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构建现代产业学院策略研究与实践
——以莆田学院为例

2021-11-28林建胡李文芳陈志勇

莆田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莆田校企学院

林建胡, 李文芳, 陈志勇

( 莆田学院 教务处, 福建 莆田 351100 )

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 新工科建设以“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 “北京指南” 等 “三部曲” 为基础迅速发展。 2020 年 11 月 8 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在第五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论坛上指出, 教育部将陆续推出未来技术学院、 现代产业学院、 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等, 推动新工科再深化、 再出发[1]。 在新工科建设理念下, 推进产业学院建设, 不仅是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关键措施, 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服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2], 同时也给地方本科院校推动应用转型发展和深化产教融合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2020 年 7 月 30 日,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 (试行) 》[3],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学院指明了方向。 所以, 地方本科高校建立的产业学院应当聚焦发展战略,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传统产业升级需求走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 莆田学院立足地方产业优势、 对标莆田发展战略, 大胆创新模式改革, 拓宽多主体办学路径, 积极联合知名高校、 科研院所、 行业企业,着力完善政府、 高校、 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 由 “单兵作战” 转向 “集体发力”, 引导科研资源、 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开展现代产业学院改革试点工作, 有效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紧密合作, 为服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及背景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产物,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教育组织模式[4]。2017 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5], 要求 “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直接瞄准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 “瓶颈”,拓宽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途径, 将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 意味着产教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培养创新性、 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坚持以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基础, 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 密切跟踪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产业转型升级的动态趋势, 重视人才需求预测和就业预警[6]。 只有从源头上避免了人才培养与业界发展需求的脱节, 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学院培养模式与地方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的同步对接。

地方本科院校受制于办学传统, 学校原有的组织结构、 学科与专业设置滞后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需要, 需要创新改革体制机制来保障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如何顺利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首先需要考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两大特征: 一是遵循 “产业需求牵引逻辑”, 满足传统产业升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能力素质的新要求, 改变基于知识传授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主动承担起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升级改造的重任。 遵循工科人才培养规律, 在继承传统工科的基础上, 整合优质资源和实践平台,加强优质教师优化配置, 打造学科交叉、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推动传统工科升级改造, 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从注重知识的高效传递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转向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此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迭代[7]。 二是主动拓宽其他教育主体办学路径, 深化推动业界和高校之间互动交流, 促进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深度融合。 现代产业学院以服务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打破院系学科专业、 业界校际之间的壁垒。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需要企业共同参与资源优化配置、 学生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 构建信息互通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才能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然而,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存在核心企业参与度不高、 独立运行机制不灵活、 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等制约因素, 以致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转型升级、 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如何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促进学科之间、 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 培养多元化、 创新性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 莆田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 服务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前提

谋划和发展莆田市新经济、 新产业的新生态, 唯有人才先行。 “强产业、 兴城市” 发展战略, 必然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人才支持。 孙柏璋等指出, 现代产业学院的定位要紧密对接地方具体产业链、 创新链[8]。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并结合地方政策措施, 构建校企深度融合、 协同育人办学模式的重要方式。 其主要模式是校企双方通过创办“产业班” “创新班” “卓越班” 等, 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企业需要订单式培养人才, 高校定制化育人, 这种独特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莆田学院着眼于莆田未来发展战略, 创新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为主体, 对接地方支柱产业、 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链,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机制, 突破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传统和原有发展模式。 2016年, 莆田学院围绕地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打通校企之间教学资源、 优秀人员双向流向通道, 构建工艺美术、 装备制造、 食品与化工、 医疗健康、 电子信息、 电子商务等6个现代产业学院, 涵盖9 个二级学院28 个专业(方向), 对接核心企业100 多家, 推动了校企紧密合作、 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了独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8 年, 学校立足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吸纳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华为、 腾讯、 华佳彩等名校、 名企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技术, 成立新工科产业学院。 该产业学院主动布局大数据、物联网、 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 构建政府、 学校、 企业、 行业多主体协同育人体系, 着力推动北京理工大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和智慧产业化学院落地莆田, 为莆田市、 福建省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能量。

