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青瓷的断代与辨伪
2021-11-27唐邦城张倩
唐邦城 张倩
摘 要:收集整理了国内外考古发掘出土和博物馆收藏的部分高丽青瓷,研究其在釉色、胎质、底足、器身成型技术、纹饰与文字等方面的特点,并梳理出高丽青瓷从早期创烧到晚期被粉青沙器替代的发展进程,为我国考古发掘出土年代不详的高丽青瓷提供断代依据。此外,亦对近现代朝鲜半岛仿制的高丽青瓷进行剖析,试图为高丽青瓷的辨伪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丽青瓷;特点;发展进程;断代;辨伪
自古以来,我国与朝鲜半岛之间一直存在着广泛且密切的物质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国辽东半岛南部就与朝鲜半岛北部存在以陶器为主要内容的交流。朝鲜半岛亦出土有我国战国末期和秦代的铜钱以及大量汉唐铜镜。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朝鲜半岛为高丽睿宗十三年),明州太守奉旨设高丽司,主管与高丽国往来政务,并在菊花洲置“高丽使行馆”。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高丽国都城开京建有专门接待宋朝商人的“客馆”,分别为“清州”“忠州”“四店”和“利宾”四馆。①有学者统计,北宋时期共有103批、3169位商人赴高丽从事贸易,南宋时期共有32批、1771人赴高丽贸易,其中仁宗时期前往高丽的商人人数最多。然台湾学者宋晞认为,宋商赴高丽贸易共129回,人数有5000余人。而韩国学者朴玉杰认为宋商赴高丽贸易总人数为7200人。据《宝庆四明志》载,宋朝从高丽国进口的物品,除人参等特产之外,尚有“青器”②,即高丽青瓷。
随着中国考古学术界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越来越重视,高丽青瓷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点。有学者探讨了高丽青瓷与越窑之间的关系,认为其烧造受越窑的龙窑和匣钵装烧技术影响;也有学者结合我国古代陶瓷的装饰特点,对高丽青瓷器型与纹饰进行了梳理,认为高丽青瓷造型和装饰方法受我国磁州窑、耀州窑、汝窑、越窑和龙泉窑等瓷窑影响。然而,高丽青瓷的创造和发展,除了受我国窑业影响外,也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国内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纵向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考古发掘出土和博物馆收藏的高丽青瓷进行收集整理,旨在梳理出高丽青瓷从早期到晚期直到被新产品粉青沙器所取代的发展脉络,并对比近现代朝鲜半岛仿制的高丽青瓷,力图为高丽青瓷的断代与辨伪提供借鉴。
高丽青瓷通常是指高句丽王朝(918—1391年)统治时期的青瓷。高句丽王朝也被称为“高丽国”,因此高句丽青瓷也被称为“高丽青瓷”。其因精美的胎釉和优雅的造型,在国际上广受赞誉,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等机构均收藏有高丽青瓷。截至2018年,我国共出土高丽青瓷多达29批,其中辽宁和浙江地区相对较多,出土高丽青瓷的遗迹共包含遗址16处、墓葬10处、窖藏2处以及沉船1处等。出土的高丽青瓷种类丰富,器物精美,为研究我国出土的高丽青瓷提供了大量材料。
在高丽青瓷产生之前,朝鲜半岛在3~9世纪,以生产无釉陶器为主。约9世纪末或10世纪初,朝鲜半岛开始生产青釉瓷器。高丽青瓷主要流行于10~14世纪,根据其烧造年代的早晚、装饰特点和发展脉络,可分为绿青瓷、纯青瓷(或青瓷)、象嵌青瓷和铁画青瓷等阶段。其中绿青瓷是指10世纪左右生产的绿釉瓷器,此时的高丽青瓷处于初烧阶段,胎质相对粗糙,釉色薄淡黄绿,为使它与后段所烧胎釉精美、造型优雅的纯青瓷(青瓷)区分开来,故名绿青瓷。11世纪是高丽青瓷的发展期,朝鲜半岛窑业技术广泛吸收了耀州窑、汝窑、磁州窑等知名窑场的工艺特点,生产出的纯青瓷质量越来越高。12世纪上半叶,烧造出釉色如翡翠的高品质青瓷,宋人称之为“翡色青瓷”。
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是了解高丽中期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史料,书中记述了高丽青瓷釉色、器型、品种等方面的情况,并将高丽翡色青瓷与唐宋越窑秘色瓷及北宋汝窑瓷相提并论。“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为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物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①南宋太平老人《袖中锦》“天下第一”云:“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瓷、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兴化军子鱼、福州荔眼、温州挂、临江黄雀、江阴县河豚、金山卤豉、简寂观苦笋、东华门把鲊、京兵、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长老、京师夫人,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②文中将高丽青瓷精品称作“高丽秘色”,可见其在南宋人心中的地位极高。
