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研究

2021-11-28刘建玲

魅力中国 2021年51期
关键词:优先绿色生态

刘建玲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 滨州 256600)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概念解析

20 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全球性难题,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都未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比如著名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指出,环境恶化程度与人均收入之间表现为一个“倒U 型曲线”,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环境先是遭受污染,而后在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之后才得到治理,使得“保护”与“发展”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2005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进一步阐述了两座山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三个重要论断”:一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共荣,既“富”又“绿”,提的显得是人类的合目的性需要与合规律性需要的统一,其隐含的真实意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解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当两者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应遵循的价值导向,即生态优先的原则,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生态优先不是不发展,而是优先考虑生态效益、生态规律和生态资本,这也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体现。因为生产力包含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两部分,且自然生产力是最基本、最基础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基础以上的一种再生产。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以生态效益、生态权益和生态资本为特征的自然资源遭受损害,则势必是“竭泽而渔”。

第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突出物质建设和生态文明相融合的结果,以“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为核心的新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必须是遵循生态规律,在尊重自然基础上实现进经济和谐、社会和谐与生态和谐的互动统一,在此意义上,它超越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1]。传统上,绿色发展的概念经常被简单地等同于环境保护,而其是要强调如何化环境挑战为经济机会。近年来崛起的绿色发展直接与2008 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有关,许多人认为,气候危机和金融危机预示了以追求无限增长为目标的旧经济模式正在进入终结。更进一步说,从1970-2012 年40 年左右的褐色经济发展,导致地球资源环境压力的持续加大,地球生态足迹已经大大超过承载能力。这种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不可能依赖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改变。而与此同时,另一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模式日益彰显,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物质财富的实现不需要以环境风险和生态环境稀缺为代价,未来2012-2050 年是开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从1962 年卡逊推出《寂静的春天》以来,经过1972 年的《只有一个地球》和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经过1987 年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和1972 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一直到2011 年的《迈向绿色经济》和里约+20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世界性的绿色发展浪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强调强可持续,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尊重地球便捷和自然极限。二是强调自然资本增值,就是由自然本子的消耗转向维护和扩展。

第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其重点在于推动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方式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对于中国未来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其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我们以拼资源拼环境的方式,以贫富差距拉大为代价,就不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具有经济高效、规模适度、社会包容的特征,应该是人均生态足迹保持在发达国家水平之下,有与人均GDP1 万美元相匹配的人类发展水平。二是生态规模、公平分配、高效配置相互配合的系统,可以提高资源环境的生产率并让贫困人口享受到生态权利。

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为“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不能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要求。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坚持生态效益、生态规律和生态资本优先的原则,这是其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同时绿色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就是高质量发展,因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模式既可以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2]。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它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生态价值取向是对传统的关于人的需求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们最终要实现马克思所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意味着要用一种更和谐的、更人道的方式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种关系真正协调到位,才会满足人的全面生态需求。人的全面生态需求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生态生存需求,人们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其次是是生态享受需求。人们需要绿色低碳、宜居环保等这样健康生活方式;最后是生态发展需求。人民需要维护自己的生态权益,追求生态公正等。因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是阐明了“富”与“绿”之间关系的和谐即“美”,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是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培养生态道德

生态道德就是对自然的人道主义。它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判断,第一是肯定性价值判断,要爱护生命保护生命,不仅要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命,还要保护无无机生命体,就是要尊重自然;第二是否定性价值判断,不要人为地征服自然、破坏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应该由过去的过度干预、破坏,转向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达到顺应自然;第三是选择性价值判断,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通过正确价值判断而形成的价值选择,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习总书记提出,要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所以,每个国家要在维护全球生态环境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地谋求本国利益,这是最基本的生态道德底线。对每个人来说,要选择更符合生态道德的生态消费模式。

(二)实现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是从产业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生产流程的生态化改造,引入环境友好型新技术,在实现产出增加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它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3]。

实现生态产业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确保能源清洁、安全、经济,实现产业生态化的一种方式,它是“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发展之路,根据世界银行《2030 中国》研究报告分析:“双碳”目标符合中国利益,因为“零碳”导向的产业新形态,对传统能源供给的依赖度将大大降低,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最大程度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另一方面是开发新材料。新材料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产业生态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实现生态产业化

生态产业化就是盘活生态资源,连接一、二、三产业,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增值[4]。习总书记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环境产业。环境产业是生态产业化的重要标识,现在也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环境产业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环境产业1.0 时代,包括污水、垃圾处理等。它的主要业务集中在末端,就是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靠标准、规划驱动,靠投资拉动。二是环境产业2.0 时代,主要以第三方治理为主,为行业提供环境质量、环境效果等系统服务,是区域面源的综合防治。这两个阶段,都是以成本中心,都是靠政府政策拉动。三是环境产业3.0 时代,就是借助市场力量实现生态循环,创造增量的时代,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另一方面是协同治理。实现生态产业化,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在更高层面上,还需要政府支持和协同治理。生态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动态的开放性系统,需要各政府部门、企业团体和公众群体参与,因此跨区域管理问题协调难度高。比如水污染防治、河道综合治理、水资源调度、水环境管理等多涉及流域、水系沿线,是一个系统工程,跨区域协调的难度较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涉及的协调治理机制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微观调控,最终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猜你喜欢

优先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八月备忘录
八月备忘录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40年,教育优先
生态
优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