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作业设计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021-11-27石海军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作业负担小兔口诀

石海军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环。要做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就要从作业形式、作业分层、作业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减轻作业负担,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过重作业负担再一次成了社会热点话题。然而,课外作业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其作用不可替代和忽视。那么,如何既能做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又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呢?笔者认为,只有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

一、优化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曾经说过:“根据孩子们不断的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我们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如果教师设计的作业形式能使学生感兴趣,能吊起他们想要去完成的“胃口”,恐怕这样的作业,学生不喜欢都难。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平时所面临的数学作业无非是些重复的练习,许多学生对这样的作业都是茫然地接受,应付式地完成,谈不上什么兴趣和激情。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想要完成的欲望呢?我认为还是应该从作业形式的设计上下功夫。

(一)多设计有趣的作业题,少布置重复训练的“呆板”题

作业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又不能脱离数学的思考。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做作业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就干劲十足,不感兴趣的就会消极对待。如在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时,我设计了一道“帮小兔找门牌号码”的趣味题:小兔接到好朋友小猴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去它家玩。小猴说,它们家住在森林小区658号。小兔来到森林小区,一看却傻眼了,因为森林小区的门牌号码全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你能帮小兔找到小猴的家吗?这道题,将数学习题训练寓于游戏,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多设计开放型的作业题,少布置标准的“保守”题

思维开放型作业并不是指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型的题目,而是指作业形式的开放。如在教学了《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后,我就布置学生回家編一则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比本领的小童话。结果,学生编得很不错,将长方形、正方形容易堆,球滚得快,圆柱又能滚又能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都编进了小童话。通过这个作业,学生既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又对数学的应用产生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多设计动手操作的作业题,少布置书面题

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其实,学习数学更是如此。在作业的设计中,多一些动手实践的题目,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完成《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后,我就让学生回家设计一幅轴对称的美术作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剪纸等。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进行评比、展览。学生在这个作业中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迸发出了强烈的创作灵感。这个作业,很容易就让学生加强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避免了课本中辨识轴对称图形的枯燥练习。

二、分层设计作业,适合不同学生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大原则,作业的设计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成长差异,如智力因素、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诸多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程度各不相同。如果作业的设计全班都一个样,就会导致学得好的学生吃不饱,后进的学生又吃不了。因此,作业要设计得有梯度,设计成适宜不同类别的学生练习的选做习题。

首先,我们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把握好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从作业的数量和作业的难易度,将作业设计成有梯度的几个层次,供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做。如,可将作业设计成A、B、C三个梯度。A类为基础型的习题,着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这类题可以让班级内中下游的学生必做,其他学生选做。B类为提高型的习题,在基础题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拓宽学生的思维,能达到较高的学习要求。这类题可以让班级内中游以上的学生必做,中下游的学生选做。C类为拓展拔高型的习题,主要为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着重培养他们的拓展性和探究性思维。这类习题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选做。

如:在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后,我设计的作业如下。

A类:基础题

3×9=(    )    9×5=(    )    7×9=(    )    9×9=(    )

口诀:(    )   口诀:(    )   口诀:(     )   口诀:(    )

9×2=(    )    4×9=(    )    9×6=(    )    8×9=(    )

口诀:(    )   口诀:(    )   口诀:(    )   口诀:(    )

B类:提高题

(   )×9=36     9×(    )=72      9×(    )=18

(   )×9=54       9×(    )=63     (    )×9=45

C类:拓展题

8×9+9=(    )×9     9×(    )=6×9-9

5×9+2×9=(    )×9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调动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兼顾到中下游的学生,切实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三、優化评价方式,提高作业质量

作业除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之外,它还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有着对教学的诊断、指导、反馈和改进的功能。一直以来,学生作业的评价都是由教师一人来完成,学生也只是一贯地看结果,并不加以反思。因此,简单的“优、良、中、差”并不能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作业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好办法。

(一)评价元素的多样化

通常,数学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只关注作业的正确率,对其他的因素并不太关心。这就容易造成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做正确就行,其他的都不重要,如书写、速度和独立完成等。我认为,数学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要考虑到作业中的多种评价元素:书写认不认真,格式符不符合要求,是否独立完成,完成的速度,等等。比如:如果全部正确的作业等第为“优”的话,那么全对而且又写得认真的可以得到“优★”,等等。这样的做法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培养学生优质完成好任务的意识和能力。

(二)评价者的多样化

在作业评价中,除了教师给出的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预评、互评,以及家长参评等。对学生自评,教师可以先对作业做出整体的分析,并交代评价要求,让学生独立自评,然后再交由老师检查。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组长带领组员进行互评,最后再由老师检查。家长参评,可以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建立起家校联系的桥梁。家长参评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例如:

这样的评价形式,能更好地促使家长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习惯,更好地配合教师帮助自己的孩子学好。

(三)评价符号的多样化

在作业评价的过程中,解答正确的题目用“√”来表示,对解答错误的题目,教师可以用圈圈将错误的地方圈起来,或者用画点的方法点出来,这样学生拿到评价过的题目才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错误。对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教师可以用文字、笑脸、大拇指等加以表扬。对不同表现的学生可以盖上不同的印章,比如:笑脸代表满意,生气的脸表示不太满意,或者是文字章,如“你真棒!”“加油!”“老师期待着你的进步!”,等等。善用赏识的评价符号,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变得越来越自信。

另外,对作业完成较差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采取二次评价的方式。让这些学生将完成得不是很好的作业拿回来进行修改,学生经过修改过后,教师给出二次评价。这种方式,能让学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动力。

总之,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出发,我们只有重视了作业设计,学生的无效作业负担减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才能真正地把减负落到实处,真正地做到“减负提质”。

猜你喜欢

作业负担小兔口诀
口诀与加法
口诀中的规律
怎样熟记口诀
探析小学生作业心理负担的定量分析
减轻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帮小兔逃跑
巧用口诀求积商
有效识字 减轻写字作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