2. 拓宽企业参与办学路径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要求 “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拓宽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途径, 发挥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 鉴于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无法与企业深入合作、 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 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等困难与问题[9],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和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措施, 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跨校、 跨界等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发展道路。 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确立 “3+1” 订单式培养模式, 长安汽车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学生第四学年进企业实践实习; 天津大学新工科实验班(恩智浦班)模式,通过项目合作、 教材编写、 师资培养、 课程设置等方式实现校企深入合作、 联合培养。 莆田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主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聚焦高校、 企业、 行业的各自优势, 深化创新合作, 实现校企联合办学。

(1) 健全独立运行机制, 有效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

由于现代产业学院的独立法人主体较为模糊, 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所以, 校企之间长期有效合作, 需要建立独立运行机制, 科学管理分工, 保障决策科学化。 即使是同一高校的不同产业学院也需要有不同的运行机制。 莆田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采取“一院两制” 机制。 理事会负责对专业设置、 专业群和专业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 决策、 检查、 指导、 咨询、 监督和协调。 在确立独立法人地位的前提下, 现代产业学院既依托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又保障企业的平等决策权, 实现决策民主化。 一方面, 由学校领导担任各个产业学院院长, 能解决学院与企业行业沟通不畅等问题。 另一方面, 虽然形式上保留学校和现代产业学院的行政领导关系, 但实质上建立独立的现代产业学院理事机构, 赋予产业学院办学自主权, 有利于更好地激发产业学院办学活力与潜能。

(2) 结合校企优势, 创建校企共建产业班模式

现代产业学院应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一体化, 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产业班, 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突出项目导向制和设备实操的培养特色, 帮助学生实现从打基础到实操训练、从参与项目部分工作到独立完成项目工作的个人成长。 莆田学院电子商务产业学院分别与福建省梦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福建省青春之家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福建省三利大药房有限公司成立了“跨境电商班” “鞋服电商班” “医药电商班”三个电子商务产业班, 共同探索理实结合、 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 实行 “订单式” “定制式”“个性化” 的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同时, 电子商务产业学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创业项目孵化, 推动专业知识教学和创业就业有机融合,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综合“软实力”。

(3) 立足产业岗位需求, 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

现代产业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构课程体系。 教学体系创新改革, 需要与行业企业在专业设置、 课程规划与设计、 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搭建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实践平台[10]。 现代产业学院知识协同生产的核心目标是开发新型课程, 其开发的一般机理是有效对接企业需求、 敏捷导入技术知识与经验、 协同实施与过程优化、关注 “增值” 与持续改进, 体现出产学两个系统的融合创新[11]。 莆田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鼓励各专业群根据各自特点, 构建差异化 “平台+模块” 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以需求为导向, 把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大量增加企业深度参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讲授最前沿信息技术和工程伦理应用案例, 推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2017—2019 年,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以更开放、 更深度的合作方式, 积极选聘业界人才协同教学或全程独立授课, 促进校企优势互补。 目前, 莆田学院具有行业、 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达438 人,451 位教师通过了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 双师双能型教师占全校专业课专任教师的64.3%[12]。 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结合产业岗位需求, 引进企业行业案例、项目,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批判性、 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根据2019 年示范校质量报告统计, 校企联合编写工学教材13 部, 主干课程教学用人单位参与率达100%,在校生对教材的满意度为92.3%, 课堂教学满意度稳步提升, 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5%以上, 毕业生就业率远远超出了 《2015 年教育蓝皮书》 统计的2014 年地方本科院校80.6%的初次就业率[13]。

3. 创新培养模式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抓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产业学院、 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淡化大学育人、 企业用人的固化分工, 着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 “校企合作共同体”, 校企双方共谋发展、 共同治理、 共享资源。 校企在这样一种共同体的作用下, 精准对接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对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和重塑, 推动校地融合, 实现 “校企合作共同体”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12]。 校企共建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要在理念、 机制、 模式、 条件上形成产学研一体化, 侧重学生工程伦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真正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

