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学生劳动教育荣誉感方法研究
2021-11-27张文智
张文智
摘要:劳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他担当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重大使命。要不断地转变观念,营造全员参与的劳动氛围,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同。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要实现优势互补趋势,将劳动教育和文化课教育紧密结合,劳动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促进身心获益;全员参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体系,在活动中,增加学生的荣誉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劳动教育;荣誉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29-0041-02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Enhancing the Sense of Honor in Labor Education
ZHANG Wenzhi (Qiaohe Junior Middle School,Huachi Coun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Labor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education.It undertakes the grea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people for whom and who.We should constantly change our ideas,create a labor atmosphere in which all employees participate,and improve our recognition of labor education.In the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we should realize the trend of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closely combine labor education with culture education,and combine labor education with students' actual life,so as to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benefits;All staff participate,build a "school,family and society" labor education system,increase students' sense of honor and promot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in activities.
【Key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Labor education;Honor
勞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他担当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重大使命。当今时代,要围绕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几方面构建德育体系,强化学生劳动是教育根本任务的共识。在实践中,要不断地转变观念,营造全员参与的劳动氛围,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同。
1. 劳动,是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荣誉感
劳动教育,使学生智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中,如果学生双手灵活,思维就明晰,头脑就发达。科学研究证明,手和脑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说:“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手的活动,让他们在动手中练习技艺,掌握知识,巩固技能。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引导积极参加劳动,通过劳动获得知识,提升技能。这种劳动的突出特点是不同阶段、不同过程之间需要高度的注意力、专注力和思考力。通过劳动开发人的智力,教人逻辑连贯地思考,深刻理解各种知识的关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劳动活动,教育学生知道劳动是最幸福、最光荣的,使学生荣誉感爆棚。青少年应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只有通过努力,我们才能走向幸福的另一边。对于学生来说,想方设法,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劳动,有机会动手实践,让他们时刻充满激情,感受到劳动带来的乐趣。这样,通过有针对性的让他们参与日常劳动,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过程,从而获得成就感。
现在,学校要借助各类劳动活动,使教育得到补充和完善。要从小督促学生,将懒惰习惯改变。引导学生时时刻刻进行全方位劳动教育,通过各种劳动场景、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成果等客观事物,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劳动观念,从而端正劳动态度,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磨练青少年的坚定意志,使青少年拥有努力工作的品质。
2. 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在活动中增强荣誉感
(1)优势互补,将劳动教育和文化课教育紧密结合
劳动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各种能力的掌握。劳动实践课,不是独立的学科。无论是学校开设的哪一门课程,比如,地理、生物、化学等课程上,都可以发现劳动课程与这些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这种联系,劳动课程涵盖面很广,大部分活动可以结合其他课程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学会活用不同学科知识,对劳动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各个学科知识的实践,更能够从侧面提高学生,各种学科知识并加以实践,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探索问题,并得到最为有效和正确的结论。因此,在新时期的教育形势下,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方法,在掌握简单方法的同时学会创新。
现阶段,学校教育内涵宽广,劳动教育中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等其他教育,与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博采众长,在广泛吸收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将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让劳动教育成为必修课程……其他课程也应结合学科特点、专业特征,将劳动教育内容和文化课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将劳动教育和其他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
