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瑰宝:试论新时代传承下云南花灯的艺术性及教学应用

2021-11-27马玉

魅力中国 2021年31期
关键词:唱词曲调花灯

马玉

(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四川 成都 610021)

一、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瑰宝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方人民用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民族遗产,而传统的民族音乐更是其中最闪耀的艺术瑰宝。他们利用各种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和表演形式,将当地独有的日常劳作方式、婚丧嫁娶以及民族信念等传达给后人。而云南的花灯就是在众多的传统民间音乐中,具有极强表现力和传唱性的民间艺术。

花灯,又称花灯剧,是一种极具说、唱、舞、演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小戏。早期的花灯剧多流传于云南全省、贵州盘县、以及四川会理一带。在长期流传中,由于地区不同,先后形成9 个支派,以传唱性而言,当属云南地方花灯最具盛名。云南也是花灯这一艺术形式流传最广的地区之一。由于云南花灯剧艺术形式短小活泼,表现形式多样,再加上乡土气息浓郁,唱腔优美动听,更有一种独特的“灯”味,时至今日,仍广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建国后,在全国艺术“百花齐放”的滋润下,传统的花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新时代的来临,给艺术家们带来了更多的灵感。他们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新剧目并在全国多次获奖。如由袁留安主演的《大茶山》《红葫芦》等。这一系列由地方戏曲、西洋声乐以及山歌小调之间融合交错而形成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更深刻展现出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新生活。

二、云南花灯的艺术性与时代性

早在清乾隆时期,由于通商的便利,许多外省行业就已经在昆明纷纷建立会馆。他们不仅带来了各地的商品买卖,也带来了各地流行的戏曲声腔以及戏班表演。这些小曲传入云南后,与当地的语言和风土人情相结合,又经代代相传的艺术加工改造,形成了近代的昆明花灯。因此云南花灯既传承了云南当地几百年的传统文化更接纳了全国各地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十分抢眼的独特性和艺术性,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所需。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大多年轻人已不再喜爱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表演形式。年轻人觉得花灯“土”“俗”,不愿学习更不愿听和欣赏。少了年轻人的传承,这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表演形式逐渐失去了代代传承的习俗,转而被充斥着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所取代。其中大量的作品已不再被世人问津,仅留存少量精、短、小的曲调被世人传唱。如此现状对花灯这一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非常不利。作为一名研究民族声乐的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中国传统,保护传统音乐瑰宝,并继承和发扬它的美与情。我将试着将花灯作品的研究运用于平常的教学中,用自己的所知所学,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花灯作品。

三、云南花灯代表作品在民族声乐中的教学分析及演唱

(一)玉溪花灯《螃蟹歌》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儿歌花灯作品,该作品曲调婉转明快、活泼灵动,歌词诙谐形象,用简洁明了的小故事给孩子们展现出了“螃蟹”的主要特点和习性,再加上该作品曲调上口利于传唱,因此受到众多群众的喜爱。

1.在演唱中对音乐色彩及呼吸方法的把握。这是一首有着悠久历史的传唱小曲,因此具有浓厚的当地地方特色和情怀。为了适应当代声乐发展趋势,更好地满足和调和当代民众的音乐喜好,在演唱时对演唱方法的把握尤为重要。该作品虽为一首小曲,但为了使音色悦耳、圆润,演唱时还是应借鉴西方科学发声方法,对呼吸的流动和声音位置的统一有较好的帮助。相对于50、60 年代的传统民歌,这样的声音更具穿透力并在音域方面也得到了大的提升。传统的演唱方法演唱到A或bB音时就已有一定难度,但如今随着借鉴科学发声的广泛,大多比赛歌曲最高音可达到highC 或更高。但在这首花灯小调中,没有必要过多地使用西方方法的全通道感,腔体开得过大,而更多的是借鉴流动的呼吸,使歌曲唱腔活泼、自然。这同时也和声音发声位置有密切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好的音色来源于好的嗓音本质,但后天的演唱方法,也同样会使音色产生较大的变化。

2.在演唱中对语言风格的把握。大家熟知这是一首云南地方花灯小调,因此在演唱中应代入当地方言,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风格和意境。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地方方言千变万化,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喜好也在不断变化。对于这首传唱了几十年的作品,如若继续沿用当时的咬字方法,当代人是无法理解和喜欢的。因此,在演唱中,有的地方要保持传统的当地咬字念法,有的地方却要与普通话相结合。比如“螃蟹”,普通话读音念“Pang xie”,而在云南方言中,“螃蟹”被念作“Pang hai”,另外比如“脚”这个字普通话念作“Jiao”,而在云南方言中却被念作“Jio”这个音,故这些有代表风格的语言是应当值得保留的。然而在云南方言中自古就有“an”“ang”不分,也就是前后鼻音不分的情况存在。如果整首歌曲都使用云南传统方言就行演唱的话,会使歌曲略显乡土气息过重,不利于年轻人们接受和喜爱,也更不利于当代人对花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只有稍作调整后才能使花灯作品的路走得更长、更久远。