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上半叶,朝鲜半岛出现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象嵌青瓷。该品种在纯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将黑白化妆土镶嵌在瓷胎内,再上釉烧制,通过黑、白、青三色的交相辉映,形成云鹤纹、柳芦纹等有鲜明地域风格的纹饰。
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高丽王朝受到蒙古入侵和外来文化冲击,青瓷在胎土、釉色及造型方面的烧造水平开始下降,直到15世纪被粉青沙器取代。
高丽青瓷瓷器质量与窑址结构及所用原材料(瓷土、釉料等)密切相关。高丽青瓷窑址多沿朝鲜半岛西海岸线分布(图1)。瓷窑结构趋于龙窑,韩国学术界将其分为砖室窑、砖土混合室窑和土室窑三种,其中砖室窑长约40米,与我国南方龙窑结构基本相同,主要烧造绿青瓷,10世纪晚期或11世纪早期停烧(图2)。随着时间的推移,砖室窑的长度开始变短,一般为20米左右。此时砖土混合室窑与土室窯亦开始兴起,土室窑的出现晚于砖土混合室窑。不同结构的窑室烧造温度和氧化还原气氛不同,对青瓷质量影响较大,不同类型的窑室烧造的青瓷特点各不相同,因此研究不同窑址及其产品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目前韩国陶瓷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这类研究对高丽青瓷的分类与断代意义重大。鉴于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高丽青瓷多为随葬品,因此可以通过分析青瓷的年代,为部分墓葬年代的判断提供依据。下文主要从高丽青瓷的釉色、胎质、底足、器身成型技术、纹饰与铭文方面进行剖析,着重探讨高丽青瓷的发展阶段、年代断定与辨伪等问题。
1 釉与胎质
目前国内外对高丽青瓷的发展阶段划分仍存在争论,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高丽青瓷相关资料,本文将其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为绿青瓷,流行时间为9世纪末至10世纪,相当于我国唐末五代和北宋初期。产品釉面较薄,无莹润感,多呈黄绿色或深绿色,器表常见施釉不均匀留下的痕迹(图3)。因受我国瓷器烧造技法的影响较大,所以釉色与唐末五代越窑较相似。中期为纯青瓷,并发展出翡色青瓷品种,在11世纪至12世纪上半叶,绿青瓷向纯青瓷发展,釉色向青绿转变,釉面光泽度逐渐提高(图4)。12世纪上半叶,产品釉面清润光泽,釉色呈现出翡色青绿效果(图5)。到12世纪下半叶,除保持翡色釉面外,又出现一种釉面闪蓝、蓝绿相融、如冰似玉的美感(图6)。12世纪是朝鲜半岛单色釉瓷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晚期主要为象嵌青瓷,这是12世纪中叶出现的新工艺,直至14世纪下半叶被粉青沙器取代。
由于高丽青瓷釉色发展脉络及特点清晰,故釉色可作为断代的依据之一。另外,再结合胎质、底足、器身成型技术、纹饰、文字等方面进行考量,会使断代更为准确。若青瓷釉面较薄,无莹润感,釉面为黄绿或深绿色,则推断其为9世纪末至10世纪的绿青瓷,相当于唐末至北宋初年。若釉面光泽度较高且呈青绿,器物周身无纹饰或有阴刻、贴塑暗纹,无黑白象嵌装饰,则推断为11世纪至12世纪上半叶的纯青瓷。若釉面莹润度高,釉色呈青绿或青蓝相融,整体器型较精美,则可推断为12世纪生产的纯青瓷或称“翡色青瓷”,年代相当于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若表面有黑白象嵌纹饰,则可推断为12世纪中期以后烧造的产品。
朝鲜半岛瓷土资源丰富,窑业发达,可能受当地瓷土影响,高丽青瓷胎土颜色较单一,多数为灰白色,少数为黄白色,无论是绿青瓷、纯青瓷(图7)还是象嵌青瓷(图8),瓷胎颜色多为以上两种。绿青瓷胎质致密程度低于纯青瓷,12世纪比11世紀的纯青瓷胎质致密,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上半叶纯青瓷与象嵌青瓷的瓷胎致密度相似。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的象嵌青瓷胎质致密度不如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上半叶。
2 器身成型技术与底足特征
瓷器底足所留痕迹亦可对断代起到辅助作用。高丽青瓷在绿青瓷阶段(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和纯青瓷的早期阶段(11世纪),底足呈宽圈足(图9、图10),与流行于我国唐末至五代时期的瓷器底足玉璧底相似。11世纪上半叶,纯青瓷多用泥点支烧,器内或器底会留下支烧痕(图11、图12),这一技术的使用贯穿于11世纪始末。11世纪下半叶,纯青瓷底足开始出现支钉支烧的痕迹,并在器底施釉。12世纪的高丽青瓷,不论是纯青瓷(翡色青瓷)还是象嵌青瓷,底足特征相同,多留支烧痕且施全釉,此时几乎不见使用泥点支烧(图13、图14)。器型较大的瓶类等,除部分使用支钉支烧外,也采用垫圈支烧技术,瓶底可见明显的垫圈支烧痕迹(图15)。12世纪下半叶的纯青瓷底部多施全釉。
