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成公主入藏与唐蕃接触战略*

2021-11-28李新贵

军事历史 2021年3期
关键词:吐谷浑贞观资治通鉴

★ 李新贵 田 清

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是唐蕃关系史上重大的事件。这方面研究的著作、论文非常之多。①安应民:《吐蕃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8~111 页;阎明恕:《中国古代和亲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47~248 页:才让:《吐蕃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6~68 页;等等。不过,鲜有在充分辨证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将贞观八年(634)唐太宗主动派遣使者出使吐蕃到文成公主入藏这一段七年的交往过程,放在唐、蕃接触战略框架内进行细致的解读。同时,对于其间发生的重大战役松州(今四川松潘)之役②薛宗正:《吐蕃的崛起及其一统高原诸羌》1987年第4 期;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 页;薛宗正:《吐蕃王国的兴衰》: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8~21 页;杨希义、于汝波:《唐代军事史(上册)》,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27~228 页;裴婷婷、何立慧:《吐蕃、唐朝和战交往对唐朝的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 期;王学军:《松州之战于贞观年间唐蕃关系变迁》,《史学月刊》2009年第9 期;杨思奇:《唐与吐蕃松州之战始末》,《民族史研究》第11 辑。,无论是从接触战略的宏观层面,还是从吐蕃发动此次战役的时间、地点选择的微观层面,均缺乏详细的论证。而且,也缺少结合松州之役以后的唐朝预设的西进战略给予进一步探讨。

一、对唐蕃互访原因的解读

贞观八年,在唐军对吐谷浑实行大规模军事征讨行动之时,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开始变得强大起来。《资治通鉴》卷194 太宗贞观八年十一月甲申条记载:

甲申,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入贡,仍请婚。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浸强,蚕食他国,土宇广大,盛兵数十万,然未尝通中国。其王称赞普,俗不言姓,王族皆曰论,宦族皆曰尚。弃宗弄赞有勇略,四邻畏之。上遣使者冯德遐往慰抚之。③《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八年十一月甲申,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07 页。

对于唐太宗派遣使者至吐蕃慰抚、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随后遣使入唐这两件重大之事,《旧唐书·太宗本纪》《新唐书·太宗本纪》均不载,可见这是唐廷故意回避之,但仍可通过一些文献记载进行深入挖掘。《旧唐书·吐蕃传上》曰:

贞观八年,其赞普弃宗弄赞始遣使朝贡。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其邻国羊同及诸羌并宾伏之。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见德遐,大悦。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①《旧唐书》卷196 上《吐蕃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21 页。

《册府元龟·外臣部二三·和亲》亦曰:

太宗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弄赞嗣位,帝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弄赞见德遐大悦,闻西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②[宋]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978《外臣部二三·和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11325 页。。

通过《资治通鉴》“仍请婚”的记载③对于《资治通鉴》卷194 太宗贞观八年十一月甲申条“仍请婚”的记载,杨思奇认为(《唐与吐蕃松州之战始末》,《民族史研究》第11 辑):“只有第一次请婚不成,方有再次的‘仍请婚’,按吐蕃贞观八年才第一次遣使朝贡,如何能够‘仍请婚’?疑《资治通鉴》此处有误”。作者认为前引《资治通鉴》记载“仍请婚”并没有错误,错误的是司马温公将贞观八年十一月请婚与贞观九年十二月请婚混淆一起。否则,不可能不在《资治通鉴》太宗贞观九年十二月条下记载此事。,可以推测贞观八年至九年吐蕃到唐朝请婚至少两次。第一次是贞观八年十一月,“吐蕃……并遣使朝贡”④[宋]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970《外臣部一五·朝贡三》,第11229 页。这条文献虽记载为吐蕃到唐朝朝贡,但《册府元龟》卷978《外臣部二三·和亲》亦明确记载这一年是吐蕃到唐朝请婚。换言之,《册府元龟》卷970《外臣部一五·朝贡三》所谓贞观八年十一月吐蕃到唐朝朝贡的记载,只不过是唐人为了掩盖唐朝主动联系吐蕃以让吐蕃请婚进而实行其西进战略的事实。唐人将吐蕃贞观九年十二月到唐朝请婚记载为朝贡,其目的同样如此。。第二次是贞观九年(635)十二月,“吐蕃……并遣使来朝贡方物”⑤[宋]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970《外臣部一五·朝贡三》,第11229 页。。《旧唐书》《册府元龟》明确表明吐蕃遣使请婚的原因,是听到西突厥以及自己近邻吐谷浑准备迎娶唐朝公主。《资治通鉴》虽未记载吐蕃请婚的原因,但表明唐朝派遣使者冯德遐前往抚慰吐蕃的目的,是因为已经走上兼并之路的吐蕃变得日益强大。再结合《旧唐书》所载,可以进一步推论冯德遐前往慰抚吐蕃的目的,就是因为吐蕃兼并邻国羊同以及羌族等政权。

