱的字头。所以,对民族声乐的学习和演唱中,可以借鉴和吸收评剧演唱技法中的咬字吐字的方法,在演唱中突出民族声乐的字头,从而展现出民族声乐作品的韵味。例如,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可以借鉴评剧艺术中的“依字出声”“以字行腔”“以字带情”,咬字使要清晰,充分运用舌、唇齿、喉咬字,使演唱的声音从口腔的上颚流出,同时强调声母,做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突出作品的韵味。

演唱者也可以学习借鉴评剧演唱技法中还有“润腔”的技巧。例如,演唱者可以在民族声乐歌曲的长音或延长音处,加上少许变化音,形成具有倚音、颤音、滑音、波音等装饰音的效果。演唱者通过活泼的装饰音,可以使作品的民族更具浓郁的地域特色,增添乐曲的活力,二度创作出性格鲜明的作品。与此同时,评剧中独有的泣音、腭音、钩腔等的润腔技巧和表演形式,也为民族声乐的演唱提供了应用和借鉴的价值。合理适当的运用评剧润腔技巧,不仅可以强化演唱者的音乐风格、突出乐曲的音乐内涵,进而也拓宽民族声乐演唱未来发展的道路。

结 语

本文通过对评剧选段《火红的太阳出东方》的分析,探讨了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对评剧演唱的作用,也分析了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对评剧演唱技巧的作用和启示。其中,共鸣机理和“字正腔圆”的咬字方式,对于民族声乐演唱的借鉴具有合理性,评剧演唱技法与民族声乐的交织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同时,也由于我国师范类院校对于戏曲的重视度不够,而民族声乐界拥有自身特色的演唱者少之又少,这要求更加地重视和掌握各类戏曲形式,更多探讨和研究其结合的可行性,以丰富民族声乐的魅力。■

注释:

① 疙瘩腔是指演唱者在演唱演唱评剧作品中的气口,其声音效果如同一粒粒珍珠圆润、明亮。

猜你喜欢

颤音吐字评剧
孤岛自鸣:流连与放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颤音问题研究
浅谈评剧的乐队及伴奏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绕口令
春天的证词(外二首)
一千零一个愿望
浅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探讨
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
关于评剧艺术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