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初祖贾谊的文学史话
2021-11-27刘明
刘明
贾谊在文学史里的地位,南朝的刘勰评价称:“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辞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陆贾除《新语》外,没有文学作品流传于世,贾谊实际取代了陆贾“扣其端”的角色,不妨称之为“汉赋初祖”。刘勰的依据是南朝时流传的五卷本贾谊集,他的评价更贴近贾谊在中国文学发展链条中的真实定位。世不可再生刘勰,包括他所处时代的阅读条件和文学史家眼光;但今之把握贾谊的文学史,仍需首先精读领悟传世作品,并结合史传及有关贾谊的(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文献积累,做出新的理解、思考和定位。
贾谊是河南洛阳人,司马贞称又名“义”,出生在高祖七年(前200),卒在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得年三十三,依河南孟津贾谊墓碑。有文学史著述将贾谊的生卒年,系在高祖六年至文帝前元十一年(前201—前169),似未确。《史记》本传称怀王堕马死后,贾谊“哭泣岁余”亦卒,据《史记集解》引徐广之说,怀王卒在文帝十一年,则贾谊当卒在十二年。贾谊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洛阳靠近政治中心长安,使他具备良好的读书条件。年十八,即高后吕雉五年(前183),以能诵诗书属文而闻名郡中,遂受到河南守吴公的赏识而召置门下。《史记》称吴公在秦未亡时与李斯同邑,还曾“学事”于李斯,两人应该是兼具同乡之谊的师徒关系。贾谊从游吴公的经历,对他的思想构成和文学创作风格有着很深的影响。贾谊自幼诵习诗书百家,主流是儒家思想,这段经历又使他切身感受到法家思想濡染,重权谋之术,强调经世致用,与儒家的仁义学说相表里。还有记载称贾谊曾师从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而张苍与李斯、韩非皆出自战国后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卿门下,更可印证法家学说的影响。贾谊的政治眼界和见解能够迥出时流,每有诏令议下,“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应该说与这些经历和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贾谊通过吴公及张苍,有机会接触到李斯、韩非和荀卿等人的作品,从而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风格。讲究说理和气势,重文辞铺陈,有明显的战国纵横家的遗风。刘勰在汉初延续秦代文学传统的脉络里界定贾谊所处的文学史地位,就充分注意到了贾谊的这些经历和影响。刘勰评价汉初的文学创作是“顺流而作”,“流”指的是“秦世不文,颇有杂赋”的文学传统,贾谊在此“流”里又起着“振其绪”的作用,这是很有文学史家眼光的判断。即贾谊继承的是北方文学而非南方楚辞体的文学传统,只能说他又受到了南方屈骚文学创作的影响。不知何故,现有的几种权威的《中国文学史》均未提及刘勰的该判断,而是着眼于贾谊赋创作与楚辞之间的关系,似乎意在表达贾谊承接的是南方的楚辞体文学传统。如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称贾谊的《吊屈原赋》,“在学习楚辞的同时又能有所变化”,而《鵩鸟赋》“可以说是楚辞体与汉赋之间的一种过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则称“贾谊赋在体制上对屈原作品多有借鉴”。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称“贾谊的赋兼有屈原、荀卿二家体制”,该判断最为允当精审,实际注意到了贾谊的创作是南、北两种文学传统的影响。要之,贾谊文学创作的主流是体现秦代即北方的文学传统,从他的作品来看又受到南方楚辞的影响。
吴公被文帝征为廷尉,贾谊也被召为博士,据清人汪中《贾谊年表》在前元元年(前179),时贾谊二十二岁。由此贾谊进入了人生中的第一阶段,意气风发,积极表达个人政治主张,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追求。《过秦论》名篇便创作在这一时期内。《过秦论》分为上、下两篇,两篇称呼嬴政有不同,上篇称“始皇”,下篇称“秦王”,大概并非同时创作。上篇创作在贾谊任博士之后的一两年里,意在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概括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篇写得大气磅礴,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环环相扣,说理透彻,很有战国时期纵横家说辞的遗风。贾谊在创作中有模拟李斯《谏逐客书》的地方,如《谏逐客书》云:“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过秦论》作“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也是贾谊曾读过李斯作品,并受到李斯犀利透辟、纵横捭阖文风影响的证据。贾谊还不惜违背历史的事实,在篇中做了一些夸张的描写,如“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句,梁玉绳《史记志疑》云:“宋吴枋《宜斋野乘》曰:秦昭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其后七年庄襄王灭东周,则吞二周乃始皇之曾祖与父,非始皇也。”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也认为“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的情节是虚构的,《史记》有周慎靓王三年(前318)“五国共击秦,不胜而还”的记载,并非所说的“九国之师”。总之,《过秦论》产生在汉朝走向文景之治的历史进程中,很有蓬勃昂扬的气象,也很能展现贾谊的政治见识和文学才华。
