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以莆田学院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搜集与整理为例

2021-11-28陈春阳

莆田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妈祖莆田史料

陈春阳

( 莆田学院 图书馆, 福建 莆田 351100 )

民间文献史料包括民俗资料、 宝卷、 经文、族谱、 宗教科仪书、 碑刻、 善书、 诉讼文书、 契约文书、 乡规民约、 日用杂书、 唱本、 剧本、 笔记日志、 信函书札、 账本、 药方等。 民间文献史料保存了民间历史文化, 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民间信仰一直是社会人类学、 社会文化史及社区研究的热门课题。 妈祖信仰来源于民间, 民间文献史料是妈祖文化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 妈祖又称天妃、 天后、 天上圣母、 天后圣母等, 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之一, 据统计, 自宋代至清代, 得到20 位皇帝的37 次褒封[1], 官方妈祖文献非常庞大。 当今, 妈祖祭典与黄帝陵祭典、 祭孔大典并称中华三大祭典,妈祖更被世人誉为 “世界和平女神”。 2006 年,湄洲 “妈祖祭典” 入选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9 年, “妈祖信俗”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了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级遗产。 据报导, “目前, 全世界45 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 有3 亿多人信仰妈祖”[2]。 妈祖文化成为广泛联系两岸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妈祖的 “立德、 行善、大爱” 精神得到了海丝沿线国家民众的普遍认同。 随着妈祖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在“一带一路” 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背景下, 妈祖文化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 妈祖文化是儒释道文化与中华海洋文化的集大成者。 目前, 妈祖文化研究已呈现由信仰考察到文化研究再到学科构建的发展趋势。 “妈祖学” 学科构想也已提出并获得学界认同[3]。 妈祖学和现代敦煌学、 藏学、徽学、 简帛学等专门学科一样, 必须建立自己的文献保障体系, 不断挖掘、 整理、 充实、 完善妈祖文献史料, 努力夯实学科基础, 构建学科体系, 这也是保护妈祖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近年, 莆田学院的图书馆员、 妈祖研究学者在搜集妈祖官方文献和民间文献史料上已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妈祖文化是一种升华于民间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仍有大量的妈祖文献史料散落和庋藏于民间, 由于民间文献史料搜集与整理的难度大, 这也对图书馆在妈祖特色资源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妈祖民间文献的类型与性质特征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和其他民间文献史料在类型和特征方面有共同性, 但也有其特殊性。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主要是指历史上和妈祖信仰有关的文献资料, 包括族谱、 碑刻、 宗教科仪书、 祭祀账本、 宫庙绘画等, 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 宗教、 人类学、 民俗、 移民、 社会、 文学、艺术、 外交、 航海、 建筑、 医学等众多领域。

1.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主要类型

笔者多年来搜集村落民间文献史料, 发现越是偏僻的村落或越是富裕的家族民间文献史料越多, 科举家族文献史料多, 且民间文献内容以手写为主。 村落的民间文献类型主要有六种: 一是地契, 有官契和白契, 其中夹杂契税、 诉讼状和收借条; 二是道教图书, 主要是道教经书、 道教科仪类及民俗类图书和民间宫庙楹联、 宫庙收支流水账; 三是医药类图书, 主要包括民间秘方药方; 四是科举考试有关的文献, 主要是一些私塾小课和科举考试的优秀范文等; 五是族谱或家谱, 主要是古谱、 记录一定时期有关支系人物情况的抄写本家族以及宗族祠堂的有关记录材料; 六是账簿, 主要是家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商号资金来往账目或商号间产生的资金来往账目。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是民间信仰的原始记录,故类型有其特殊性。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包含经书、 祭典科仪及民俗类图书, 还有宫庙楹联、 宫庙收支流水账, 一些宫庙的药签、 宫庙账簿以及管理文件等。

2.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价值

使用民间文献史料治史, 是美国历史学派的最大特点, 美国学者欧伟达 《中国民众思想史论》 指出, “正是史学向民间文化研究领域渗透,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史学只注重政治史、 经济史及狭义文化史研究的学术传统, 把史学与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理论结合起来”[4]。 20 世纪20年代顾颉刚先生利用民间故事编著 《孟姜女故事研究》。 厦门大学张侃教授曾指出, “民间文献作为有别于传统文献的一种文类, 现在越来越被重视, 其背后是学术转型所致”[5]。 田野调查成为学者研究历史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的重要方法, 田野调查让学者视野转向有文字记载的长远历史和文化传统, 民间文献再次引起学术界关注[6]。 妈祖研究进入新的领域, 加大对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搜集、 保护和整理, 对全面提升妈祖文化学术研究水平将起到关键作用。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是记录人类信仰文化、 民俗习惯和社会组织情况的重要历史文献, 是研究民间信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专业研究的重要资料, 有其独特的价值。

