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2021-11-28宫迎
宫迎
(济宁市统计普查中心,山东济宁 272004)
2020年,济宁市上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产业大项目为抓手,以加快培育文化产业企业为载体,蓄力聚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投资项目快速增长,产业根基逐步筑牢。但同时存在发展缓慢、质量不高、区域间不平衡等问题,特别是与先进文化产业地区相比,差距明显,需予以高度关注。
1.济宁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2020年,济宁市注重文化产业载体培育,强化资金扶持,全面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文化产业投资大项目建设,全市文化产业更加注重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
(1)文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20年,济宁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59家,居全省第6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资产累计达614.5亿元,增长12.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8%,产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提升。济宁市文化产业涵盖的7个行业大类企业资产均实现增长,其中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内容创作生产、和新闻信息服务资产分别增长60.7%、34.2%和24.3%,居前3位;大型文化企业资产明显扩充,较去年同期增长15.5%,中型文化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6.9%。
(2)文化产业投资加快加大。2020年,济宁市集聚发展新动能,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文化产业投资领域,全市文化产业投资效果明显。施工项目特别是亿元以上项目增长较快。全市文化产业投资在建施工项目199个,居全省第3位,同比增加29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7.9%,居全省第4位,高于同期全市投资增速14.7%,其中亿元以上文化产业投资项目157个,居全省第2位,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1.0%,居全省第5位,高于同期全市全部亿元项目投资增速20.9%。文化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有力拉动全市整体投资增长。
(3)吸纳就业能力大幅增强。2020年末济宁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吸纳就业2.9万人,增长88.5%。从产业类型看,大型文化企业从业人员1.4万人,占全部规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的48.3%,同比增长180.2%。全市文化产业单位特别是大型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稳就业保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文化制造业引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涵盖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3大行业。济宁市58家规上文化制造业,占全部规上文化产业单位的36.5%,分别实现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388.0亿元、34.6亿元和35.6亿元,分别占全部规上文化产业单位的84.4%、98.1%和96.9%。文化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为全市文化批零业,文化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5)文化新业态快速成长。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快速发展,互联网、数字出版、文化艺术、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等文化新业态快速增长。2020年,济宁市文化新业态企业资产总计达17.9亿元,较2019年增长82.7%,实现营业收入18.1亿元,较2019年增长27.5%,企业规模和营业收入双双大幅提升,为济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当前济宁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20年,济宁市发展文化产业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行业发展还不够充分等诸多因素依然存在,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要实现“建弘扬传统文化示范城市”“文化强市”,还存在一定差距,亟待着力解决。
(1)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与先进文化产业发展地区相比,差距明显。青岛、济南、潍坊和临沂四市文化产业单位个数分居全省前4位,分别比济宁多410家、237家、41家和30家。年末济宁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大型企业10家,中型31家,小型企业100家,微型企业18家,小微型企业占比达74.2%,小微型企业占比大,产业集中度不高。
(2)县域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2020年,济宁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居前四位的是分别是任城区33家、梁山县22家、兖州区15家和高新区15家(兖州和高新区并列),单位合计88家,占全市规上文化产业单位数量的55.3%。规上企业资产总计居前三位的是兖州区、邹城市、任城区,合计506.0亿元,占全市规上文化产业总资产的82.3%。营业收入前三位的县区是兖州区、邹城市、任城区实现营业收入388.1亿元,占全市的84.5%。从各县区发展情况看,具有区域特征的传统文化“孔孟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引领作用不明显,文化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弱、小、散”问题比较严重,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特色,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偏低。
(3)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2020年,济宁市规模以上文化批发和零售法人单位57家,资产总计39.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2.1亿元,占全市的8.5%;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共计44家,资产总计95.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9.5亿元,仅占全市的6.0%。年末营业收入居前十位的企业仅1家为文化批零行业,其他9家均为文化制造业。从此看出,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营不稳定,全市文化消费水平偏低。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三大产业间发展不平衡较为严重。
(4)文化新业态起步晚总量小。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济宁市仅涵盖6个行业的12家单位,分别为任城区1家、兖州区1家、金乡县1家、嘉祥县3家、梁山县4家、高新区1家、邹城市1家。7个县市区文化新业态行业目前还处于空白。企业规模偏小,文化新业态资产总计仅占全市规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的2.9%,营业收入仅占3.9%。当前文化新业态行业既是济宁文化行业发展中的薄弱点,也是新增长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
3.加快济宁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2021年,济宁市上下要紧紧围绕“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总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攻难点、补短板,坚持目标导向,定政策、聚合力,开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1)突出政策支持,激发市场活力。抓准政策定位,加快出台促进济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统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深化文化产业领域改革力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积极引导和吸引多元化投资,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2)突出资源优势,加快聚焦发展。整合现有济宁优势文化资源和力量,加快推进建设一批集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特色产业于一体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专业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有较强文化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突出投资引导,加快产业转型。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的关键作用,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大项目,用好文化产业项目专项资金、发展投资基金的撬动作用,以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服务业投资、新兴业态投资比重。加快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奠定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4)突出创新融合,深挖发展潜力。加快数字与文化产业融合,以数字技术为关键,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提高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多媒体、游戏动漫和软件开发等新型文化产业业态。促进高新技术与文化产品研发、管理服务以及相关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形成文化科技创新鼓励机制。以创意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使济宁市文化产业站得稳、发展好,全面打造文化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