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好台阶 架好桥梁
2021-11-27王娅
王娅
【摘要】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是初、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分为两部分,人为地割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导致历史教学出现断层,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针对该情况,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从历史内容、学科能力、价值观等方面,为学生架好历史学习桥梁,驱动学生连续学习,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关键词】历史;初高中;衔接教学;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初中和高中是连续的、递进的两个教学阶段,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体验影响着高中阶段的学习体验,且高中阶段的学习体验与初中阶段有着较大的差异。经典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中指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初中和高中,尽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但是二者联系密切,整体建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参与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进入高中后,教师要帮助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更好地适应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应对历史学习。那么,教师要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架构历史学习桥梁呢?
一、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教学策略
学生只有扎实地掌握历史知识,才能实现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尽管不同,但是有部分内容是重合的,这无形中为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提供了依据。因此,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的重复知识点,将此作为衔接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历史知识,做好高中历史学习准备。课程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无论选择教学内容,还是应用教学策略,教师都应以课程标准要求为指导。因此,在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初高中历史教材,根据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夯实历史学习基础[1]。
以“西方文明之源”为例,这是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这节课的第一个子目是雅典城邦的繁荣,讲述了以大河文明为主的海洋文明。“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其中第二个子目介绍了古代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作品和建筑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关于“古希腊”的知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详细地讲述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等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初高中历史在“古希腊”方面存在重复知识点,而且高中历史中涉及的内容比初中历史要详细得多。结合初高中“古希腊”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要求,笔者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确定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及评价的教学内容,如此,便能搭建初、高中历史知识学习桥梁,使学生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为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高中历史学科能力衔接教学策略
培养学科能力是各学科教师组织教学活动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整合阅读能力、整合观察能力、整合信息能力、整合问题解决能力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立足高中生的发展情况,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信息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将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能力和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能力归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基于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切入点,应用有效的策略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
(一)打造以学为中心的历史课堂
思维能力是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必须形成的基本学科能力。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增加了检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情况的测试题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因此,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教学内容,从中提取、归纳历史问题,以多样的形式将问题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分析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历史思维,做好高中历史学习准备。因为教材中的历史内容是对历史现象的高度概括,所以,为了使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究问题,笔者选择创设问题情境[2]。
以“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直观地呈现了宋元时期的生活场景,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进入具体的时代,鼓励学生借助视觉和听觉,观察、分析宋元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总结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这样,学生不仅能通过体验情境,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还能在整个情境体验中发散思维,透过历史现象,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发展信息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
(二)组织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是随意捏造出来的。史料是历史的记录,是学习历史的依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提出,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此,教师需要联系教学内容,挖掘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辨别史料,锻炼学生的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理解能力,提高历史学习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会组织史料研习教学活动,以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为切入点,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相关史料,将其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辨别[3]。
以“明朝的统治”为例,这节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内阁制度,但教材中展现的内容较少,影响学生深入地理解内阁的职权、职权的变化等。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明朝内阁制度的理解,笔者组织了史料研习教学活动。在开展活动前,笔者先利用网络收集了《明史·职官志》《翰林记》中关于内阁制的史料,其中,借助《明史·職官志》向学生展现内阁的职权;借助《翰林记》向学生展示内阁职权的变化。在展现了史料后,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即分析明成祖时期到明宣宗时期,内阁职权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如此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在史料的辅助下,学生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储备,还有理有据地探寻了具体的历史内容,加深了对内阁制的理解,同时,发展了信息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节课中,自主展现史料,并与教师和同学互动,分析史料,提高历史学习质量。
三、初高中历史价值观培养的衔接教学策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必备的品格。尤其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驱动着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学科德育因素,应用多样策略将育人因素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以历史学科为例,家国情怀是学生必备品格之一。在组织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时,教师要以家国情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挖掘教材,应用现有例子
历史教材是教师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工具。无论初中历史教材,还是高中历史教材,都不乏关于家国情怀的内容。因此,笔者在组织初高中衔接教学时,会深入教材,挖掘现有例子,将这些例子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依据。
例如,在讲述“两汉的科技与文化”内容时,笔者借助教材,向学生详细地讲述了两汉时期在科学技术、医学等方面获得的成就,并将这些成就在对世界文明的意义进行了详细说明,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民族自豪感。此外,笔者还向学生具体介绍了两汉时期发明家的丰功伟绩,使学生受到发明家身上良好品质的熏陶,从而培养自身的创造力。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自然而然地树立家国意识,并践行良好的行为。
(二)紧扣热点,联系现实生活
尽管教材是教师实施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但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资源。而且,历史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仅是在单纯地引导学生关注过去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指导当下和未来学习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关注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走进身边的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以“抗日战争”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前,笔者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对生活在身边的抗日英雄进行采访,或者自主利用网络收集本地抗日英雄的故事,丰富历史知识储备,同时在与抗日英雄的互动中,感知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受到的伤痛,以及中华儿女为了和平、维护祖国统一所展现出来的顽强精神,进而受到中华民族英勇精神的熏陶。在如此精神力量的驱动下,学生会积极地投入高中历史学习活动中,继续受到高中历史中家国情怀的熏陶,形成良好品质。
总而言之,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切实把握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联系,“深入教材,挖掘历史内容,做好知识衔接教学”“立足能力,设计多样活动,做好学科能力衔接教学”“走进生活,挖掘生活资源,做好历史价值观衔接教学”,从而使学生从初中历史学习顺利地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中,强化历史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王琴.以衔接促高效: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J].考试周刊,2018(61):159.
孔云輝.核心素养视域下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实践策略[D].扬州:扬州大学,2018.
石佳.从学生素养角度考虑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8(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