莆田学院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与地理优势, 面向需求, 聚焦优势, 突出特色, 推行了 “厂中校” “园中校” 等教学模式, 现代产业学院定位上体现 “应用型” “地方性” “开放式” 和 “特色化”。 在实践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人才需求标准有效对接。 一是注重企业行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合行业的发展, 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二是让课堂走进企业, 在企业实践融入课堂, 破除 “课堂教学”与 “企业实习” 二者割裂的 “两张皮” 局面。装备制造产业学院与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探索基于 “深度企业实践” 的 “2+1+1” 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群实施 “实践主导, 阶梯培养”、 产教深度融合的 “2.5+0.5+1.0” 人才培养模式; 工艺美术产业学院从传统的 “2 +2”(两年基础两年专业方向)、 “1+3” (一年基础三年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 “1+2+1”(一年基础、 两年校企合作育人、 一年毕业创作(设计)及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产业学院通过与华为、 中软和北理工、 北航等知名企业和高校合作, 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1+2+1” 本科生培养模式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 不仅在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上优势互补, 还强调校企、 校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完成最重要的实践环节, 有效实现了多方主体联动和教学资源共享。

4. 重构学科专业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载体

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 也是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内在推动力[14]。 发展新产业、 新经济需要应用型人才, 所以必须打破传统边界推进学科交叉、 专业融合。 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行业产业对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创新性和应用型的多元化人才紧缺, 无法支撑企业创新发展[15]。付强等指出, 在课程设置、 校外实践训练、 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创新改革, 不仅能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实现产学研用共赢, 而且可以使学生快速适应行业岗位、 掌握就业技能等,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主导行业的结合度和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16]。 因此, 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依托校内特色优势学科, 整合校际、 校企、 政校、校院之间的技术创新资源, 建设紧密对接区域新兴产业的新型学科。 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与进行专业群组合, 深化专业建设内涵, 改革课程设置,建立有利于行业企业参与的学科、 专业与课程设置范式。

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专业资源共享和建立模块化课程群, 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有利于聚焦优势教学资源、 优化专业结构, 培养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 模块化课程群的优势则是可以较大程度满足现代产业学院服务地方产业、 追踪跟进市场需求和合理利用优势资源[17]。莆田学院立足区域行业、 产业、 企业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现代产业学院试点建设。 比如莆田学院坚持课程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 一方面, 升级改造物联网、 软件工程等传统工科专业, 另一方面, 设置了人工智能、 机器人工程等新兴专业,成立新工科产业学院。 该产业学院对接了华为、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企业、 高校, 创建了跨不同组织、 跨教学院系、 跨学科专业的协同育人平台, 引入真实的项目或技术难题, 力求在工程化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电子商务产业学院则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不仅有效整合和重构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市场营销、 商务英语等多个专业, 还成立了 “跨境电商班” “鞋服电商班” “医药电商班” 三个不同的电子商务产业班, 构建差异化 “平台+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这种项目式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之间、 专业之间的知识藩篱, 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培养目标达成度。

三、 问题与展望

现代产业学院是近年来高校打造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一个重要载体, 具有独特的优势。 鉴于其他类似研究成果,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存在地方政府支持不够或受带有行政色彩的形式制约、核心企业参与度不高或者深入校企合作难、 校企资源分享度不高或人员双向流通不畅, 原有传统办学体制机制与产业学院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等[18-19]。 莆田学院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主要体现在: 首先, 莆田共建行业企业的类型和数量受地区限制, 大型企业数量不多, 且行业类别分布不均衡, 这对学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其次, 产业学院各方, 无论是政、 行、 企、 校都是以责任为驱动、利益为纽带的一种新型合作方式, 以柔性的契约为合作依据, 若任意一方退出或执行不力, 将致使校企合作成效难以实现, 而目前尚缺乏刚性的约束机制与市场运行机制; 再次, 高校教师的转型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 囿于人事机制制约, 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偏少、 校企间人员流通不畅、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 莆田学院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以资源共享、 合作共赢为目标, 精准服务地方发展战略需求, 通过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聚焦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 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建立多方协同育人的利益共享与长效独立运行机制, 在向应用转型的价值认识上和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改革上有了全新的突破,切实做到了提升人才核心素养, 为其他地方本科院校推动应用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 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路径。

猜你喜欢

莆田校企学院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莆田闹元宵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