3.对作品表演方式的把握。这是一首类似童谣的乡间小曲,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曲调表现出了极具生动形象的农村生活小事。因此,在教学舞台呈现时,应把握住歌曲的特色风格,用相近的舞蹈和动作进行一些更生动的肢体语言表达,也可以用一人唱,多人和的形式,由一人在中间表演唱,旁边众人边看边和,从而增加了歌曲更加生动和形象,赋予表现力。同时也能更好地调节舞台氛围,让更多的人听懂花灯,看懂花灯,更爱上花灯。

(二)昆明花灯《耍山调》

这是九十年代流传于昆明的一首花灯作品。该作品曲调欢快,语言丰富,十分具有艺术表现力。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农历三月初三或者是六月二十三,姑娘们结伴去耍山、走街子赶集的情景。(所谓耍山就是爬山,类似郊游般的游玩。)歌曲通过对耍山时一系列所见所闻的描述,丰富而生动地展现了昆明城的美丽和富饶。歌曲中介绍了很多昆明特色小食,用最淳朴的方式表现出了昆明——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多样化的美丽小城,并为它做了一个艺术的“广告”。同时这首小曲也用歌声传递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好的新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词汇表达了当地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1.演唱中对作品曲调的把握。由于这是一首花灯小调作品,曲调最早由当地传唱人口述所记录,由于个人演唱喜好不同,在演唱和记谱中也有一些差异,但整体来说歌曲的大体结构和曲牌调子没有大的错漏。因此在学习和教学中不需要对作品的曲调和节奏过于苛求,如若一板一眼的演唱,容易导致作品失去灵性,从而变得生硬,失去本身的乐趣。但也不能过分自由,使作品懒散没有筋骨,需要演唱者下功夫去琢磨并做好调节,才能使作品灵巧生动,活灵活现。

2.演唱中对作品唱词和语言分析把握。这首小曲的唱词非常生动,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大多由演唱者口语而成。歌词大意为农历三月三或六月二十三这天,小姐妹相约一同出游的场景。歌曲大致分为两个主要唱段,其中第一段的唱词版本较多,多为介绍昆明近郊附近的山,如:花果山、跑马山等,唱词可根据山的特色而改变。而第二段主要介绍昆明最有名的山——西山。作品中的唱词简单纯朴不花哨,用最直白的表达展现出当地的美景、美食和风土人情。在声乐学习中,这首歌同样也应使用地方方言进行演唱,要唱好这首作品就必须先熟悉相关方言并理解其中含义。必须做到先把唱词念得清楚明白,切不可囫囵吞枣地匆匆读完。其中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更是要自然而带有呼吸感。演唱时还应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嘴部力量,咬清楚每个字的字头字尾字腹,使唱词听起来流利灵巧,有活力。

3.演唱中的技巧分析把握。首先由于歌曲的风格是民间传唱的花灯,因此对演唱中声音的发声位置要求就很重要,切忌不能使嘴巴张得过大,口腔通道开得过大,造成气多声少的情况。我们都知道声音与气息的比例是相对平均的。在这里必须使用较高的声音位置来演唱。练习时应尽量贴住头部前面罩位置来说话,用兴奋的状态进行演唱。其次,这首作品的唱词较多,且中间夹杂念白,对语感的要求极高。

4.演唱中对作品特色风格的运用和把握。首先,在这首小曲中运用了较多具有云南特色的甩腔和滑音。在演唱中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度”,控制好气息的支撑力量。其次,在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极具当地特色的形容词和衬词,如咕噜团转、漂咚漂咚等,在演唱时要注意歌词的含义,可尽量贴近口语化的用声调表达。用真实的情感表现出作品蕴含的青春和朴实,才能更贴近当地百姓的生活,也更具诙谐活泼之感。

5.演唱中对作品表演形式的把握。这首花灯作品表现形式多样,可作为独唱曲目个人完成,但亦可作为多人表演唱进行表演。但相比之下更适合于以多人群演的模式进行。舞台上一领众和的表演形式可使作品更具表现力,更真切地表现出当地人民热情淳朴的本性,也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出当地丰富的资源和美景。

