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网络课程应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21-11-28汪慧琳

科技与创新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教师

汪慧琳

后疫情时代高校网络课程应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汪慧琳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线上教学与网络课程逐步形成规模。分析了后疫情时代高校网络课程应用的现状,探讨了网络课程应用过程中的成效和不足,旨在为提高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推进高校网络课程应用建设的对策,为高校线上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后疫情;网络课程;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高校教学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正常运行。各个高校纷纷推出在线教学和在线课程。随着疫情被有效控制,高校陆续开学,而网络课程的应用在后疫情时期得到了延续。通过网络课程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凸显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并努力促使教学质量、水平和成果的实现,成为高校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之一。分析高校网络课程应用的现状,探讨网络课程应用过程中的成效和不足,提出推进高校网络课程应用建设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1 高校网络课程的应用现状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国民生活生产的多个行业受此次疫情影响,而在线教育行业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应对疫情,全国高校做出了推迟开学的决定,各个高校利用在线平台推出了许多网络课程,教育部也对高校免费开放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提出了指导意见。但因为大学生人数众多,上课时间集中,造成网络课程平台运行崩溃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Y高校学生网络课程的应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4.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更喜欢直播形式,37.0%的大学生更喜欢录播形式,28.8%的大学生喜欢两者相结合。直播形式下的师生互动效果较好,但这种形式下不可控因素较多,对教师如何灵活把握上课节奏提出了较高要求。录播形式下,学生可以随时暂停视频,对于听不懂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自己把握上课节奏,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相应的也存在学习随意性的问题。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目的是多元化的,如获得课程学分、拓展专业课程知识、考研复习、各类考级考证辅导等。有39.1%的受访学生表示在网络课程学习中最关注教学内容质量,20.5%的学生表示最关注课程考评方式,21.1%的学生最重视课程师资力量,19.3%的学生最重视课程设置。

2 高校网络课程应用的成果优势

2.1 打破时空限制,促进知识交流

线上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不需要聚集在校园和教室,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在各自的空间中教与学,便捷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地点拘泥于本校和校园课堂,上课的时间和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固定。比如高校公选课的“秒杀”情况屡屡上演,校内的选修课虽然种类众多,但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课程知识掌握的难易程度、考核要求的不同,学生是否容易获得高分,课程内容的有趣程度,还有些课程富有人生哲理而且教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类选修课就很受学生欢迎,导致被“秒选”。而网络选修课给那些没有抢到校内心仪课程的同学一个很好的机会。网络课程种类丰富多样,资源广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不同高校开设的线上课程,并且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网络课程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更加灵活便利。

网络课程信息全面、内容翔实,清晰显示课程简介、适用层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生评价、评分标准、参考教材等详细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估和选择。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更高层次学校的教师开设的网络课程,一方面使得优质教学资源能够最大范围地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取优质教学资源,体现出教育公平性。

2.2 加强过程控制,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管理,是课程教师对网络教学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以提高网络教学效果的动态过程。在当前部分大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的情况下,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的信息化手段,根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设置提问引导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检测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是否认真听讲,这些中间问答环节根据学生学习进程进行设置,提高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信心,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

通过在线答疑、讨论区等多种交互板块为师生间的答疑解惑搭建桥梁。调查显示,68%的学生表示网络课程的优势之一是促进了知识和观点的交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提问环节,虽然教师会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积极提问,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等因素保持“沉默是金”,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然而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大胆地在留言板提出疑问,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学生毫无顾虑地对课程知识进行提问,网络平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设置也促进了学生之间踊跃地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总结提炼学生们讨论和关注较多的知识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深入剖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网络课程还是线下课堂教学的很好补充,线上线下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打造新型高效课堂,形成知识内化、巩固提高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2.3 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

网络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换,开展个性化、兴趣化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除了专业学习外,还应该进一步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调查显示,30.2%的大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目的是拓展知识面,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仅仅靠学校课堂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学生根据兴趣在校期间会参加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但是相关考证培训课程无法覆盖所有考试,因此相关的网络课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当他们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后,便会认真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之中,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3 高校网络课程应用的制约因素

