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育人双轨模式的创设
——以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财会类专业为例
2021-11-27陈雪松
陈雪松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1)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连续把“立德树人”写入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为新时期教育的总目标和根本任务,并要求全面落实党的这一教育方针。2019 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特别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做了更多的有益尝试,“校企文化育人双轨模式”的探索即是其中之一。
一、立德树人与文化育人的融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者,乃树立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这就是古人的“三不朽”之说,其中立德为首。而树人,即培育人才,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周文王推演八卦,推演的是自然界的规律,无疑为中华文化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老子著《道德经》,立足于人,解析世界,自然也是中华文化的浓重一笔;孔子解《易》,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如广袤大地可载重物。孔子更是中华文化的代言人。文化育人自古有之,且绵延至今。德,即是文化传承的内核,而立德树人,则是教育的总括和根本,是教育传统的延续。因此,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本已融合,如盐化水,密不可分。
二者的融合具体到当下中等职业学校财会类专业,则指向了共同的抓手——会计文化的传承。中职学校财会类专业通过会计文化的建设,将会计精神、会计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内容以课程思政的方式融入到会计专业课程中,辅以会计文化环境的建设和会计文化活动的开展来传承会计文化,实施文化育人,助力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总目标的实现。
二、创设校企文化育人双轨模式
(一)校企合作、双轨育人
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合作的程度有深有浅,其中订单班培养和现代学徒制这两种校企合作属于企业介入较深的形式,比较容易实施校企双轨育人模式。笔者所在的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在几年前创设了“三双两段制”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双主体管理、校企双主体教学、学生双重身份,以及校企两阶段学习,就是一种校企双轨育人模式。在此基础上,学校又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新要求:“六共四链一精准”即:在校企共商、共建、共育、共管、共享、共赢的基础上,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生态链的有机衔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校企合作双轨育人的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双轨育人的模式,校企双方应该明确合作育人的目标,制定相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和措施,以提高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企业参与度。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最主要的任务是完成学生在实训、实习阶段的育人工作。因此在合作期间,校企双方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的主要任务开展工作:一是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主要包括提供合适的场地和软硬件设施,以及足够多的真账等实习资料;二是校企共建不同实训、实习阶段的“技术+实训+顶岗实践”专门课程和专用教材;三是针对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班实施“双导师制”和“双班主任制”;四是校企共导实习与就业,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设置优先录取和择优破格推荐等激励措施,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结合“课程思政”传承会计文化
校企文化育人双轨模式中学校方面要铺设的轨道主要是围绕着“会计文化+课程思政”展开的。会计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主要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核心是会计精神文化。在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财会专业部,近些年来在会计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秉持“文化育人”的理念开展有关文化建设活动。希望学生通过对会计文化的认知,提升文化自信和专业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会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设定“德技并修,做有文化的会计人”的财会类专业育人目标;
2.以“诚信自律、知书达礼、精益求精”的部训,结合“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作为文化育人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3.开设《会计文化认知》课程,编写专门教材;
4.营造会计文化环境,包括建设会计文化体验中心和会计文化走廊等,提供人人出彩的展示空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融入会计文化;
5.长期开展系列会计文化认知活动,知行合一,自觉、自愿传承会计文化;
6.构建“会计文化+”系列板块,包括“会计文化+课程思政”、“会计文化+技能大赛”、“会计文化+专业课程”等等,扩展会计文化的育人空间。
其中,“会计文化+课程思政”是指在会计文化建设过程中,以课程思政作为抓手之一。而在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即思政教育入专业课堂的过程中,会计文化又成为其抓手之一。因此,课程思政与会计文化形成互为抓手即“握手”的关系。
思政教育的内容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精神有着天然的紧密融合度,而会计文化中亦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比如诚信、公正、法治、敬业等。因此,结合“课程思政”传承专业文化是必选之路径。而最好的文化传承乃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同时它也是人文知识与能力内化为精神品格的重要路径。
(三)结合“实践思政”吸收企业文化
与“课程思政”相对应,校企文化育人双轨模式中企业方面要铺设的轨道主要是围绕着“实践思政”如何与产业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而展开的。《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推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优秀的企业文化经历过市场和社会的检验,既是一种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企业和员工的言行上。以下列举几家企业的优秀文化,主要体现在使命和价值观等方面:如厦门加捷财税事务所集团的价值观为“以客户为核心,以奉献者为榜样,坚持勤奋积极,坚持自我批评”;福建优芽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的“五心文化(用心做极致、细心定成败、暖心利他人、匠心铸精品、静心升格局)”,和企业使命:“传承中华文明,助力人人出彩”;鸿星尔克的核心价值观为“诚信、创新、协同、高效”,公司口号“TO BE No.1”,“德才并举,共同成长”。企业文化并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在企业和员工的言行上,比如,鸿星尔克在企业处于困境中仍然为灾区捐出巨款的行为正是其企业文化优秀的写照和自然展现。
学校教育中如何吸收优秀的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除了以某种形式(比如企业入校宣讲、职员进校培训)进校园外,更多的还是集中于学生到企业实训和实习阶段。在此期间能够形成一种新的组合:“实践思政+企业文化”,即让思政教育结合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企业实践阶段。
三、学校三全育人向校外的延伸
人才的培养,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是为未来培养,因此育人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三全育人,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还应从学校延伸到合作企业。用人单位需要学校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更需要的是具备较高的产业文化素养的人才。而较高的产业文化素养的培育,主要发生在学生到企业实践的阶段,即三全育人的校外延伸阶段。
学生到企业实践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的。最初到企业参观学习,完成对企业和岗位的认知,同时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初步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到了教学实习阶段的观摩学习,进一步了解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近距离亲身体验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最后阶段到企业跟(顶)岗实习,零距离边学习边实践,逐步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在以上整个企业实践过程中,企业的领导、师傅(导师)、带队教师或班主任、企业的班主任和企业的同事,都将成为育人主体,履行育人责任。学生到企业实践的阶段,由于所处的环境、自身的角色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往往造成学生心态和情绪的不稳定,在此阶段,更需要上述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鼓励,消除隔膜,拉近距离。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正能量的宣传,学生才容易产生信任感,从而容易接受宣导,融入新环境,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之中而安心实习。
校企文化育人双轨模式的创设与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原双轨育人模式,并将弥补校企合作中片面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精神培养的不足,也将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必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德技并修、有文化的职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