12世纪中期至13世纪上半叶的象嵌青瓷,除了在装饰手法上采用黑白化妆土外,与同时期的纯青瓷在器身成型技术和底足处理上无太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到了13世纪中叶,象嵌青瓷的烧造水平开始下降,器身变得厚重,釉色不够清亮,且底足多有粘沙。13世纪中期至14世纪的象嵌青瓷,胎体厚重,底足宽厚粗糙,带有粘沙,不见支钉痕迹(图16)。
高丽青瓷的器身成型多采用快轮法。这一工艺在9世纪末至10世纪的绿青瓷上体现最明显,因釉层较薄,能清晰见到快轮旋转在胎体表面留下的痕迹。造型较复杂的琢器,多分步单做后再拼接烧制。如一件12世纪的葫芦形执壶(图17),在X光射线下可见执壶的流部、柄部和葫芦器型的上半部为分别制作后再拼接成一体,表面涂抹少量泥浆后施釉,最后烧制出成品。
3 纹饰与文字
朝鲜半岛在9世纪末至10世纪生产的绿青瓷多无纹饰。11世纪的纯青瓷多为无纹或暗刻纹,与宋代瓷器装饰风格类似。12世纪的纯青瓷除保留以前流行的暗刻纹外,开始流行浅浮雕装饰技术(图18)。从12世纪中叶起,在纯青瓷的基础上开始使用象嵌技术。14世纪时,象嵌青瓷纹饰中出现了大量具有朝鲜半岛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纹饰,如云鹤纹(图19)、蒲柳纹(图20)和菊花纹(图21)等。
在铭文方面,12世纪至13世纪的高丽青瓷器身常见诗词文字,多是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有些诗词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韩愈等,也有些诗词来自知名度较低的唐代诗人朱彬、李崇嗣等,这一现象可以看出12~13世纪的朝鲜半岛对于唐风的追慕。此外,高丽青瓷器表也可见一些干支纪年铭文,对断代具有重大意义,如己巳(1269年)(图22)、庚午(1270年)(图23)、壬申(1272年)(图24)、癸酉(1273年)(图25)等,通过对干支纪年铭文的分析,可以判断其烧造的准确年代。
4 辨伪
近年来出现的高丽青瓷赝品多来自朝鲜半岛,有全器作伪,也有残器修补、拼接之物。伪造质量一般的青瓷,釉面有火光,釉色过于青绿,用手指轻弹发出清脆的响声,这说明烧造温度偏高、胎质过于致密。高仿品更加逼真,常见采用酸性物质处理器体表面,并配合黄土等材料做旧,底足也按时代风格制作,但器型与古代青瓷有些许差异,且釉面有较多冰裂纹,重量更重。古代象嵌青瓷在30倍放大镜下,在黑白纹饰处多见细微开裂现象,观察嵌白部分更加明显。冰裂纹多沿象嵌纹饰方向开裂,这一特点是目前伪品不具备的。
5 总结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考古发掘出土和博物馆收藏的高丽青瓷进行收集整理研究,梳理出高丽青瓷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即早期的绿青瓷、中期的纯青瓷和翡色青瓷、晚期的象嵌青瓷到逐渐被新产品粉青沙器替代。高丽青瓷胎土颜色相对单一,多灰白色,少数为黄白色。绿青瓷、纯青瓷的早期阶段底足多有泥点支烧痕,中期的纯青瓷与象嵌青瓷底足出现支钉支烧痕,并在器底施釉,较大器物也有些采用垫圈支烧技术。象嵌青瓷在晚期阶段制作水平下降,器身变得厚重,釉色不够清亮,底足多粘沙。器身成型多采用轮制法。对于器型较复杂的器物,多分步单做后再拼接烧制。在纹饰方面,绿青瓷多无纹饰;纯青瓷早期多为无纹或暗刻纹,中晚期开始流行浅浮雕装饰技术,象嵌青瓷纹饰中出现了大量具有朝鲜半岛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纹饰。在文字方面,12~13世纪的高丽青瓷器身常见诗词铭文,多为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此外,器表也见一些干支(纪年)铭文,可判断出高丽青瓷烧造的准确年代。通过以上对古代高丽青瓷的特征分析,亦为青瓷的辨伪提供了相关依据。
(注: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馆藏资料。图1~图5、图7、图8、图9、图17~图25源自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交流资料;图6、图10~图16源自韩国湖林博物馆交流资料。)
参考文献
[1]彭善国.宋元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瓷器交流[J].中原文物,2001(2):76-79,85.
[2]Park,J.(2019).A Study on Inscribed Celadons Excavated from the Goryeo Palace Site.Annual Review in Cultural Properties Studies,52(2),122-141.
[3]吴敬,付亚瑞.中国境内出土的高丽青瓷及相关研究述要[J].地域文化研究,2018(1):63-70,154-155.
[4]帅倩.试析中国青瓷制瓷技艺影响下高丽青瓷的发展与传播[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29(4):101-108.
[5]王芬,罗宏杰,Robert Anderson.高丽青瓷与中国青瓷[J].中国陶瓷,2007,43(1):74-77.
[6]姜敬淑.韩国陶磁史[M].首尔:一志社,1993.
[7]任芳琴.高丽青瓷的起源与中国越窑的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8]郑良谟.高丽青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