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下济南商埠文化的探讨
2021-11-27耿宇李健王新源刘锦添王雨琳房烨玮
耿宇 李健 王新源 刘锦添 王雨琳 房烨玮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济南自开商埠以来,围绕济南老商埠区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商埠文化,自近代以来,其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对于济南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济南老城区古色古香,环境固然优美,但是布局相对保守封闭,不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商埠的建立相当于另立新区,不仅保守了浪漫古朴的老城,而且还开辟了新的发展天地,这是遵守了“老城保护、发展新城”的规划宗旨。商埠在新的地带崛地而起,开放吸收外来文化,设立领事驻地、华商和华洋贸易处、菜市等,为济南这座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
商埠文化在释放活力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首先是城市治理方面,商埠对道路的安排规划融入了巧妙的构思,设计者将商埠区东西向的道路称为经路,南北向的道路称为纬路,与地球仪上的经纬方向截然相反,这样的安排,囊括了经一路至经七路、纬一路至纬十路的道路,据说这种安排是采用古时织物“长者为经,短者为纬”的说法设计的。不仅如此由于经纬路呈综合的棋盘式交错网线,清晰地划分了街道,便于布局安排店铺等建筑,提高了街道的容量,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这种既吸收中国传统又符合资本主义商业布局的道路设计是商埠区的一大特点。
在交通出行方面,济南的胶济铁路与金浦路的交汇不仅是济南商埠与公众和国内外交流的窗口,也是近代济南铁路工业遗产存留的象征。通车前的济南,是一个沿河的内陆小码头城市,水运陆运是其主要的交通方式,自1904 年6 月胶济铁路全线通车以来,济南一跃成为京津门户、中华南北咽喉要塞,由传统的内陆城市向开放性商业城市转变。清末时期,人力车这种客运形式在各大城市兴起,随着开埠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市内交通不断更替,汽车客运于1917 年出现,汽车作为新式交通工具,相较于人力车更为快捷便利、舒适安全。它的出现和小范围运行,表明济南传统公共交通系统中已萌生出现代性因子。商埠文化带来的不仅是交通方式的转变,还有管理方式、建筑类型、社会文明的更新。商埠区的建筑主要可以分为:商业建筑、住宅建筑、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商埠区代表性建筑的津浦铁路济南站(即济南老火车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德国风格日耳曼式车站建筑,该火车站不仅保持着优良的设计标准,还有德国政府专门制定的《中国铁路建筑建设规定》作为保障,律条的严格规定,考究严谨的质量水平,给当时国内铁路建设提供了典例。以瑞蚨祥鸿记为代表的商业建筑,是商埠区中西融合建筑理念的产物。建筑借鉴了西式教堂的建筑形式,设计安排了两座塔楼,但是塔尖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四角攒尖四方亭,建筑群以四合院的平房为主,融入了西方建筑中单体楼房的审美设计,得以成为济南现存最有特色的老字号商铺。灵活复合的建筑功能、多元独特的建筑风格都反映出了济南近代建筑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特征。
济南以泉水闻名,素有“泉城”的美誉。济南泉水、河水和井水是其居民的主要用水,泉眼遍布济南城,又有复杂多样的取水线路,因此在开埠前济南的供水系统相对完善,用水也并不紧张。然而开埠后,随着城市规模用地的扩大,工业用水和商业用水需求增多,其产生的水污染也造成了泉水质量下降,供水问题严重影响着济南城市的运行,因此1934 年,市长闻承烈主持成立自来水公司,建设城市供水系统,全面建设供水基础设施,于1936 年建成济南市趵突泉水厂,自来水的供应极大便利了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商业生产,促进了济南城市的现代化和发展的可持续化。
济南的传统商业体系是以字号行栈为形式的商业店铺,这些机构往往存在年数长久,有着声名远扬的美誉和行业绝技,又称“老字号”。开埠前的老济南以织业为盛,而于1851年开设的祥隆布业是绸布业中的老字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代表的老字号,比如鸿祥茶庄、锦盛楼等,这些老字号靠优质的商品质量和信誉得以享誉济南、驰名全国。济南开埠带来的是商业的变革,对老字号产生了一些冲击和影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洋货的涌入,使得这些老字号不得不放弃传统维持的规则,激烈的竞争迫使一些商家改变营销商品和技艺方式,一部分店铺在竞争中消亡,而以瑞蚨祥为代表的绸布店崛起从而占领整个绸布市场。除了传统商铺的应时改变,济南还产生了一种新的商业形式——百货市场。这是由于开埠后大量商品等生产生活资料的涌入,人们的生活需求增多,传统单一的商铺不能满足采购需求,这种综合性的商城便应运而生,以大观园商城、国货商城为代表的百货市场往往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还丰富了其精神生活。