问题是唐朝、吐蕃哪一方首先主动派遣使者?前引《资治通鉴》不言吐蕃请婚的原因,而且是对请婚时间所做的总结概括,可以不作考虑。《旧唐书·吐蕃传上》开头所言“贞观八年,其赞普弃宗弄赞始遣使朝贡”,同样是对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朝贡的总结性记载,后文“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云云,则清楚地表明唐太宗派遣冯德遐出使在前,吐蕃紧随冯德遐出使唐朝在后。作为研究唐史重要资料的《册府元龟》,同样表明唐太宗是在弃宗弄赞嗣位之际派遣使者冯德遐前往,而且弃宗弄赞是在见到冯德遐后才听说西突厥、吐谷浑准备迎娶唐公主的信息,于是才派遣使者随冯德遐入唐。反过来说,吐蕃赞普能够听说西突厥、吐谷浑准备迎娶唐公主的信息,是冯德遐到达吐蕃后传播的结果。

总之,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文献记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唐太宗派遣冯德遐千里迢迢出使吐蕃,除了因为吐蕃的强大需要抚慰外,还有着告之西突厥、吐谷浑准备迎娶唐公主的因素;吐蕃接连向唐朝请婚的原因,是因为唐朝答应了西突厥、吐谷浑请婚。不过,似乎有以下几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为何已经灭掉东突厥的唐朝还要首先主动地出使吐蕃加以抚慰?既然是唐朝主动地诱使吐蕃请婚,为何还要一再地拒绝,直至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才入嫁吐蕃?这又与日益强大的吐蕃存在着什么样的必然联系?吐蕃从贞观八年开始请婚直至十五年才如愿以偿,难道是因为唐朝将其他公主嫁给西突厥、吐谷浑?这一系列问题与贞观十二年(638)松州之役存在着什么样的前后联系?欲解开这些扑朔迷离之事,就要先理清贞观八年十一月至十五年春正月唐蕃双方的军事行动,以及隐藏在这些军事行动背后各自的战略意图。