劳动教育内容要有的放矢,让他们符合学生、学校、社会的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进而培养学生多种劳动技能。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在选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田间,为农作物除草、施肥、捉虫……参与的过程中观察作物形状、形式、色彩等。让学生在最好的角度,最美丽的自然,最明亮的颜色中得到劳动经验,增加审美观点。
通过学校教育,教师示范熏陶,让学生找到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信心,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勤奋、的劳动习惯。在实践劳动中,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安全生产意识,引导学生从安全风险来源,安全风险系数,综合分析劳动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最小化劳动安全风险,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身心获益,劳动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
在劳动教育中,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类劳动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锻炼,最终获得最佳受益。如洗衣服、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清洁卫生、参加义务植树等。对儿童的劳动教育,要做好提前规划,也必须应予组织和指导。教育学生要不怕吃苦,不怕失败,还要告诉学生,做一件事需要认真,一次做不好,可以多做几次,直至成功。进而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各类知识,获得劳动的认同及快乐,增强劳动荣誉感。
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劳动中探寻解决问题、困难的方式方法,逐渐增强信心,形成一个独立、勤奋、节俭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可以使学生养成劳动意识,不断提升劳动技能。
(3)注重熏陶,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中注入劳动元素,让学生在多元化的环境中,随时接受熏陶教育。可以校园某个角落,开辟“劳动教育”专属领地,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能打上劳动的烙印。通过宣传橱窗、校园网络、校园小报刊等,大力推动劳动教养,使劳动教育内容深入人心。通过劳动比赛、文体活动,进一步加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渗透。
笔者所在学校就非常注重环境熏陶:进入校园,大门口地面有“步入校园、感受文明”八个显眼的大字,无形中告诉学生来到学校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宿舍楼大厅正面是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镌刻着:“在家里,做一名好儿女;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两侧是评价标准、劳动之星宣传墙,定期推出六类好人。二楼:劳动教育具体要录。有文明礼仪、诚实可信、讲究卫生、感恩教育、勤俭节约的具体标准。三楼:劳动榜样教育。同时学校在宿舍楼大厅、教学楼楼梯道醒目位置张贴悬挂名人事迹、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宣传牌匾,使学生随时随地耳濡目染,用名人效应来激励师生。住宿生在自我管理方面,要帮助同宿舍学生检查卫生,督促落实公约,交流思想,为他人疏导情绪、排忧解难。宿舍共同管理方面,每位学生先美化宿舍,将自己的床边布置的温馨如家,使自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每位学生必须讲究个人卫生,每天必须坚持洗脚,每位学生到校必须带两双袜子和鞋垫,学校要求天天更换。被褥要求清洗干净,不允许摆放其他物品,被褥叠放整齐,统一四方四正,放在床铺一个边上。其他物品成一条直线放置在床底。
除了在学校创造劳动教育的环境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劳动教育的环境。例如,借助专栏、黑板报、教室的几面墙壁等,都可以进行专注于劳动教育方面的布置。同时,有些与劳动相关的活动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每天劳动我参加”,“校园环境我维护”,“我的教室我爱护”,“班级公物我责任”,“我的盆栽最美丽”,“我的书桌最整洁”……诸多劳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参与环境。这样,所有人都会成为爱父母,班级,学校和劳动的好孩子。
与此同时,班级还可以开展与“劳动”相关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观点。还可以通过“班级劳动之星”“向劳模学习”“家乡的劳动模范”等多种形式其他活动的评选,使学生逐渐养成参加劳动的好习惯,增强劳动意识。
(4)全员参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勞动教育体系
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使“劳动教育”目标的最终达成。在具体实践中,这不仅仅是学校争取支持资源,更多的是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实现劳动教育的最优化。现阶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必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家庭,描绘孩子未来,学校,泼墨学生人生,社会实践,提高孩子认知和体验,三者相互补充。所以,父母要想方设法,为孩子留一些家务活,帮助孩子干好家务活。比如,让孩子洗自己的衣服、书包,吃饭前帮忙拿凳子,吃完饭收拾碗碟,帮妈妈晾衣服,帮爸爸擦烟灰缸等等,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在比如把儿童用品放在低层家具里,让孩子拿起来放好,充分发挥独立劳动的主动性。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灵空间,享受劳动的喜悦,以鼓励为主。设置劳动坡度,引导孩子由易到难参加劳动。陪同孩子共同参与卫生大扫除等。家庭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还要约定劳动奖惩办法。让孩子获得劳动报酬,也体验到懒惰带来的后果,从而促使孩子有意识地去爱劳动。同时,学校要主动和家长联系,建议家长创造机会,带孩子做一些社会实践,让孩子去劳动,去了解大自然。
家庭、学校,是学生、生活活动的主要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练习本领的关键场所。学生能否参加劳动教育,取决于家长的观念。“父母要起好头、带好路”。所以,我们可以向家长提出建议,让他们在家里给孩子劳动的时间和机会。父母要做好规划,要为孩子创造合适的空间,让孩子大胆去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认识学校、劳动教育的作用,学校要根据实际,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资源机制共享、共用。在劳动教育中,拟定具体反映社会需求、时代精神的教育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积极因素,引导青少年参与劳动,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高传奇,我们要这样开展学校劳动教育[J].人民教育,2019(21).
[3]范秋荣,当前初中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