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模式探索*

2021-11-28孙成才周勃费朝阳吕洁兰信颖王海军

科技与创新 2021年6期
关键词:校地校际产学研

孙成才,周勃,费朝阳,吕洁,兰信颖,王海军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模式探索*

孙成才,周勃,费朝阳,吕洁,兰信颖,王海军

(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如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高校改革探索的方向。在国家创新规划政策和辽宁省教育厅推动校际协同创新的政策指引下,沈阳工业大学通过开展校际、校企间的协同创新合作,成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院。通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的介绍,探索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

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

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对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政府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在“‘十三五’国家创新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推进政产学研用创紧密结合。为进一步推动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发展,2020年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了《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建立科研合作联动机制,促进优势科研平台的开放与共享,以高水平学科为基础,联合共建校地校企研究院。针对产业实际需求开展应用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全面提升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

沈阳工业大学作为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积极成立校地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院,为推动辽宁振兴发展贡献力量。本文将围绕校地校企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建设模式进行探索。

1 校地校企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建设目标

通过校地校企多元协同创新,探究交叉学科的创新点,建立科研合作联动机制,成立可再生资源利用协同创新研究院,解决高校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沟通不畅的问题,促进优势科研平台的开放与共享,培养交叉学科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全面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质量。

2 校地校企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建设基础

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秉承“为地方服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为目标,打破校际壁垒积极开展校际交流,论证协同创新培养的长效机制和模式,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四梁八柱人才培养架构,形成了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的“1234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强化各层次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为突破点,探讨新工科建设的新途径和新范式。

同时,学院依托辽宁省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与东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科平台紧密合作,已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环境信息化、再生资源新型建材制备与应用等领域形成了科研优势和特色,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校企合作课题16项,科研合作经费达1 000余万元。依托行业学会力量,已建立1家专家服务站和17家省级学会服务站,积极发挥学会专家团队对科技创新的助力作用。

目前,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已经实现了成果的转移转化,成功吸引了投资支持,注册成立了相关公司,孵化育成了创新型科技企业。此外一系列科技成果也都正在向产业化的道路上迈进。与企业共研的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空调系统的节能诊断与运维管理项目、辽宁友谊宾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节能运维诊断与后评价项目等项目,为企业解决了技术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等问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来,搭建的校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将助力科研成果的转化,服务企业发展,同时服务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服务辽宁省打赢蓝天保卫战政策,对辽宁地区经济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 校地校企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建设内容

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精准对接企业、社会的需求,促进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高校、政府、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不是简单合作或联盟,而是以整合优势资源孵化育成创新型科技企业,以产业化激发协同创新体系的内在驱动力,便于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和无障碍流动,突破彼此间的壁垒,避免了目前各类协同体系缺乏领袖、不愿协同的组织管理风险。以此为准则,校地校企协同创新研究院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联合东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3家合作高校,加速土木工程学科、机械工程学科、能源动力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各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虚拟仿真等平台资源,充分调动研究生培养基地、校企联盟、学会服务站等行业资源的强大活力,组建可再生资源利用协同创新研究院,并确定动力机制、管理机制、运行 机制。

搭建校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解决科研力量互补能力差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薄弱问题,通过汇聚高校优秀项目资源,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推动技术与产业融通,加强平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为实现高校、企业、社会各方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以省学会服务站的科技服务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立科研合作联动机制,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定期讨论共同提出有前瞻性、交叉性、创新性的重大科学问题。通过研究院平台增进了解,各高校学科优势互补,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关键“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深入开展建筑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科研项目的共研,通过实质性技术创新途径保障有效、持续地开展协同创新。

开放和共享合作高校的优势平台和师生资源,邀请校企两个育人主体联合开展专业调研,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评价和完善,通过可再生资源利用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为高校开展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扩充信息化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培育优秀教学成果。

4 建设校地校企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具体举措

4.1 搭建校企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平台

邀请辽宁省建筑与土木学会、可再生能源学会、振动工程学会相关校企专家,深入剖析学科基础理论和技术外延,结合研究院学科优势遴选具有开发和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高校直接对接精准转化。

4.2 联合攻关科研项目

面向辽宁省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需求,合作高校共同提炼重大前沿科学问题,联合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技术研发、产品研制、成果应用,降低“无用”科研的数量并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4.3 协同服务企业

高校和企业属于不同领域的行为主体,在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产生协同作用,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进而提升各自的发展潜能。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扩大技术服务与企业的广度和深度。

4.4 开放和共享优势资源

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工程中心的各自优势,开放和共享重大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源,并在校企合作研发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

4.5 共建和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校际研讨会、学术讲座、实验室互通、学术交流等形式,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暑期研究生班、跨学科科学实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力,共同建设、优化省级一流课程和特色协同教育课程。

4.6 建立师资互聘和跨学科人才培养

主要以合作实验、创新创业的形式定期参观实验室,建立互访制度,制定一系列的选聘标准和制度,合作高校之间实现师资互聘,学生跨学科、跨高校积极参加产学研协同创新型大赛等,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千米。

4.7 激活国际教育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合作高校的国际教育资源,打造更加宽广的国际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与国外建筑、材料、能动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提升高校的办学活力和社会认可度。

5 结语

开展校际、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模式是建设创新型、研究型高校,促进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校际协同创新研究院,整合并充分利用高校、政府、企业各个主体创新资源,通过不断探讨和实践建立良好的运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唐国坤,王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分析与探索[J].科技与创新,2020(18):84-85,88.

[2]王晓雷,李志霞,柴欣,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产学研创”成果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6):116,119.

[3]薛万新.德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创新科技,2017(1):4-8.

[4]张占梅,陈哲.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175-176.

[5]党高飞,王蛟龙,杜中杰,等.高校与地方政府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5):235-237.

[6]曾利军,刘卉.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163-164.

[7]刘明,单宝来.校企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205-206.

[8]刘维.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创新研究[J].创新科技,2017(3):59-61.

[9]黄明东,李炜巍,黄俊.中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9):22-27.

[10]原长弘,章芬,姚建军,等.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J].科研管理,2015(12):1-6.

孙成才(1988—),男,吉林白山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节能。

2018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辽教办2018,165号);2018沈阳工业大学教改项目“基于BIM技术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教2018,73号)

2095-6835(2021)06-0046-02

G642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6.015

〔编辑:严丽琴〕

猜你喜欢

校地校际产学研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校际联盟在上海市金山区授牌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
常州高职园区校际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及共享分析
高等教育质量模式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