在开埠以前,济南市民的饮食习惯仍是以传统的饮食结构和规律为主,随着开埠后大量的外地人口流入济南,居民的饮食结构呈多样化趋势发展。比较突出的是西式餐饮的出现,开埠自然外国侨居人口出现,渐渐地便开设了西餐馆,当地居民逐渐接受了西方的饮食器具、礼节,这种中式以麦粉粗粮为主,青菜肉蛋为辅的饮食习惯受到了西式烘焙的冲击,但是能够享用这种饮食风尚的仅存在于城市的富裕阶层,普通居民和劳动者仍过着清茶淡饭的生活。不仅饮食,在娱乐方面也多有变化。在此之前,登高望远、游园揽胜、烧香拜佛、逛庙会等皆是名人雅士乃至普通民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1870 年,济南城内汇波寺阁东南建大舞台,这是济南营业性茶园的开始,到1904 年济南开埠前,如1885 年开设在司家码头的富贵园都仍有较大影响,是为游乐的好场所。在开埠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文化、技术纷纷涌入,如报刊、电影、广播、话剧等标志现代城市文化的文化样式在济南相继出现,不仅丰富了济南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提供了更为现代的娱乐方式,在经三纬四路段建设的商埠公园(今中山公园)是济南历史上的第一座公园,面积有约八公顷,以西式布局为主,加以中式穿插点缀,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直至今天仍是周边居民散步消闲的好去处。
开埠后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济南人的思想和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加重视对民众的教育。不同于封建时代束缚思想、文化专制,开埠后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利用阅报碑、问字处、图书馆等载体对民众进行识字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来开通民智,并通过报纸来了解时事要闻,于1929 年8月创立的民众教育馆推动济南社会教育的进行;不仅如此,济南市政府还在经二纬五路前山东省银行兑换处建立了民众体育场,对市民进行体能和健康训练,更有利于市民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开埠推动了济南近代城市教育的发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事业的出现有利于开发民众智力和知识的传播,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教育普及以及风俗文化的转型,以科举为导向的传统教育体制最终被革除,现代化的教育体制逐步确立。
开埠后新观念的冲击影响着方方面面。在商业方面影响着商人的行商观念,济南的行栈商人在新兴贸易领域兴业生财并积累起可观的资本,但他们并不同于传统的盐、典、钱等旧式的商人,并未将资本转向土地,而是将经营范围拓展至工业领域,如兴办面粉、纺织厂等新式工业。在公共管理方面也深受新观念的影响,更加先进进度化。在开埠前,济南并没有专门的道路卫生管理机构,开埠后,道路卫生便由商会实行投标承包制,并由中标私商负责雇人清扫。在《济南商埠巡警章程十四条》中制定了道路卫生管理的相关规则:“凡通商埠内所有铺户住家,每日清晨六点钟以前、夜间十一点钟以后,准将收拾之垃圾堆置于各家门前,以便专设收拾垃圾之厂车运弃指定堆弃之处。凡逾此二时,不准有垃圾抛弃路上;埠界内设有大小便厕所,凡街前巷口均不准大小便。”1912 年,在警察机关中设置了卫生管理的专职部门,使得城市的卫生管理更加有保障,并在1927年设立了卫生科,致力于法规建设和环境卫生治理,自此济南市中便有了独立的卫生管理专职职能,卫生管理逐渐步入制度化、常规化的轨道上。
在西风东渐的浪潮中,济南城的民风民情悄然变化、日趋多样。老城区的居民大多仍过着悠然古朴的传统生活,在街巷里、在菜市中,短暂热闹过后又安静。在商埠区的生活更加快节奏,生活内容也更丰富多彩,带有浓厚的现代都市气息。倪锡英在《济南》一书中写道:“他们的生活却又是一种方式,可以说是一种都市的生活。他们迟起迟睡,终天在喧闹的环境中忙碌着,耳所闻目所见的,便是一片人来人往的嘈杂,终天不得安宁。”老城新埠的两种生活风貌呈现了中西、新旧同时并存的特征,济南城也在新旧交替、以新代旧的转型中不断发展。
随着济南商埠文化的不断发展,对老济南的传统文化、济南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无疑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文化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