贾谊的锋芒,得到了当权大臣周勃、灌婴等人的诋毁,称贾谊“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贾谊初出茅庐,涉世未深,不擅长圆融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权力关系;加上年轻气盛,自视甚高,很容易会受到排挤。文帝也疏远了賈谊,不再采纳贾谊的政治见解,并贬谪他任长沙王太傅。司马贞解释说长沙王是吴芮的玄孙吴产,还不是刘姓诸侯王,可见文帝很是疏远贾谊。贾谊经受不住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由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阶段,思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这个阶段创作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惜誓》来看有黄老思想,甚至还有求仙问道的消极思想。
大致在文帝二至三年间(前178—前177),贾谊开始赴任长沙王太傅,在经过湘水时创作了《吊屈原赋》。据赋中“侧闻屈原兮”的话,推测贾谊在湘水停留期间听到了当地有关屈原的传闻,甚至还可能读到了屈原的作品。《吊屈原赋》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明确提到屈原的作品,司马迁在《史记》里将本属不同生活时代的贾谊与屈原合传,原因之一就在于该赋是了解屈原人格的重要文学史料。刘勰又将该赋视为吊文的“首出之作”,《文选》也收此篇在“吊文”里。贾谊有感于屈原的身世遭遇和自己贬谪的心境,在赋中以鸾凤、鸱鸮为喻,表现“谄谀得志”“方正倒植”的不公现实。又接着写道“凤缥缥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渊潜以自珍”,发出“远浊世而自藏”的感慨,追伤屈原,“因以自谕自恨也”。《汉书》所载的《吊屈原赋》更接近作品原貌,除“兮”字外,全篇大多以四字为一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继承的是荀子《赋篇》体制,也可以看到秦代刻石文辞的影响,说明贾谊传习的是北方(秦代)的文学传统。贾谊受到南方楚辞体的影响,主要就是在句末加上“兮”字,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全赋虽然使用了一系列的物象,但意不在描摹物象,铺采摛文,而是重在阐发与世俯仰的人生道理,这也是荀卿、李斯说理文学影响的结果。
文帝六年(前174),担任了长沙王太傅两三年的贾谊,怀才不遇,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一时也没有朝廷要重新征召他的希望。贾谊看到鸮飞入寓舍,南方人又称鸮为“鵩”,《史记集解》引《吴录》云“鵩,黑色,鸣自呼”,是一种不祥之鸟,心情愈发低沉。贾谊是北方人,身处物候“卑湿”的长沙,“自以为寿不得长”,很是伤悼,为了宽解自己而创作了《鵩鸟赋》。赋中云“单阏之岁兮”,《史记集解》引徐广之说认为是“文帝六年岁在丁卯”,汪中《贾谊年表》系在文帝五年。全篇大量袭用《鹖冠子》中的文句,如赋云:“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李善注引《鹖冠子》作“斡流迁徙,固无休息”;赋云:“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李善注引《鹖冠子》作“变化无穷,胡可胜言”;赋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李善注引《鹖冠子》作“祸乎福之所倚,福乎祸之所伏”。《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有《鹖冠子》,小注云作者是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此外还有对《庄子》文句的袭用,如赋云:“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庄子·大宗师》作“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赋云:“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大宗师》作“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贾谊心情抑郁,意志消沉,“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己”,使他在创作中多使用道家类著述中的话。赋中述及道、命及福祸、吉凶、阴阳和生死等,也有明显的黄老思想。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可以推想贾谊的心情处在煎熬之中,《惜誓》大概就是这个时期创作的。《惜誓》收在刘向编的《楚辞》里,东汉王逸作章句时已称“《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贾谊创作好模拟化用,《惜誓》也是如此,前半部分即模拟《远游》的情节,后半部分则多袭用《吊屈原赋》句意。如《惜誓》云:“已矣哉!独不见夫鸾凤之高翔,乃集大皇之壄。循四极而回周兮,见盛德而后下。”《吊屈原赋》作“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览惪煇而下之”;又云:“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吊屈原赋》作“横江湖之鳣鱏兮,固将制于蝼蚁”。《惜誓》的作者对《吊屈原赋》的文本很熟悉,应该就是贾谊的作品。《惜誓》透露的思想更为消极,有求仙问道的倾向,“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虚”,“乃至少原之壄兮,赤松王乔皆在旁”。“登苍天而高举兮”,“驰骛于杳冥之中兮”,又何尝不是期望超离痛苦、纵情无挂碍的精神写照。但最终是清醒的,“念我长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乡”,传达出内心的矛盾挣扎。《惜誓》的思想及艺术水准并不高,不过再次印证贾谊的创作技巧,注重模拟,适当予以改写。
