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脉视觉谈福州 “三坊七巷”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
2021-11-28黄涵
黄 涵
(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系, 福建 福州 350001 )
文脉是历史记忆延续和文化生态脉络。 福州是闽越国古都,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 200多年建城史, 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三坊七巷” 坐落在福州古城的中心, 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 “三坊七巷” 所在地人杰地灵, 历代名人荟萃, 走出了一大批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 20世纪80 年代以后, 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 特别是 “三坊七巷”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利用。 “三坊七巷” 经历了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方式的破坏性改造和整体街巷建筑文物修缮保护之后, 进入注重文化和文化生态保护阶段[1], 突出历史文化核心价值的发掘,提炼凸显文脉视觉、 文化生态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风姿,成为福州独特的文旅名片。 目前对 “三坊七巷”的改造, 还是更多停留在对坊巷中建筑的修缮、福州传统特产(如茉莉花茶、 脱胎漆器等)的推广上, 而人文情怀方面的传承推广还存在不足。笔者将从视觉符号与视觉意象切入, 引出 “三坊七巷” 的视觉特质, 从景物到 “人”, 从人文情怀上探讨 “三坊七巷” 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 “三坊七巷” 的视觉符号
建筑是城市历史的一面镜子, 是城市文化的一幅肖像。 “三坊七巷” 保存了中国城市传统里坊、 明清建筑的原始风貌。 其建筑布局、 空间、风格、 结构、 装饰、 技艺等, 特别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中轴线的空间纵深、 奇巧科学的框架结构、 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 使其成为中国城市里坊和明清建筑的一颗明珠, 在中国建筑史上展现出独特的文脉视觉符号。
1. 建筑布局凸显 “天人合一” 的中国风画卷
从里坊格局看, “三坊七巷” 以南北走向的南后街为中轴线, 呈坊在西、 巷在东两侧对称,“三坊” “一条街” “七巷” 呈 “非” 字形街区布局;“三坊”(衣锦坊、 文儒坊、 光禄坊)由北至南依次排列, “七巷”(杨桥巷、 郎官巷、 塔巷、黄巷、 安民巷、 宫巷、 吉庇巷)由北至南依次排列[2]。 从建筑风貌看, 现存古建筑约有270 座,以古民居为主体, 辅之亭台楼榭、 殿堂庙宇、 宗族祠堂等。 深宅大院鳞次栉比、 粉墙黛瓦此起彼伏、 屋顶各角飞檐翘起、 石板深巷曲折纵横, 展现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 凸显了徽派建筑风格、江南园林风尚、 儒士官宦风范的儒雅古朴神韵,仿佛是一幅幅气象万千的中国画长卷, 成为福州的历史建筑群地标。
2. 建筑结构凸显 “以人为本” 的生活化图景
从建筑空间看, 民居一般由门、 多进多厢单元、 庭园及附属建筑组成的围合式院落; 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主次分明, 正座厅堂是院落主单元, 前后左右一般都有天井, 少则2~3 个, 多则 5 ~7 个; 次单元以天井为轴心形成内向围合, 沿轴向对称布置, 既独立又联通; 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 种花植树、 叠山造泉、 建亭台水榭, 构筑微园林。 从建筑意境看, 围合式院落的方整外形犹如一颗 “中国印”, 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趣, 回归生活的本源, 追求人与自然、 人与人相处的最舒适尺度, 正如梁思成所言: “对于中国人来说, 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 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3]
3. 建筑技艺凸显 “道法自然” 的哲学思想
马鞍墙是福州的历史文化logo 形象, 江南建筑中的封火墙绝大多数是90 度角直线构成的阶梯形山墙, 而 “三坊七巷” 民居的封火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 犹如此起彼伏的层层波浪。 雕饰灰塑令人叹为观止, 门窗扇的装饰木雕采用镂空悬雕、 榫接而成, 精巧华美, 图案蕴含祈求吉祥、 消灾弭患的美好愿望; 灰塑内容取材于住宅祖辈的事迹或忠孝节义的故事, 体现了闽都文化的内涵。 门楼大气富丽, 由规整巨石架设矩形门, 门前有宽敞的门廊, 门两侧是高大的马头墙, 水墨风韵, 庄重而灵动。
二、 “三坊七巷” 的视觉意象
福州负陆面海, 自古为闽都, 有 “八闽首府” 之美誉, 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 大陆性文化和海洋性文化兼收并蓄的闽都文化,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坊七巷”是闽都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保护利用过程中, 要注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理念、 智慧、 气度和神韵,建构大众认同的视觉意象。
1. 坊巷名称
“三坊七巷” 历史悠久, 坊巷名称虽然几经更换, 但始终都深具历史文化的底蕴。 衣锦坊,北宋时以陆蕴、 陆藻兄弟同知福州而名棣锦坊;南宋时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 居其内改名衣锦坊。 文儒坊, 初名儒林, 北宋时因 “海滨四先生” 之一国子监祭酒郑穆居此故改文儒。 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 闽山, 因坊内有刻于石上的“光禄吟台” 四字而命名。 杨桥巷, 旧名登俊坊, 因通杨桥而改名; 郎官巷, 因宋代刘涛居于此, 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塔巷, 旧名修文巷, 北宋知县陈肃以科举不利, 改名兴文巷, 后因闽国时于巷北建育王塔而改名塔巷, 沿用至今; 黄巷, 西晋衣冠南渡, 八姓入闽, 黄氏聚居于此, 故名黄巷; 安民巷, 相传唐末黄巢农民军入闽, 兵至巷口出示安民故名; 宫巷, 因有紫极宫道观, 旧名仙居里, 明代改称宫巷; 吉庇巷,宋名 “急避巷”, 明代以谐音改名为 “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2. 闽都特色