二、唐蕃互访的战略分析

武德元年(618)以来,唐朝先后灭掉薛举、李轨政权,迅速将其势力从关中平原越过陇山伸展至河西走廊,从而以丝绸之路为中心构建了一条隔绝南北民族联系的东西走向的战略交通线。贞观三年(629)以来,随着东突厥灭亡,这条交通线以北的大漠南北为唐朝所有,唯有此线以南紧邻唐朝从陇山至今甘肃、新疆交界的东西狭长的广袤区域为吐谷浑王国所有。这对效法汉武帝欲通过河西走廊直达今帕米尔高原实行西进战略的唐太宗而言,显然是不可容忍的。所以,灭掉对抗唐朝的吐谷浑伏允可汗、扶植亲唐的吐谷浑新可汗政权,就成为唐朝实行西进战略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唐朝消灭吐谷浑伏允可汗政权、实施西进拓边战略同时进行的是吐蕃的北上战略,①[美]欧文·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4~145 页。在贞观八年十一月弃宗弄赞派遣使者随冯德遐来到长安之前,吐蕃已渐次征服了唐古拉山以南的孙波、今四川甘孜与西藏昌都等大部分康区及青海南部,②才让:《吐蕃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9 页。逼近贞观四年至五年(630—631)间设置在今四川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松潘县与青海兴海县与都兰县境内的羁縻州。③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20~1321、1283~1285 页。贞观五年以来,由于唐朝积极地准备大规模讨伐吐谷浑的工作,④参见《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六年三月庚午,第6095 页;《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八年夏五月辛未,第6106 页;《新唐书》卷2《太宗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 页。所以这段时期面对吐蕃的兼并扩张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不过,对于准备更替吐谷浑王国这一重大军事行动,唐朝就不能不事先通报与其边疆接壤的吐蕃王朝,以免在以后行动中带来不必要的掣肘。因此,在吐蕃使者第一次到达长安请婚的贞观八年十一月甲申日(11日)后的己丑日(16日),唐太宗便开始“下诏大举讨吐谷浑”⑤《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八年十一月丁亥,第6106 页。。时间安排得如此紧凑有序,绝非随意而定,而是提前做好的充分谋划。虽然前引《旧唐书·吐蕃传上》《册府元龟》对于吐蕃这次请婚均言唐太宗“未之许”,但我们对于“未之许”这句话应理解为唐军平定吐谷浑后答应吐蕃再到长安商议请婚,否则无法解释这样一场关于吐蕃北部边疆安全的重大军事行动,吐蕃在贞观九年五月唐军消灭吐谷浑伏允可汗政权之前竟然没有任何反应,而偏偏选择贞观九年十一月、十二月间唐朝扶植的新吐谷浑可汗被杀、继嗣的可汗立足未稳与吐谷浑国内人心惶惶之际进行第二次请婚。如果将吐蕃选择第二次请婚的时间仅仅片面理解趁势逼婚,则无法解释清楚从贞观八年十一月唐太宗下诏讨伐吐谷浑至贞观九年五月唐军灭掉吐谷浑伏允可汗政权之间吐蕃不做出应有反应的情况。⑥参见《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九年五月壬子,第6113 页。

所以,对于贞观八年十一月、贞观九年十二月吐蕃两次请婚,以及唐朝的应对措施应该放在各自的战略框架内进行解释。对于唐朝而言,无论是贞观八年十一月下诏讨伐吐谷浑的关键时刻,还是贞观九年十一月、十二月间唐朝新扶植的吐谷浑王国政权动荡之际,唐廷肯定不希望吐蕃参与其中,也肯定不希望与吐蕃相邻的关中大后方基地的成都府(今四川成都)等地受到威胁,更不希望面临西面与吐谷浑、南面与吐蕃两线作战的危险。解决这种危局的最佳方案,就是首先与吐蕃达成一定协议以羁縻之,进而达成遏制其北上,遂行西进战略的最终目的。这是贞观八年左右唐太宗首先主动派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趁机告之将要下嫁公主于西突厥、吐谷浑的真正原因。对于吐蕃而论,如果能够与打败东亚霸主突厥的唐朝结成婚姻关系,无疑会对其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进而实施北上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在完成这种北上战略的目的之前,吐蕃当然不会与蒸蒸日上的唐朝产生战略冲突。于是,贞观八年十一月吐蕃亦本着实现自己战略的目的,派遣使者随冯德遐来到唐都长安。