3.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性质特征

(1)数量的不确定性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和其他民间文献史料一样, 其文献著述及形成没有规律性, 受地方民众的文化素养及重视程度影响。 从宋代到清代, 朝廷重视妈祖信仰, 官方藏有大量的妈祖文献史料, 相对应地妈祖民间文献史料应该也是浩如烟海。 但由于民间文献保存技术的局限性, 保存至今的妈祖民间文献史料到底有多少, 学者心里没底。

(2)形成文献的自发性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是地方文人学者自发组织编写形成的文献, 受到地方经济、 文化等因素影响, 经济条件好、 民众文化程度高的地方, 文献相对多。 有些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是记录妈祖祭祀等活动而自然形成的。

(3)文献史料体裁和载体的多样性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以多种形式存在, 主要有妈祖祭祀簿、 妈祖宫庙老照片、 收支账簿、 妈祖经、 楹联、 妈祖碑刻、 会馆妈祖祭祀史料、 航海针路簿、 妈祖纪念品以及族谱等。 载体除常见的纸本(通常为线装装订)外, 还有石头、 木头、金属祭器、 宫庙墙壁等等。 因此, 在搜集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时要尽可能全面搜集。

(4)文献史料的活态性和分散性

妈祖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 随着妈祖文化的不断传播而不断产生新的民间文献史料。 同时,妈祖文献史料又具有分散性特点, 分散记录于相关典籍, 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 会馆等传播机构和组织。 妈祖信仰和观音信仰历史上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 在有关观音民间文献中, 也有妈祖相关的记录。

(5)文献史料版本的多样化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受到地域和文化传播等因素影响产生不同的文献版本。 笔者在收集福建、山东、 广东和台湾地区妈祖经等文献史料时发现各种不同的版本, 经书内容也有不同之处, 这对研究民间文献版本学等有重要文献价值, 在田野调查中应注意全面搜集。

二、 妈祖民间文献搜集方法与途径

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 民间文献史料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托, 通过民间文献的田野调查研究, 了解村落的时空差异和历史个性, 从而认识中国社会历史。 妈祖学学科涉及历史学、 人类学、 宗教学、 艺术学等学科, 学者对妈祖民间史料的研究为社会学、 人类学、 民俗学等学科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为学术研究转型提供新的素材。

1.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搜集的方法

民间文献史料主要指未被官方收录的史料,搜集、 整理与研究民间文献史料也称 “民间历史文献学”。 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曾提出建立民间历史文献学的必要性[7], 并提出了有关研究方法[8]。 采用正确研究方法, 可以拓宽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搜集途径、 提高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利用率和研究水平。 在妈祖民间文献搜集过程中, 结合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特征采取正确的搜集方法, 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研究民间文献史料形成的主要区域

在搜集民间文献史料过程中, 发现有奉祀妈祖的地域或宫庙就有妈祖民间文献史料。 东南沿海港口和码头多建有妈祖庙, 或多或少都保存一些妈祖民间文献史料。 明清时期, 沿海地区一些从事海洋活动的民众, 编写简单而实用的航海指南性质的文本, 包括水路簿、 针路簿或针路图、航海星图、 祭祀簿等, 其中大都有妈祖史料的记载。 在奉祀观音及妈祖的区域, “观音祭祀”“庙宇祠堂楹联大全” 之类民间文献, 也有重要的妈祖史料记载。

(2)分析民间文献史料的主人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是第一手材料, 属于零次文献或一次文献。 搜集妈祖民间文献史料需要考察其源流, 找出文献史料的主人, 如村庄族长、庙宇董事等。 可以通过座谈会对村落文献及文物进行摸底评价。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大量散落在族谱和祭祀文献中, 分析研究民间文献史料的主人非常重要。 民间族谱特别是九牧林氏族谱, 往往也收录一些妈祖相关资料, 宋代最早的妈祖史料《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就是1987 年在清康熙 《白塘李氏族谱》 孤本中首次发现, 后来在九牧林氏族谱古本中又发现该记。 以清代涵江兴安会馆商号为线索, 在江口搜集到道光年间出版的 《兴安会馆祀业祭规》; 在仙游三妃宫, 从宫庙董事后人搜集到民国修订版 《三宫祀典》, 这些都是妈祖史料孤本。

