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方志馆建设路径探析
2021-11-28张浩
张浩
(郓城县党史史志研究中心,山东 郓城 274700)
引言
近些年,国家非常重视对地方文化的建设及发展,积极推进方志馆的建设。截至2018 年,全国共建成国家、省、市、县各级方志馆590 余家。这一组数据随着近几年方志馆建设工作的推进,省、市、县级的方志馆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方志馆的建设可谓方兴未已。国内方志馆建设除表现数量上的增长、文献建设的增多以外,在管理与服务方面的建设上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5G 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等获得发展以后,现代化方志馆向人们展示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及管理模式。研究现代化方志馆的建设路径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方志馆全面建设和服务管理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志馆及其特点
(一)定义
方志馆是一个集中收集记载,某行政区域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情况的文献资料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它是一个集地方志展示、收藏、编纂、办公、服务、传播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地方志文化馆。
(二)特点
方志馆普遍具有公益性、文化性、历史性、地方性的基本特征。由于方志馆的类型不同,其特点也存在差异性。根据2017 年印发的《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方志馆根据建筑规模可分为大型馆、中型馆和小型馆。方志馆的大小分类,方志馆可分为小型(小于5000 m2)、中型(5000~10000 m2)、大型(10000 m2以上)三类。方志馆建设规模越大,往往服务等级越高、馆藏文献越全面。方志馆根据建设模式可以分为独立型、依附型、综合型。其中综合性方志馆的建设一般与城建档案柜、城市规划馆等融于一体,统一规划建设,各馆之间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因而功能更全。方志馆根据核心功能可分为收藏型、编纂型、展示型。收藏性的主要特征是藏书,编纂型的主要功能是编纂,展示型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它们在各自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兼具主要功能之外的藏书、编纂、展示、办公、文化传播、公共服务等功能。
二、现代化方志馆的管理与服务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方志馆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方志馆管理中的信息数据越来越多、信息文件类型也越来越繁杂。一方面存储方志馆电脑档案中的各类电子文件、音频、视频数据越来越多,各类的信息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稀缺的原始文献地方志资料收集也随着方志馆建设历史时期的延长而增加。这对各类纸质图文文献、电子信息文献的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方志馆工作人员而言,一方面要承担信息及档案管理的巨大工作量,另一方面还承担着方志馆地方历史及文化传播的重任。显然,传统的地方志管理方式已然不能适应现代化地方志文献管理和文化服务的需求。对于大众而言,他们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阅览形式,来满足快速、高效、便捷地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需求。这都表明现代化地方志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需求上升。方志馆通过由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转型,实现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统一接受、采集及传输,不仅可以满足各类复杂数据资源的高效化管理,还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好阅读浏览体验,同时完成信息高效管理和高质量服务的重任。
三、国内方志馆的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国内方志馆的建设现状
近些年,国内方志馆的建设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在建设形式信息化特征明显。截至2018 年,全国共建成国家、省、市、县各级方志馆590 余家。现阶段,国内方志馆的建设以初具规模,相应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全国各地方志馆建设总体水平发展良好,但不同类型方志馆数字化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差异化明显。特别是大型方志馆、综合方志馆与小型方志馆从规模、人员、文献资料、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此外,建设较早的方志馆存在设施设备老旧化、人员管理滞后等问题。近些年新建设的方志馆基础设施完善、人员年轻化,却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为推动地方级方志馆建设及发展,国家方志馆于2017年还印发了《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以下简称《建设规定》),为地方方志馆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建设规定》指出方志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现阶段要推动全国方志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建设规定》第十条提出,方志馆建设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及与之相适应的配套附属设施。第十一条指出方志馆建设应按照信息化要求,建立门户网站、数据库、电子阅览系统,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为社会提供服务。第十二条明确指出建设数字方志馆。第十四条指出方志馆的建设设计应符合地域特点、文化特色,注重实用性与时代性。从《建设规定》中可以看出,数字化、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等要求,是现代化方志馆建设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全国方志馆虽均在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但数字化方志馆的建设水平仍旧参差不齐。此外,不少方志馆未能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及历史,在建设与设计汇总未能充分体现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等。可见当下现代化方志馆的建设仍旧是任重而道远。