在消灭吐谷浑伏允可汗政权、达成西进战略目的之前,唐廷怎么能轻易将公主下嫁给地缘上不断逼近自己的潜在对手吐蕃?就像唐朝贞观八年说准备下嫁公主于吐谷浑,但经历了贞观九年消灭吐谷浑伏允可汗、贞观十年新扶植的吐谷浑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诺曷钵向唐朝请婚,直至贞观十四年才将弘化公主下嫁一样。①《旧唐书》卷198《西戎·吐谷浑传》:“十四年,太宗以弘化公主妻之,资送甚厚。”第5300 页。所以,在完成扫除西进战略重大障碍之前,贞观八年十一月吐蕃到长安请婚不可能得到允许。于是,就有了贞观九年十二月吐蕃第二次使唐。这时,正值吐谷浑王国内乱,唐朝为之遣将派兵进行稳定之际,②《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九年十二月:“吐谷浑甘豆可汗久质中国,国人不附,竟为其下所杀。子燕王诺曷钵立。诺曷钵幼,大臣争权,国中大乱。十二月,诏兵部尚书侯君集等将兵援之;先遣使者谕解,不有奉诏者,随宜讨之。”第6117 页。唐廷同样不可能在没有稳定自己新扶植的政权之时,给予吐蕃任何形式的帮助。虽然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对唐蕃此一阶段互动的具体情形无从得知,但双方一定从各自的战略目的出发进行了充分谈判,可以肯定的是吐蕃没有达到目的。

贞观十年至十五年,吐蕃再未遣使入唐,这五年中唐蕃关系处于非正常化时期。而从十六年以后直至唐太宗去世,吐蕃使臣每年都到长安。③参见[宋]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970《外臣部一五·朝贡三》,第11229~11231 页。可见,贞观十五年是唐蕃关系的分野,这一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

三、松州之役与吐蕃时间、地点选择探讨

贞观十二年(638),发生了一件导致唐蕃关系破裂的重大事件——松州(今四川松潘)之役:

弄赞闻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公主,乃遣使赍币求昏,帝不许。使者还,妄语曰:“天子遇我厚,几得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遂不许,殆有以间我乎?”弄赞怒,率羊同共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亢,走青海之阴,尽取其赀畜。又攻党项、白兰羌,破之。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都督韩威轻出觇贼,反为所败,属羌大扰,皆叛以应贼。乃诏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出当弥道;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出白兰道,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出阔水道,右领军将军刘兰出洮河道,并为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进讨。进达自松州夜鏖其营,斩首千级。

初东寇也,连岁不解,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至是弄赞始惧,引而去,以使者来谢罪,固请昏,许之。遣大论薛禄东赞献黄金五千两,它宝称是,以为聘。

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④《新唐书》卷216 上《吐蕃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73~6074 页。

这段记载主要表述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吐蕃进攻吐谷浑、唐朝的原因,第二层吐蕃先后进攻的方向与唐朝行军路线及击破吐蕃的战术,第三层是吐蕃战败求婚、唐朝许婚。

根据蕃使所言,吐蕃之所以进攻吐谷浑、入寇松州,是先到长安的吐蕃使者遭到后到吐谷浑使者的离间,以致唐朝对其礼薄、不许下嫁公主。实际上,在贞观十二年之前,吐蕃遣使长安共有两次:第一次是贞观八年十一月,该年四月吐谷浑已遣使来到长安;第二次是贞观九年十二月,是年吐谷浑使者根本没有来。这两次在时间上都与蕃使所言不符,吐谷浑离间之说只是其动兵的借口。

实际上,吐蕃在进攻时间和进攻目标先后顺序的选择上,自有其深刻的战略考虑。吐蕃选择进攻松州是在贞观十二年八月,正是薛延陀在北方草原崛起的时期。面对逐步强大的薛延陀,唐朝一方面对其内部进行分化,①《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二年九月甲寅:“初,突厥颉利既亡,北方空虚,薛延陀真珠可汗帅其部落建庭于都尉犍山北、独逻水南,盛兵二十万,立其二子拔酌、颉利苾主南、北部,上以其强盛,恐后难制,癸亥,拜其二子为小可汗,各赐鼓纛,外示优崇,实分其势。”第6140 页。一方面将其兵力西调参加谋攻高昌之役。②参见《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三年三月,第6146 页。可以说贞观十二年八月前后,正是唐朝积极谋划进攻高昌的关键时刻,进攻高昌是唐朝灭掉吐谷浑后进军西域的首要之役。吐蕃选择这个位于高昌与唐朝之间且事关唐朝西进战略的重要位置进攻,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无疑会对高昌之役产生重要影响,迫使唐朝不得不重新考虑吐蕃的政治诉求。