(3)利用文献及数据库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挖掘技术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有: 图书馆馆藏的文献、族谱、 地方志、 民间故事及个人文集等等; 方志办方志、 地名志、 年鉴、 乡镇志、 地图等原始文稿; 政协文史委的回忆录或文史资料; 文物部门普查的建筑、 古遗址、 庙宇、 老祠堂、 碑刻、 碑铭、 摩崖、 桥梁等登记信息或实物照片; 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名录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供更多线索。 前期准备是否齐全, 挖掘的线索是否充分, 与后期收集文献的深度与广度有密切关系。 从各种史籍、 文集中爬梳检索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可为搜集民间文献提供线索。 古籍全文文献搜索也能提供一定的文献痕迹, 如 《天后祀典》 一书已经成为孤本,笔者在检索中发现该书, 并从编辑者家族中找到该书。

(4)构建妈祖民间文献史料分类体系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以零星的、 分散的和无规则的信息存在。 文献涉及内容和学科多, 目前没有明确的分类方法, 这给民间文献史料搜集带来一定的难度。 根据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特征和类型, 结合文献分类法, 将妈祖文献史料分为文学艺术类、 传录类、 图志类、 经忏类、 签谱类、 祭祀典簿类、 会馆会簿类、 航海针路类、 学术考证类等类型, 并根据分类体系进行著录, 编制完整的目录及索引。

(5)重视妈祖民间口述档案的收集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内容的重要载体, 具有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通过针对性专题, 收集民间故事等口述材料, 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证据。莆田学院陈祖芬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 及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A 类重点项目“莆田妈祖信俗口述档案研究”, 对妈祖信俗档案搜集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 其 “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档案收集” “妈祖信俗口述档案” 收集等[9], 是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收集方法的理论新成果, 口述档案提供的信息和代代相传的妈祖传说, 是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一个类别, 应成为妈祖文化研究的一个方向。

2.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搜集的途径

(1)民间村落是搜集妈祖民间文献的重镇

从莆田学院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搜集实践中发现, 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元, 民间村落保存有一定数量的民间文献史料。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曾大量出现于清中后期及民国时期, 零散地保存在其他文献之中。 由于民间村落在保存民间文献史料上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村落应该作为搜集重镇, 《重订天后祀典》 《天上圣母真经》 (不同版本)等都是从民间村落搜集的。

(2)古董商贩也是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提供者

在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搜集过程中笔者发现,过去民众主动联系图书馆等收藏机构出售历史文献史料的情况, 如今已基本不存在了。 古董商贩深入民间村落, 获取了各类民间文献史料。 这几年, 新搜集的清代的 《兴安会馆祀业祭规》 《观音季》, 民国的 《庙宇祠堂楹联大全》 《水露簿》《天上圣母灵签解签》 《天后圣母经》 (多个版本)等民间妈祖文献史料, 都是由古董商贩提供的。 《兴安会馆祀业祭规》 是稀见孤本, 是研究妈祖文化通过明清会馆商业贸易向海外传播的重要史料。

(3)旧书网、 收藏网及微信交流群等是搜集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新平台

莆田学院图书馆在孔夫子旧书网、 7788 收藏网、 闲鱼网、 福建文献文史交流微信群等平台, 搜集获取了一批妈祖民间文献史料, 如清代及民国出版的 《妈祖祭典法事科仪》 《天后圣母诞辰付用流水》 《天后宫收租簿》 《付用流水总登》 《天上圣母救苦真经》 《天后圣母胜迹图志》《敇封天后志》 《观音大士、 天后圣母、 本体真经》 (重抄本)、 《天后圣母诞辰付用流水》 (三月廿三销用账簿)、 《天后宫收租簿》 (云城西门外天后宫武天禄祭)、 《天后宫付用流水总登账簿》 (云城西门外天后宫武天禄记), 还有北京、上海、 天津、 青岛、 鄂西、 泉州、 莆田、 香港、澳门的天后宫老照片、 碑记、 香火符等。

三、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整理出版

为了充分利用民间文献史料, 让民间文献史料服务于学术界, 避免研究盲点, 也为跨学科合作与研究提供便利,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整理出版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妈祖民间文献史料还属于抄本、 残本, 甚至是孤本, 造成学者所能见到的妈祖文献史料十分有限, 直接影响了妈祖文化的深入系统研究。 十多年来, 通过妈祖文化学者的努力, 妈祖文献搜集与整理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研究妈祖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1. 莆田学院妈祖文献史料整理出版情况

