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主动学习的生活化科学区活动的开展
2021-11-27朱园
朱园
【摘要】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教师要使幼儿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幼儿年龄较小,知识经验较少,他们大都是在与事物的互动中发现、理解、感受科学的奥秘及其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幼儿园创建科学区应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积极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究,不断提高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水平,进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主动学习;生活化;科学区活动
一、创设适宜幼儿科学创造的科学区环境
科学区域环境中要有自己的文化體现,这不仅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创造美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心中有幼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这样才能使墙面及环境的创设美观大方且支持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科学区域的文化环境包括以下几方面。
(1)进区标志要简洁大方,与活动区其他环境融为一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可以设置幼儿看得懂的图片,中大班可以由幼儿自己讨论、设计进区的标志,并且悬挂或张贴在醒目的位置,但不能干扰幼儿开展游戏活动。
(2)KWHL量表,即在科学活动区域墙壁或柜子上展示幼儿实验探究、操作过程、实验或研究结果的照片,中大班可以展示幼儿通过绘画表现出的研究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照片或者绘画附上简短的文字或说明。
(3)科学词汇。中大班幼儿对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大班幼儿,能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所以,在科学活动区里呈现最近研究的科学主题的相关词汇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让幼儿对文字产生兴趣,认识汉字,还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规范的科学词汇,培养幼儿形成严谨、科学的态度。
(4)示意图。有的游戏,如拆装、制作等游戏中,教师需要提供简易的流程,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游戏的方法,促使幼儿主动学习,这很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
二、选择生活化的科学区活动内容
陶行知曾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我园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各年龄段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发展特点,整合《综合活动教育丛书》中的科学教育内容,初步确立了符合幼儿兴趣点的大、中、小各年龄阶段的活动内容和材料清单,以及分层投放清单。在内容的选择中,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小班幼儿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但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认知活动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在选择内容时,教师首先要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内容,将幼儿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寓于简单的现象中。其次,要选择可以让幼儿直接探索的内容,让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科学。例如,“认识磁铁”,幼儿对磁铁的兴趣大多来源于生活,当教师发现幼儿对身边的磁铁感兴趣时,可以在科学区中适当地投放一些磁铁的游戏材料,如小猫钓鱼游戏就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来操作,他们会在试一试、看一看中明白磁铁具有可吸附性。
(2)中班幼儿的抽象思维开始萌发,他们能关注周围熟悉的事物,并能较有次序地讲出事物的特征,学会进行简单的比较。所以,中班的科学区内容选择可以是探索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动植物及四季的变化。例如,“找树叶”,让幼儿发现树叶与树叶的不同;也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让幼儿了解其用途,并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制作,如传声筒电话。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例如,在“颜色变变变”中,幼儿通过看、闻、做能体验到不同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3)大班幼儿的创造意识、合作意识增强,所以大班科学区活动内容首先是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与表象的特征,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其次,是反映事物与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知识,如在幼儿发现静电现象后,教师可提供给幼儿不同的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到底哪些物质可以引起静电,同时要结合常见的科技产品,了解其与人类的关系,如时钟的探索,以及时钟在生活中的运用等。
三、提供有助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活动材料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直接的感知与实际的操作。因此,教师要尽量提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能够让幼儿充分进行探索的游戏材料。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中,教师确立了科学区的基本科学工具及材料,并根据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这三类科学领域,确立了每个科学领域研究需要的基本材料,以适宜的材料来支持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材料的投放中,我们根据主题分成重点研究和自由探索两种,材料摆放形式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同类材料靠近摆放,如有关力学的材料可以放在一起。同类材料靠近并有序摆放,便于幼儿选择所需要的材料,也能让幼儿认识材料之间的关联,如果同样的材料有很多份,也要放置在一起,以便于幼儿选择材料时进行交流和讨论。
(2)有生命的物质要摆放在靠窗光线好的地方,以促进生物的生长。光学材料也要邻近光源摆放,以便幼儿操作。有的材料需要用水,就要靠近水源或尽量在附近提供可以装水的容器,以便于幼儿开展游戏活动。
(3)分类摆放材料,基本工具(放大镜、尺、量杯、滴管等)、低结构材料(饮料瓶、线绳、石头等)、与主题相结合的材料(如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动物标本、人体模型等)要分层、分类型、分难度进行摆放,并根据主题计划目标和幼儿兴趣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整与更换。
(4)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为幼儿设计相应的标志,帮助幼儿熟悉科学区的材料,也便于幼儿在游戏之后进行整理。
四、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在科学区活动中,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积极的、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幼儿既能发现和认识科学现象,也培养了自身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以观察为主,并适时进行参与性的干预和帮助,如此才能有效引导幼儿开展探索活动。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教师的参与性和干预性远远低于集体的教学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总结出科学区的教师观察和指导应遵循以下三点要求。
(一)重视幼儿的学习体验,而不是强求达到掌握某一知识技能的目标
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遵循自己的步调发展的权利。教师的指导思想要从过去的“目的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也就是说,不强求幼儿在短时间内通过教师的指导就达到掌握某一知识技能的目标。比如,大班在探索“阳光的颜色”时,教师并不强求所有幼儿都掌握折射、投射的知识,而是让幼儿通过体验型的学习,经历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正如皮亚杰所说:“你教给儿童的越多,他自己发现的机会就越少。”这正是我们主张体验性学习的最简明的理由。
(二)重视个别化的启发引导,而不是集体的讲解、讨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提供游戏的材料,适时进行指导。更多的时候,教师应是游戏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关注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1]。如果需要介入指导,教师应在不改变幼儿游戏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比如,“小勺子大世界”就是教师在生活活动中观察到了幼儿的兴趣点,在科学区投放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
(三)重视心理环境的创设,而不是直接的指导
教师怎样在科学区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科学探究的心理环境呢?我们概括为以下三点。
1.要鼓励和支持幼儿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科学活动加以鼓励和支持,会使幼儿更加大胆地进行游戏的尝试和探索。相反,幼儿尽管也会出自天性去探索周围世界,但由于得不到教师的强化,就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科学探索行为的价值所在,或由于教师的阻止而熄灭了自己对世界的探究欲望。因此,当幼儿对某个科学现象产生兴趣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去尝试;当幼儿在探索中出现困惑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2.要尽量少地限制幼儿
在幼儿心中,教师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教师的态度和言行会对幼儿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给予幼儿足够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兒大胆去尝试和创造,幼儿就会充分释放天性,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各种探究活动。反之,幼儿会时刻观察教师的要求,努力迎合教师的需要,在紧张的情绪中进行游戏,这样就会导致幼儿的内在需求变成了外在的目的,使游戏失去了本真。
3.要对幼儿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观察不全面、思维不合逻辑等情况,教师要认识到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差距,只要是幼儿自我探索或是思考得出的结果,都应该给予赞许。而对于幼儿的不符合科学逻辑的想法和行为,教师要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寻找幼儿得出此结论的真正意义。对幼儿来说,结果的正确与否远没有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愉快的情绪的体验重要。
怎样去培养善于创造的幼儿,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