值得回味的是,吐蕃攻击吐谷浑的目的不是消灭之,只是将其逼迫到青海湖以北。这种适可而止的战争目标在避免将战争区推进到唐之西进战略通道河西走廊的同时,避免了与唐之西进战略产生碰撞,说明这个时期的吐蕃还不想在战略上和唐朝发生直接冲突。在将吐谷浑逼迫到青海湖以北的同时,吐蕃对吐谷浑所属的党项、白兰各羌实施进攻,并将二十万军队驻扎于松州西境,但没有立即展开进攻。在以兵锋所向还无法征得唐朝同意下嫁公主的情况下,才开始将进攻矛头指向松州。这就证明,吐蕃此时一系列军事行动的真实目的,是通过进攻吐谷浑、党项、白兰等部来迫使唐朝下嫁公主,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在这种有限进攻战略与进攻目的的精心设计下,吐蕃不可能选择靠近从长安出发经渭河谷地、河西走廊至西域的这条交通线路上的城镇,只能选择这条线路以南并对唐朝在心理上产生震撼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松州。松州都督府辖属许多管理党项的羁縻州,它们主要分布在今天四川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与今甘肃玛曲县境内。③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第1283~1285 页。这些原来位于吐谷浑与唐朝间的党项部落本来就不稳定,所以吐蕃对吐谷浑作战的胜利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一定不小,加之松州都督韩威派出的小股侦察骑兵被吐蕃所败,于是“属羌大扰,皆叛以应贼”④《新唐书》卷216 上《吐蕃传上》,第6073 页。。

面对西部边疆形势的急剧变化,唐廷遂派遣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右领军大将军、白兰道行军总管执失思力,左武卫将军、阔水道行军总管牛进达,右领军、洮河道行军总管刘兰三路大军,率步骑5万出击吐蕃。先锋牛进达乘吐蕃进攻松州城十几天疲惫未下之际,“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⑤《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二年九月辛亥,第6139~6140 页。,加以长期的战争造成吐蕃内部的矛盾,⑥《新唐书》卷216 上《吐蕃传上》:“初东寇也,连岁不解,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第6074 页。参见[法]A.麦克唐纳:《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耿昇译,王尧校,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 页。处在内外交困情况下的弃宗弄赞不得不引兵而退,随后派遣使者向唐朝请婚,唐太宗最终同意。

四、松州之役后唐朝西进战略检讨

松州之战是以吐蕃先胜后败而结束,为何唐朝最终还是下嫁公主以绥靖吐蕃?这一问题首先应就此战之后唐朝的防御措施加以分析。贞观十二年,唐朝罢岷州都督府(治溢乐县,今甘肃岷县),第二年置叠州都督府(治合川县,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叠州北为迭山,南为岷山,发源于西倾山麓的羌水,迤逦其间,曲折东南流经合川县城北,经芳(治今甘肃迭部县常芬古城)、宕(治今甘肃宕昌)等州,至利州(治今四川广元)汇入嘉陵江。于是,自合川至利州之间形成了一个山间通道,其北端是游牧在合川县城之南、松州之北松潘草原上的民族北上的方便之门。所以,叠州都督府选址合川县,就是为了堵住这个方便之门。⑦《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曰:“今州城在独山上,西临绝涧,南枕羌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98 页。这也说明,此时的叠州都督府已经不同于之前的岷州都督府,它主要防御方向是南部的松潘草原。