3.1 师生缺乏情感交流

网络环境下新型师生关系引起大家的关注,师生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网络课程应用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通过面对面的语言、表情、手势,不仅直接传递了教学信息,还能让教师和现场学生开展情感互动,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用坚定的目光鼓励学生和肯定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并活跃课堂氛围。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学习是一种师生分离的形式,师生关系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很难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也难约束屏幕另一端的学生行为。网络课程教学缺乏情感元素,在课堂内容设计上重视陈述性知识和文字材料的组合,忽略了本应贯穿教学过程的情感因素设计。虽然在线答疑、讨论板等多种交互板块为师生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但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此外,虽然互动板块加入了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了讨论和交流,但也会让部分学生为了课程成绩进行任务式的随性提问,浅尝辄止进行讨论而没有深入地去学习思考。

3.2 网络课程学习“留痕不留心”

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留痕不留心成为新型形式主义。痕迹管理是课程考核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不可避免地给部分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提供了弄虚作假的机会。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代刷课程进度、代写作业以及考试时搜索答案等行为都暴露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据调查,仅仅18%的大学生对在线学习中失信行为的态度是坚决抵制,高达60%的大学生对此类行为表示不提倡但不可避免。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对网络课程的诚信自觉尚未形成,而在线教育的诚信约束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使得网络课程学习,尤其是在线考试中的监考形同虚设,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学生为获取高分而选择弄虚作假的手段。

3.3 课程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许多网络课程在开发时忽略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过于重视资源展示,各类资源堆积的同时却忽视了学习活动和环境设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是PPT课件、图片和视频,学生看到的是与课本差不多的材料,只是从课本搬到了网络平台。教师的讲授通常都是平铺直叙,语调单一,缺乏幽默色彩,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有些网络课程在投入使用后缺乏定期维护与管理,更新不及时,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降低课程的教学效果。

课程吸引力的减弱,外界监督的缺失,部分学生自身约束力欠佳,利用网络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甚至有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错过考试时间最终半途而废,以上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

4 高校网络课程应用优化提升的对策措施

4.1 提升网络课程应用中的人文价值

很多网络课程过于重视技术而忽略了人文关怀,让形式大过了内容。想要凸显网络课程中的人文价值,教师要重视沟通技巧的使用。教师要积极主动关心学生,可以在课程正式开始前要求学生在线填写一份关于本课程的问卷调查,了解其需求以及对本课程的心理预期和前期知识掌握程度。这样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课程伊始,教师可以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自己和相关课程,给屏幕另一端的学生展现个人魅力。在讲授课程过程中,语音语调尽量抑扬顿挫,避免因为太过平缓的语气容易造成学生走神、产生困意等。传授枯燥的知识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找到知识和生活的共通点,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课后教师要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如果延迟回复,学生可能会忘记自己提问的初衷。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样十分重要,通过设计团队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具有极大的帮助。

4.2 加强诚信建设,杜绝形式主义作风

规范网络课程学习要求,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自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学习失信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心责任道德意识的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该积极开展网络诚信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以网络诚信为主题的各类宣传活动等,通过广播、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网络诚信学习和抵制形式主义的重要性。高校还可以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通过信息技术监控教学进程,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认真做好失信行为的警示教育,切实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4.3 重视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现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调查显示,39.1%的大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中最关注网络课程的内容质量,因此提高网络课程的内容质量有利于提升网络课程应用的效果。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创新性和实用性,起到不断深化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

加强对网络课程的更新和维护,一方面要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另一方面要加速网络课程的迭代更新,课程内容要突出时代性和前沿性。高校还应定期对教师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师的应用多媒体授课的水平,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网络课程学习的监控。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订符合实际的目标计划。另一方面,要加强在线平台技术监控,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知识点回放和交流互动的频率,在作业和讨论部分增加主观性问题题型的比例,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进行思考完成任务,充分考察学生对网络课程知识学习的掌握程度,从而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应用的效果。

[1]刘助忠,刘品.网络课程要素的可视化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2):33-36.

[2]苏燕.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探析[J].科技风, 2019(23):35-36.

[3]李金艳.高校网络课程与MOOC建设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2.

[4]岳喜展,侯甜甜.疫情下“四位一体”混合式网络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7):75-77.

2095-6835(2021)06-0088-03

G712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6.032

汪慧琳(1983—),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编辑:王霞〕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