2007 年至2011 年, 莆田学院学者刘福铸、蒋维锬等共整理出版了3 辑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 共16 册。 其中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 (第一辑)包括碑记卷、 散文卷、 档案卷、 诗词卷共计115 万字[10];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 (第二辑)包括著录卷、 史摘卷、 匾联卷共计 134 万字[11];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 (第三辑)包括绘画卷、 方志卷、 经签卷[12]。 该 《汇编》 每篇文献包括序号、 题名、 时代标注、 作者和生平简介以及 “校记” 等, 其中 “校记” 内容, 是使用该文献史料的重要辅助资料。

2014 年, 由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编纂委员会编、 刘福铸教授主编的 《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 (第一辑)20 册, 由鹭江出版社出版; 2017 年, 刘福铸又主编 《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 (第二辑)20 册, 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以上两辑丛书共40 册, 收录有关妈祖文献230 多种, 是目前海内外篇幅最大、 收录内容最为丰富的影印妈祖文献。 《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 (第一辑)主要着眼于搜集稀缺性文献,文献类型主要包括文学类、 传录类、 图志类、 经忏类、 签谱类、 典簿类、 会馆类、 考证类、 相关类等9 大类[13]。 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 (第二辑)则主要包括绘画图谱类、 文学艺术类、 妈祖经书类、 宫庙签谱类、 政书摘录类、 方志摘录类、 会馆会簿类、 航海针路类、 祭祀典簿类、 学术考证类等10 大类[14]。 编者对 《丛刊》 所收的每个妈祖文献史料进行研读、 考证, 并给每种文献史料都撰写了 “解题”。 值得关注的是这两辑妈祖文献, 有不少是属于妈祖民间文献史料, 通过田野调查从民间搜得, 其中不乏孤本和珍本。

除了以上校录重排的文献史料汇编和影印整理的丛刊以外, 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近年还着手民间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工作。 如2017 年主持整理出版了涵江已故画家林颿的 《妈祖传奇故事》 画册; 2018 年, 又组织有关学者进行田野调查拍摄, 编撰出版了《妈祖宫庙艺术大观·匾额卷》和《妈祖宫庙艺术大观·楹联卷》。

2. 加强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整理出版

为了妈祖文化的深入研究, 当前亟需更深入挖掘妈祖民间文献史料, 让妈祖文献史料更为系统、 丰富和便于检索参考。 莆田学院近年已在妈祖文献史料整理出版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当前,进一步加强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对研究妈祖文化与乡村治理、 妈祖文化传播、 妈祖学学科体系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晓教授曾提出 《妈祖藏》 概念, 他认为佛家有 《开宝藏》 等各种藏经, 道家也有 《道藏》 及历代史料汇编等等。妈祖学学科体系建设也应该有自己的文献库《妈祖藏》[15]。 《妈祖藏》 史料汇编, 迫切需要对对妈祖民间文献史料进行收集整理。 《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 第一、 二辑的整理出版,是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整理出版工作的初步实践。在搜集汇编文献史料方面, 与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 不同的是, 《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第二辑收集范围包括民国及当代妈祖文献; 在文献范畴上, 也拓展至民间书画、 民间文书、 民间典簿等类别, 如 《湄洲针路簿》 《妈祖绘像版画》 《三宫林孝女祀典簿》 《乘舟必览》 《贤良港天后祖祠祭典》 《美国妈祖庙签诗》 等等。 下一步将专题出版 《妈祖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 专门刊载宫庙志、 天后宫照片等专题民间文献史料, 开拓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整理出版工作的新天地。

四、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及数字化

民间文献史料研究是正史研究的重要补充,近来不断得到学术界重视。 一些大学专门设立了民间文献史料研究中心, 并对文献史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 如厦门大学的 “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的 “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山西大学的 “民间文献与整理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出版了 《民间遗存台湾文献选编》, 复旦大学出版了 《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 (全 30 册)。 美国、 加拿大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一些人类学家, 也受到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影响, 注重民间文献史料的解读和阐释[16], 同时注意加强资料的数字化建设, 以便更好地保存和利用。