新置之叠州都督府,包括从松州都督府划归的叠、芳二州,以及原属岷州都督府的洮(治今甘肃临潭县东)、岷(治今甘肃岷县)、宕(治今甘肃宕昌)三州。如此部署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防备自松潘草原北上的吐蕃。同时,为了提前做好战前准备,是年将原属松州都督府分布在松潘草原上的的盖、位、嶂、祐、肆、玉、台、桥、序、都、流、厥、调、凑、般、匐、器、迩、率、钟二十州亦划归叠州都督府。①参见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第1283 页。将叠、芳、宕三州归属叠州都督府,是为了堵住从松潘草原北上的吐蕃顺着羌水谷地威胁从成都北上长安的交通道路;而将原岷州都督府辖属的洮、岷、宕三州归属叠州都督府,则是为了预防吐蕃从松潘草原北上抵达岷州,进而威胁从长安向西经渭河谷地通往西域的交通大道。由此可见,松州之役后唐廷设置叠州都督府的目的,就是保护从长安至西域的交通大道不被吐蕃侵扰。所有这些,都是鉴于吐蕃北上袭破吐谷浑、西进裹挟党项与白兰诸羌,以及松州之役初期对吐蕃作战能力综合评估的结果。

文成公主入藏,是在松州之役结束三年之后。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对松州之役至文成公主入藏之间唐朝在边疆的主要军事活动加以考察,进而探讨其内在关系,多少可以探得其中一些消息。贞观十二年以后,唐朝在边疆的主要军事活动以长安至西域的交通大道为界,主要表现在南北两个方面:贞观十二年九月,唐廷拜薛延陀真珠可汗二子为小可汗,以分化其势力;十三年三月遣民部尚书唐俭、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携缯帛赏赐薛延陀,此举表面上是双方合谋进攻高昌,实际上是为了削弱薛延陀兵力,防止其南下;是年七月,又诏令原东突厥可汗、怀化郡王李思摩(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之鼓纛;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其旧部,俾世用藩屏,长保边塞”②《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三年秋七月庚戌,第6148~6149 页。,防备薛延陀。在完成这些防备薛延陀南下的措施后,是年“十二月,遣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副总管兼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等”③《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壬申,第6150 页。率兵讨伐高昌,随后“以宗女为弘化公主”④《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己丑,第6150 页。嫁给吐谷浑王诺曷钵,以增强诺曷钵在吐谷浑的势力。十四年三月,在唐军征讨高昌的途中,唐廷进而“置宁朔大使以护突厥”⑤《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四年三月丙辰,第6154 页。,作为李思摩的后盾。无论松州之战后唐朝在北面采取削弱薛延陀的措施,还是在南面增强吐谷浑的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从长安经渭河谷地至西域这条交通大道的畅通,叠州都督府的设置的目的也是同样如此,都是为了解除唐军西进的后顾之忧。贞观十四年八月,唐军顺利灭掉高昌,“九月,以其地为西州,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各置属县。乙卯,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⑥《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四年九月,第6156 页。。从此,唐朝便以此作为经略西域的桥头堡,打开了开拓西域的新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从贞观十二年松州之役后唐朝答应吐蕃许婚直至十四年平定高昌之前,吐蕃再没有出现在唐朝边疆的视野中,但在平定高昌刚刚结束后的这一年的十月,吐蕃便及时地来到长安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⑦《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四年十月丙辰,第6157 页。。唐太宗对这次吐蕃请婚答应得如此顺利,与贞观八年以来的请婚之曲折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吐蕃将这次请婚时间设定在唐军平定高昌后,更加说明这是松州之役后唐朝与吐蕃商定的结果:唐朝答应平定高昌后将公主出嫁给吐蕃,吐蕃则以此为条件答应在唐军平定高昌时不再出兵干扰唐之西进战略。质言之,唐蕃联姻是唐朝为达成其西进战略所采取的稳定边疆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吐蕃为达成其北上战略所采取的一种手段。通过联姻,吐蕃为政权的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吸收了外面先进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扩张了吐蕃的势力,提高了自身的政治地位。⑧安应民:《吐蕃史》,第107 页。