福州传统工艺, 有 “榕城三绝”。 寿山石雕, 具有1500 多年历史, 寿山石石质脂润、 色彩斑斓、 温润如玉, 寿山石雕注重依石造型,“一相抵九工”, 追求既雕既琢、 “天工合一” 的境界; 脱胎漆器, 中国传统工艺 “三宝” 之一,郭沫若称赞其 “天下谅无双, 人间疑独绝”, 世人誉之为 “珍贵的黑宝石” “髹饰之光” “人间国宝”; 软木画, 古雅纯朴, 意境深邃, 远奥高古, 清奇可爱, 具有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的艺术效果。 而 “榕城三宝”, 指脱胎漆器、 牛角梳、 纸伞。 福州传统艺术有闽剧、 评话和十番。 闽剧, 是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 念白的戏曲剧种, 远播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评话, 福州主要曲艺, 有 “人文活化石” 的美誉; 十番原名 “协欢”, 福州地方乐曲, 由民间龙灯舞的打击乐演变发展而来。 福州传统美食有佛跳墙、 鱼丸、 太平燕、 鼎边糊等, 有 “聚春园” “安泰楼” 等老店。
3. 文旅融合
关于 “三坊七巷”, 福州开辟了8 个博物馆和3 个展示区。 博物馆的主题展馆包括 “三坊七巷” 历史人物博物馆、 闽都文化大观园、 当代漆艺博物馆、 民俗展示与演艺中心、 戏剧戏曲演艺中心、 茶文化艺术馆、 福建民俗博物馆、 福建省非遗博览苑、 楹联博物馆、 福建华侨主题馆等。 展示区包括闽台亲缘关系专项展示区; 闽越文化、 闽学儒学、 船政文化、 海丝文化、 福文化等构成第一综合展示区; “三坊七巷” 中各展示点有机结合形成第二综合展示区。 在功能区方面, 构建 “一水一节点两街两片区” 的结构,“一水” 即安泰河的滨水休闲风情带, “一节点”即 “光禄吟台”, “两街” 即南后街传统特色商业带和南街商业更新发展带, “两片区” 即建筑旅游集中区和创意休闲集中区。
三、 “三坊七巷” 的视觉特质
“三坊七巷” 地灵人杰、 出将入相, 走出众多政治家、 军事家、 思想家、 文学家。 特别是在近代, 从 “三坊七巷” 走出的民族精英和思想巨匠, 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坊七巷” 现存古建筑, 多是历代文儒大家、 经世巨匠、 思想大师、 民族精英、 革命先驱等的故居, 通过专题展示, 构建 “和合儒雅、 开放开先、 爱国图强” 的人文情怀视觉特质。
1. “和合儒雅”
福州宋代开闽学先河, 承理学南传、 成理学重镇。 “三坊七巷” 历代人文荟萃, 一些儒林学士, 以博大的襟怀、 弘远的目光和精深的学问傲视群伦。 如黄巷东段北侧的郭柏荫家宅, 俗称“五子登科” 宅第, 始建于明朝, 清进士郭柏荫购置重修, 世代居住。 郭柏荫的父亲郭阶三生有5 子, 皆登科第。 还有清代名将福建提督、 台湾总兵甘国宝, 清末私家藏书冠全闽的陈宝琛, 楹联大师梁章钜等, 都显赫一时。
2. “开放开先”
林则徐编译的 《四洲志》 及魏源以此为基础编撰的 《海国图志》, 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严复翻译《天演论》,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观点激励人们自强进取、 寻求民族复兴; 徐继畬编纂的《瀛环志略》 开启了中国社会放眼看世界的时代; 如此等等, 无不体现这些思想巨匠救国图强的伟大精神。 专题展示有如下名人的故居。 一是林则徐祠堂, 林则徐是近代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4], 他领导的禁烟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二是严复故居, 严复是近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 他系统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 “先进的中国人” 之一。 三是左宗棠、沈葆桢故居, 连线马尾船政博物馆、 遗址群, 展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 展示培养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 工程技术和工业的骨干中坚的马尾船政学堂的辉煌历史。 还有 “近代陆军之父” 曾宗彦故居, 琉球国册封使齐鲲故居等。
3. “爱国图强”
这些名人故居和红色革命遗址重在展示革命先驱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爱国情怀与大无畏英雄气概。 一是林长民、 林觉民故居。 林长民是 “五四” 运动重要推手,1918 年巴黎和会期间, 他是北洋政府外交委员会事务主任, 当得知日本与英法三国秘密约定控制中国, 于1919 年 5 月 2 日公开发表文章, 惊呼 “山东亡矣! 国不国矣! ……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1919 年 5 月 4 日, 爆发 “五四”运动。 林觉民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 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他就义前的绝笔 《与妻书》 感动了无数后人。 二是红色革命遗址, 如位于安民巷的中共福州市委旧址, 这是最早的中共福州地方组织, 直属中共中央领导。 此外, 还有 “戊戌变法六君子” 之一的林旭故居, “一二·九”运动组织者陈矩孙故居, “七七事变” 见证者、 抗日英雄王冷斋故居, 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旧址。
四、 结语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历史的血脉。2009 年7 月20 日, 在福州举办的 “老城保护与整治—— ‘三坊七巷’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通过的 《三坊七巷宣言》 倡议: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属于一个城市, 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每个城市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5]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一座街区、一条古巷, 也不仅仅是传承精神和建筑技艺,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中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人文情怀, 修复古建筑与街区的同时传承文化, 才是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