(二)国内方志馆的建设中的问题
1.文献资料量大
方志馆内存放着大量的地方志图文数据,以及存储大量的信息数据。随着国内文化馆信息化建设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数据的类型越来越多,特别是音频、视频等图像档案还在大量的增长。一般方志馆级别越高、规模越大,存储的文献资料量越大,给方志馆管理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在大量的文献信息下,难免发现重复信息或遗漏信息的问题。
2.缺乏高端信息处理人员
在方志馆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高端信息处理人员。特别是市、省级别方志馆,一边是日益增长的地方志大数据,另一方面高端人才保有量少,很难适应数字方志馆的高效化、精准化、安全化图书数据的处理需求。
3.图书资料数字化管理水平低
在方志馆图书资料管理方面,县级方志馆或规模较小的方志馆的数字化管理水平较低,缺乏智能系统的建设及维护,数字化管理需求与国家方志馆相差较大,难以满足现阶段全国方志馆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需求。
4.基础设施设备老旧化
数字方志馆的建设对计算机硬件及软件要求较高。在一些建设较早的小规模方志馆中,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基础设备、软件服务和管理等更新缓慢。相关的设施设备和辅助配套设备存在老旧化的问题,难以满足现阶段数字化方志馆智能化检索、查询及其他服务等需求。
四、现代化方志馆建设路径
(一)构建方志馆数字化管理平台
现阶段,国家方志馆应加强方志馆数字化管理平台的顶层设计,构建全国方志馆系统平台,为各级方志馆数字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平台。同时,还要推进各级方志馆对计算机、智能自助设备、智能感应设备的建设,积极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智能技术等构建方志馆数字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各地方志馆数字化管理水平。
(二)因需培养人才
在方志馆人才管理方面,为推进全国方志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应由国家方志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训计划,并向各级方志馆推行人才培养计划。各级方志馆则应按照国家方志馆对方志馆岗位配置和人员需求加强人员培训,开展人才招聘工作,实施人员管理。同时,各地方志馆应根据数字化管理需求加强全国方志馆人员的配置和调整情况,积极引进高端信息技术人才及复合人才,来适应数字方志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完善数字方志馆管理体系及制度
为适应数字方志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国家方志馆应推行数字方志馆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各级方志馆应根据国家方志馆对数字方志馆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实事求是的完善地方方志馆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加快方志馆体制革新和建设。
(四)完善方志馆数字化建设的软件设施及附属配套设施
针对地方方志馆数字化管理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及配套附属设备不全或老旧化的问题,方志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引进计算机硬件、软件设施设备,加强系统及软件的更新与维护,来确保数字方志馆信息管理的安全性。
(五)精细化功能分区
各级方志馆在开展数字化建设时应注重对方志馆功能的精细化分析,严格执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建设原则,建设文献资料收藏保护区、展览展示区、编纂研究区、学术交流区、信息技术区、公共服务区、行政办公区等等,来促进方志馆数字化服务向精细化转型。
(六)积极开展方志馆“掌上”项目
在加快方志馆数字化建设的同时,各级方志馆还应积极开展方志馆“掌上”项目,利用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创建电子图书码,融入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等,以公众号或其他形式向用户推广“掌上”阅读服务,来加快地方志资源及文化历史的传播。在地方志“掌上”项目推广中,应同样重视对数字化阅读功能分区的精细化管理,来为用户创造更好的阅读体验。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方志馆数字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面临海量增加的方志馆信息数据,一体化、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是实现现代化方志馆数字化管理与服务的关键。这都表明未来现代化方志馆建设路径将主要面向数字化转型。未来适应方志馆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方志馆在数字化平台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大数据应用的信息风险,加强对数字化信息档案的安全管理,采用安全保密技术、数码存储、物联网技术等保障方志馆的信息安全。在方志馆全面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创新管理服务模式,积极开展“掌上方志馆”项目,连接数字化方志馆和用户端,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掌中”方志馆服务,用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服务模式开展文化传播,来进一步提升现代化方志馆的数字化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真正地将方志馆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到大众的生活中去,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