四、云南花灯的艺术性和时代性相结合

在早期的花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花灯剧多以叙事为情节,把一个个传统故事情节用唱的方式表现出来,根据剧目大小长短表演风格,大致可分为花灯大戏和小戏和花灯歌舞三种。“大戏”一般多为著名的经典名著或传说,多以表现颂扬或批判,有一定社会舆论的大爱大恨等大型剧目。如《窦娥冤》《江姐》等,类似我们现今的歌剧。不同的在于我国歌剧创作时间大多为近现代作品,仅几十年历史,且源于外国借鉴,有一定西洋音乐的底子做支撑,在演唱技巧和曲调技法上也更贴近于西方和声概念,语言也多为大众们易懂的普通话。而花灯的曲调更贴近于本土的戏曲风格,语言也由当地方言构成,更贴近于民歌,对演唱的要求也不像歌曲那般严谨,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即兴性。而花灯“小戏”则多为讲述民间生活、劳作中的小事,比如婚姻爱情、家庭伦理道德等,一般为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简明易懂,用最简单直接的话语进行表达,如《回娘家》《小姨妹过河》等。花灯歌舞则是多以边唱边跳为主的表演形式,一般形式较为热闹,气氛活跃,多为表现人们幸福新生活为主,最受大众喜爱。

(一)近现代花灯的艺术特点:

1.花灯的演唱具有较强的自由和即兴性。由于花灯多为听记和传唱的产物,在音乐上经过了较多的洗礼,最早的版本到底为何确实无从考究,因此在演唱作品时容易出现多种版本,但好在曲调歌词多大同小异。因此花灯的演唱具有一定的自由性。

2.花灯的语言朴实易懂,简单直白,作品大多以叙事为主的小故事。不难发现花灯作品不论大戏还是小戏,多以一个故事、一件小事为题。花灯使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较为贴近民众的生活,因此较为朴实和传统。

3.花灯的表演方式多为群演。花灯的表演一般多为一领众和的形式或群舞群和的形式,现代花灯作品多用于节庆时节,一般曲调较为活泼欢快,唱词诙谐生动,以描绘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和日常小事为主。

4.花灯的流传的局限性。首先,由于现代化的不断进步,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没有人继承和发扬并得不到保护,导致花灯这一表演艺术渐渐没落。其次,由于花灯多使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和表演,导致较多外地人听不懂也学不会,因此造成了流传的局限性。

(二)传承花灯艺术的新时代教学

1.保留花灯的艺术性。首先花灯是一由戏曲演变而来的表演形式,因此在学习中对演唱的腔体和位置有较为明确的要求。演唱和学习前,应先根据歌曲的创作时代和流传背景进行了解,不同的时代演唱的声腔、语言甚至举手投足时眉宇间的表演也应该有所不同。在现今的学习中,要保留原本的花灯艺术风格,保留花灯本土民俗民间特色,不可一味地崇洋媚外,舍祖忘本。

2.根据音乐的时代性对花灯艺术的改良和发扬。由于时代的变化,早期花灯已不能使人们对音乐的享受得以满足。随着人民日益富足起来,对音乐的欣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现今的教学中不应一味地强调花灯的原始韵味而忽略了花灯演变的时代性,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比如,首先在演唱一些近现代花灯作品时,可借鉴科学发声的方法,使声音的音质音色更优美纯净,从而让更多的人愿意欣赏,并爱上这门艺术。其次,对于歌曲唱词而言,对方言的演唱尤其重要,我认为不能一味地完全使用普通话演唱,这样的花灯没有灵魂、没有风格、更没有内涵和韵味,但如若完全使用地方方言进行演唱,那真正听得懂的人范围就很窄,将不利于我们花灯的发扬和传承,因此在教学和学习中应根据歌曲表达和演唱含义进行取舍,在不影响风格性的基础上使用普通话来表达,让更多的人听得懂、看得懂、学得会。

3.对花灯表演形式的改良和发展。在现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花灯的表演形式必须进行一定的改变才能顺应社会需求,继续传承。首先,对花灯的服装道具要求需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服装上需更加精致,让人能眼前一亮,就像是传统的旗袍,经过时代的改良,能被更多的年轻人所喜爱,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艺术的美和文化的传承。其次在配器伴奏上,传统的花灯多为民间民乐演奏,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带有一定戏曲风格,可以保留而更加精进。但如若很多近现代作品也都使用相同乐器配乐,会使得作品过于“小家子气”,缺乏与时代相贴近的气息,同样也会阻碍花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信将艺术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云南花灯一定能焕然一新,在当代社会舞台上也将大放异彩,从而吸引更多热爱花灯艺术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一中华瑰宝。

猜你喜欢

唱词曲调花灯
看花灯
Wake up, Bunny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挂花灯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做花灯
闹花灯
布谷鸟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