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音乐文化融入理工类高职院校音乐鉴赏类课程思政教学探析
2021-11-27李葆莲
李葆莲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悠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一支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和历史文明的音乐践行者队伍,民族音乐是我国红色音乐的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表现风格和多样的展现形式,不仅凸显了我国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也彰显出异曲同工之妙的音乐审美和艺术思维,音乐的多样性更是给理工类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的益处。如何将音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已成为当下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的音乐兴趣,更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音乐鉴赏类课程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音乐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过程,它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移民传播、自然传播、制度传播、媒介传播。大学生接触的音乐形式具有广泛且多样的特点,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听唱唱,学生很难去掌握音乐艺术带给我们的精髓,通过教学过程中红色经典音乐的赏析,能够全面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艺术魅力,学生可以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红色音乐,通过演唱与分享的形式让师生先理解,再掌握,不仅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民族情感的互通与融合。
(二)深挖红色音乐文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红色文化内涵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高校音乐鉴赏融入思政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红色音乐的传承,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奋战的革命精神,在学会珍惜当下生活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不忘历史。红色音乐凝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红色音乐进入高校课堂正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财富。例如《国际歌》,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鼓舞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彻底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而斗争。五·四运动以后的革命歌曲,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更是传承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奋斗史。学生可以通过听、看、说、唱等形式,将红色经典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和新中国的成立,出现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的祖国》、《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经典的红色音乐作品,讴歌了热爱祖国及美好生活的情感,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红色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三)师生互动,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亟需改进与提升,现已无法满足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于音乐鉴赏课程的需求。理工类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中,应将传统教学方式作为基础,以学生需求作为出发点,以思政教育的需求作为分析点,以师生交流与互动为有效载体,优化改进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多是教师为主体,学生比较被动。想取得较好的课程育人成果,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堂的学习氛围,选择更贴近学生的红色作品,在教学中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增添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思政教学内容,让思政元素自然流入,加强互动频率,提高教学质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有趣。
二、理工类高职院校音乐类课程教学现状
(一)对于美育教育中音乐类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大多数理工科高职院校,对于音乐类课程的开设是比较匮乏的。一是由于专业师资不足,大多数学生就只能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学习,不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二是传统固定思维,认为音乐就是听听歌,消遣娱乐和学习关联度不大。三是教学硬件条件有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从而很多高校就直接选择放弃开设类似课程,忽视了音乐对于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音乐类课程教学中,重教不重育
音乐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只是按照音乐鉴赏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重点偏重于内容,并不重视思政元素育人的问题。音乐作为发散性学科,强调的是心灵上的碰撞与感悟,如果只重视教而忽略育的过程,很难让学生从古至今去探索音乐的魅力与智慧,也很难达到让学生赏析一个音乐作品就可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赏析类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分析作品的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性,结合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共同对乐曲进行解读,才能达到育人效果。如果只重视理论的输出,不重视实践的共享共鸣是很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达到育人效果的。
(三)音乐类课程使用教材单一,教学方式采用不当
工科类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方面的参考书目比较匮乏,音乐鉴赏这类课程没有统编的教材,也为在提升和改进教学方式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学生潜心专业课学习,对于基本从未接触过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而言,一下子就要接触分析作品,从心理上就加大了学生学习的排斥性,同时也加大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的难度,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于复杂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理解过于理论的知识,教师的理论掌握和学生之间存在需求偏差,很难体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教学环境之下,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音乐鉴赏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析
(一)教师需要在学中做,做中悟,悟中探
历史需要铭记,时代需要进步,教育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传统的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课堂,既要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岗位需求。如何将二者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发挥最有效的教学成果,需要教师分析目前学生心理的需求,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也需要掌握目前市场所需人才,紧密联系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身心健康的青年大学生。教师在音乐教学方面也应该多结合生活,因为的音乐多数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让学生们意识到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同时也离不开艺术,在艺术的熏陶下融入思政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教育中处处是生活。音乐的教育是离不开思政的,思政在音乐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学中做,做中悟,悟中探。使二者达到有效的结合,发挥最大作用。
(二)加大红色音乐的宣传力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
互联网时代,要想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应该采用多元化的途径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音乐故事。被网络所包围的大学生们,很容易在网络世界里迷失自我,将红色文化,思政教育融入到音乐鉴赏的课堂中来,让红色经典音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最重要的是要用好红色音乐文化课堂的有效载体,在面临师资不足的情况之下,教师可以结合线上教学,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开展大学生红色经典传唱,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聆听和演唱过程中感受革命精神,巧妙地将思政带入课堂,学生自觉接受经典红色音乐的洗礼。提高学生的“到勤率,抬头率,”减少“低头率”,另外也可以鼓励教师多开展类似公开课,师生参与观摩,不断促进教师队伍进步与发展,还可以使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思政元素进入音乐鉴赏课堂。加大宣传力度,重视红色音乐进入课程思政,学生能够多角度认知音乐,掌握最新的音乐鉴赏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情感认知
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应该设置且丰富和完善实践活动的主题、流程和内容,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同样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思路和想法。在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在特别的节日,开展音乐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提高学生情感认知。
(四)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教学
深挖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红色音乐的魅力,走出对于音乐课程的理解误区。音乐鉴赏绝非消遣娱乐,它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挖,并对信息化资源进行整理和优化,依托多媒体教学,录制开展微课,将理论性的知识,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出来,将音乐要表达的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个作品,通过讲述时代背景,让班级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演唱,不仅调动了学习的气氛,也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让学生联想到现在的生活状态,使学生更大程度的明白我的家乡之美,我的祖国之伟大。
四、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职院校音乐鉴赏类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高校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有足够的重视。开展音乐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审美能力外,做好美育教育,在教学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更是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于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意义深远。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56 个民族的共同孕育。吃水不忘挖井人,发展红色音乐文化离不开前沿阵地的教育体系,传承红色音乐文化离不开新时代的青年。在探索与认知的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努力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