文帝七年(前173),文帝因思念贾谊而征之入朝,不久又拜贾谊任梁怀王太傅,开始了人生的第三阶段。任太傅期间,文帝“数问以得失”,贾谊也敏锐地察觉到汉朝潜藏的政治危机,以奏疏的形式积极议政献策,很能体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治世思想。《陈政事疏》即创作在此时期内。由于疏文属政论文,不同于诗赋,文学史并不太重视此类文学体裁。曹丕《典论·论文》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奏疏类的政论文恰符合此类文章的定义,应该在文学史中多给予评价。
《陈政事疏》由班固选自《新书》,贾谊在创作中引经据典,层层说理,善用譬喻,文风跌宕有致,很有说服力。也集中体现了贾谊儒、法兼及的政治思想,如云:“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斧斤也。”贾谊还注意到诸侯王势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的问题,实际是提前预感到七国之乱,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就是后来武帝通过“推恩令”以削弱诸侯王势力的举措,贾谊在此时已经提出来,很有政治眼光。贾谊在写作中,也参考了《过秦论》的上篇,个别文句存在模拟改写的痕迹,如《陈政事疏》云:“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讲胡亥不得贤臣辅助,加之秦朝固重刑罚,以至忠言诤臣遭到杀戮,将帝国推向了覆灭。《过秦论》下篇则云:“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虏没矣……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两者有关秦亡的所述文本高度相合,都谈到了秦政暴虐、秦俗严苛和秦主无辅三种现象。特别是“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句,与《陈政事疏》里的“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句文意相同。此外贾谊还创作了《论积贮疏》,收在《汉书·食货志》里,今《新书》所载的有关政事的篇章大概主要创作在这个时期内。
贾谊还有一篇《旱云赋》,收在《古文苑》,赋中写到天旱不雨而徒有云布的情形,存在描写云之形状变化的语句,如“遥望白云之蓬勃兮”“运清浊之澒洞兮,正重沓而并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时仿佛而有似。屈卷轮而中天兮,象虎惊与龙骇”“或窈窕而四塞兮”等,这段以白云为物象的细致描写,意味着《旱云赋》开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先河,与《吊屈原赋》《鵩鸟赋》重在说理、不重体物有着明显的不同,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汉赋创作。武帝时的东方朔撰有《旱颂》,就是模拟此赋而作,只是改动了个别字词。
文帝十一年,怀王堕马而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很是伤心,一年后也死去了,一代英才就此殒没,令后世人感慨悲叹。据《汉志》的著录,贾谊的作品主要保存在“贾谊五十八篇”和“赋七篇”里,前者就是后来的《新书》,内容可能有所窜乱,后者则是后世所编贾谊集的主体。这些作品有的是贾谊呈进而保存在秘阁档案里,由秘阁人员整理编定,有的可能是贾谊卒后由秘阁人员就其家抄写的。除了官方保存的这两部分作品外,贾谊之孙贾嘉可能还保存着作品初稿,根据是《汉书》称:“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颜师古注“世其家”云:“言继其家业。”贾谊作品在汉代以后的流传,主要是作为子书的《新书》和文学作品的集子《贾谊集》。文学史一般不讲集子编撰及流传的情况,编贾谊集最早应该出现在魏晋之后,现所知有南朝时编的五卷本,含目录一卷在内。该本正文四卷不可能只是《汉志》著录的赋七篇,应该还包括了《新书》内的某些篇章,如《过秦论》等。唐代至北宋流传的是两卷本,南宋以来未见有单独的集本之编,而是将贾谊的赋作和《新书》编在一起,如《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十一卷本《贾子》,首篇是《过秦论》,末篇是《吊湘赋》(即《吊屈原赋》)。明代乔缙和贾谊是同乡,寄托遥祭乡先贤之意,故而刊刻了十卷本《贾长沙集》,实际正文十卷是《新书》,贾谊的作品保存在了卷首的《洛阳贾生传》里,即《吊屈原赋》《鵩鸟赋》《论积贮疏》《论时政疏》《请封建子弟疏》《谏立淮南诸子疏》《过秦论》和《惜誓》共八篇。此后张燮编刻《七十二家集》本《贾长沙集》三卷,是现存第一种独立于《新书》之外的贾谊作品集。该集收贾谊文共十二篇,其中赋体四篇即《吊屈原赋》《旱云赋》《簴赋》《鵩鸟赋》,骚体一篇即《惜誓》,疏体六篇即《论时政疏》《论积贮疏》《上都输疏》《谏铸钱疏》《请封建子弟疏》和《谏立淮南诸子疏》,论一篇即《过秦论》,是阅读及研究贾谊作品的依据性版本。明清时期刊刻的贾谊作品集,还有《新书》,其中所附的序跋,还有注释评点等,是理解贾谊和贾谊作品的重要文学资料。
贾谊在《陈政事疏》里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如果要来重新写贾谊的文学史,不知这样的写法是否能够得文学史的“大体”?遥想两千多年前的贾谊,他的政治追求、人生起伏和苦惱悲戚,以作品穿透时空,屹立在一代代人的面前。司马迁、班固以正史传记的形式,镌刻贾谊,定格历史;贾谊作品的保存、编定和抄刻者,前赴后继,使斯文不灭。自从产生文学史这种著述以来,言汉代文学史必称贾谊,其魅力值得在文学史里不断书写。拙作倘能够在既有的文学史著述之外,切实提供一点新的理解和参考,如此于贾谊既有功焉,亦己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