1. 莆田学院妈祖文献资料室和资料库建设现状

在妈祖文献史料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 莆田学院不断完善妈祖文献资料室和资料数据库的建设。 近年, 莆田学院图书馆建设 “妈祖文化资料库”, 资料库分为妈祖文献书目库、 妈祖文献全文库、 妈祖资料图片库、 妈祖资料多媒体库等, 成为学者研究妈祖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来源。

据莆田学院图书馆、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编撰的 《妈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 统计, 截至2005 年, 莆田学院图书馆共搜集历史文献书目2 132条, 现代文献资料 1 948 条, 计 4 080 条目[17]。 历史文献目录包括专著类、 档案类、 碑文类、 笔记类、 诗词类、 史料类、 方志类; 现代文献资料包括妈祖民间文献, 也包括中外文妈祖研究资料。 经过多年的收集, 目前, 莆田学院妈祖文献资料室收藏妈祖文化文献资料2 万多册,其中妈祖专题资料600 多种2 450 多册。 妈祖文化资料库的建设主要依托学校图书馆, 现有题录信息17 168 条, 其中全文数据 15 103 条, 内容涵盖与妈祖文化相关的图书、 会议论文、 报纸、图片、 音视频等。 收藏纸本为主的资料室和数字化的资料库, 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最大的妈祖文献资料中心。 其中妈祖文化数字化资料库, 年点击量达30 多万次。

2.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数据库建设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是官方及其他文献史料的重要补充,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数量有限, 采集与妈祖相关的官方数据作为数据库的重要补充, 并实现数据关联, 有助于知识发现。 对全国许多图书馆、 资料室而言, 除了典藏民间文献实物外,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更是不可或缺。 目前海峡两岸各图书馆都在加快民间文献数据库建设, 如台湾地区的 “古契书数据库”、 云南民间工艺数据库、 陕西民间美术数据、 东北民间音乐数据库、中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 四川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数据库、 民间秘方验方数据库、 河南省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 佳木斯民间音乐数据库等。 数据库让图书馆间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丰盈充实相关学科研究基础, 极大便利了学者的学术研究。 厦门大学和华侨大学2009 年还组织了 “民间文献与地方史研究数据库建设国际研讨会”。

莆田学院妈祖文化史料数据库建设, 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称誉。 史料数据库的数据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除中文数据外, 常见的还有英文、 日文、 韩文等数据。 但对于研究者来说, 在查阅外文数据时有所不便, 需进行翻译, 因此数据库在著录时除将原始题名作为首选题名外, 可将翻译的题名作为并列题名一并著录, 以实现非中文文献的同步检索。 在元数据建设方面, 按照特色文献的数据标准做好著录, 全面揭示民间文献史料内容, 提取主题词, 做到资源组织灵活、数据彼此关联。 此外, 还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相关内容, 做好数据处理工作, 若数据采用文献全文的形式上传, 不利于文献的深度挖掘, 故须将原文识别成文本或图片标识(包含主要特征)、 语音转换成文字。 要引入本体概念, 进一步完善文献与文献之间的关联, 方便研究人员对文献的深入研究[18]。 在妈祖文献数据库建设方面, 口述档案应作为民间文献史料的重要补充。

五、 结语

莆田是妈祖的诞生地, 也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 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承担妈祖文化研究及人才培养任务, 目前是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妈祖文化研究基地、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 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单位。 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搜集与整理工作是莆田学院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 也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 莆田学院已建立一支颇具学术实力的妈祖文化研究队伍, 并积极引导部分学者, 从事妈祖民间文献搜集研究工作。 要接受新观念、 理清新思路, 努力拓展搜集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来源途径和范围; 要关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妈祖民间文献史料, 特别是日本、 韩国和东南亚妈祖信仰盛行的国家; 而我国的台湾、 香港和澳门地区, 更应作为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搜集的重镇。要注重各地非文字文献的妈祖民间传说、 口述档案; 还要重视与妈祖信仰相关的各种民间器物实物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只有全方位构建起妈祖民间文献资源体系, 才可以让妈祖文化理论体系和妈祖学学科建设具备坚实的文献资料支撑。 要认识到开展搜集、 整理和研究妈祖文献, 不仅仅是为了促进 “妈祖学” 的建立和发展, 更是着眼于促进中国 “海洋文化” 研究和助力世界 “妈祖文化圈” 的建立和交流[19]。 妈祖民间文献搜集、 整理和研究工作也为其他图书馆在民间文献理论实践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妈祖莆田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妈祖祭典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史料二则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莆田闹元宵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