随着高昌的平定,唐太宗预先设定的西进战略至此告一段落。贞观十五年(641)四月,唐太宗“诏以来年二月有事于泰山”①《资治通鉴》卷196,太宗贞观十五年夏四月辛卯,第6165 页。。唐太宗准备东封泰山,意味着其预设的西进战略结束,此时他把战略关注点开始向东边的高句丽转移,这正是“北虏久服,边鄙无虞”②《资治通鉴》卷196,太宗贞观十五年乙巳,第6170 页。的结果。

五、结语

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为贯彻其西进战略,针对实行北上战略的吐蕃所采取一项重大措施。唐朝的战略意图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保障从长安经渭河谷地、河西走廊至西域这条战略大道的畅通,另外一方面是实现平定高昌、进军西域的目的。

这就需要结合当时的形势从全局视野进行精心布局。贞观三年北方的东突厥灭亡后,唐朝就已经开始着手扫除西进中颉颃唐军的吐谷浑政权,但是达此目的,必须要保证吐谷浑的北面、南面都不要出现与唐朝对抗的政权,以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危局。所以,唐廷针对东突厥灭亡后北方草原上日益强大的薛延陀政权,接连地实行了一系列的削弱措施。

这些措施,并不适合发展势头迅猛的吐蕃。吐蕃不是唐朝扶植起来的藩属国,而且其边疆已经与唐朝将要更迭的吐谷浑政权接壤,因此必须避免与其产生战略冲突。否则,更替吐谷浑政权会受阻,征服高昌的战略目的也将难以实现!这需要利用唐朝平定东突厥后威震四方的有利形势,根据西进战略的进程进行谋篇布局。

除了薛延陀外,唐朝周边较为强大的政权还有西突厥、吐谷浑。唐朝利用后两者请婚的有利态势,于贞观八年前后首先主动派遣行人冯德遐散布两国婚嫁的消息,而意欲走出拉萨谷地向北发展的吐蕃,也想要借助唐朝势力以谋求内外的发展。唐廷看中的正是这一点,所以从唐蕃交往的开始,唐朝就一直掌握着战略主动权。明乎此,就清楚为何唐军在更替吐谷浑政权的过程中吐蕃没有出现的原因。正是因为唐朝掌握着战略的主动权,即使贞观十二年爆发了吐蕃侵扰唐境的松州之役,最终也迫使吐蕃再次回到谈判的轨道,按照唐朝预设的战略有条不紊地进行。

吐蕃从一开始并不是为了侵占唐朝的疆土,只是想达成借助和唐室联姻壮大自己的目的。所以,攻打吐谷浑也仅是将其驱赶至青海湖以北,而且并没有进攻从长安至西域的交通线路;松州之役,起初也仅是顿兵松州城下,最后不得已才进攻。吐蕃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北上的战略,在达成此项战略目的之前,当然不愿意与唐朝产生战略碰撞。

在吐蕃的北上战略和唐朝的西进战略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双方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战略妥协,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冲突,使得双方得以在战略接触的框架内分别朝着各自的目标努力。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溢出唐廷设置的以文成公主入藏作为重大措施的战略框架。平定高昌后,吐蕃再次请婚,并得到了唐太宗的准许。

经战略妥协,唐蕃关系得以从兵戈相向转向友好往来、彼此相助。贞观二十一年(647),吐蕃进入西域,协助唐军讨伐龟兹(今新疆库车);二十二年(648),又派兵协助唐军击败中天竺。由此,也进入了贞观八年以来唐蕃关系最好的时期。随着双方各自战略目标的达成,原来没有解决的矛盾再次摆在唐蕃面前,无论后继者们是否愿意都不得不冲破原来设定的战略框架,从原来的战略接触迈向战略冲突。

猜你喜欢

吐谷浑贞观资治通鉴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浅析粟特人在柔然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浅谈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
三江源古文明之草原古国:吐谷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