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困境及创新研究
2021-11-27邓尧孟庆刚
邓尧 孟庆刚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根本性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加大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及对内容的完善力度,在理论学习和践行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和期望。大学生阶段是性格由幼稚走向成熟,意识形态由模糊逐渐清晰的关键时期,高校是青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承载大学生自主探索和文化交融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场所,它主导的意识形态工作涉及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高等教育关键问题[1]。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得以“展现”,融入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和学习生活,使其在实践中得到感知和领悟,客观理性地对待诱惑与矛盾,从而正确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年来说,是健康成长与思维成熟的有效保障,于社会来说,是维护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因此高校针对如何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展开积极探索是具有积极意义且至关重要。
一、全球化趋势及影响
“全球化”一词最初体现在经济层面的全球化上,是基于古时人们贸易往来从而产生的国际化概念,曾有学者将全球化界定为“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后来,各国就人类共同问题展开多次共同探讨,全球化出现的领域也从经济层面拓展到政治、社会层面,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不同国家的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随着较长期的共同学习成长,多方贸易往来,以及地域间知识、产品的分享,思想文化全球化趋势成为一种顺其自然的现象[2]。
“全球化”是涉及多领域的多现象,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国际形势发生着较大变革,不管是经济、政治领域,还是思想、文化领域,各国关系都在日益密切,区域性、世界性交往在显著增强。
对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上来讲,全球化加速了各国间贸易往来,使新科技得以传播、新思维得以碰撞。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组织等结构的出现也加剧了各国经济沟通,为整个国际社会增添了无限活力。事实上,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应对当前世界的挑战,更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守国门。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各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经历着全球化;但同时,全球化又是一种挑战,在经济上多体现为弱资本力量与强资本力量的不公,在文化上多体现为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3]。
二、全球化趋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困境
(一)“崇洋媚外”不正之风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冲击
大学校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化、制度化不健全,主要是体现在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把控和调整。大学生是实现祖国现代化的主力军,肩负着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使命,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培育对引领我国先进文化有着直观重要的作用[4]。然而,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崇洋媚外”之风对我国先进文化的创造和发扬有着致命束缚,一方面是由于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原本就是差异的存在,加之一些就业导向的理论让很多大学生产生“学传统文化没有用”、“学好英语才是硬道理”、“只有出国才能找到好工作”这些思想看似实际,但其实是十分片面的想法,我们不推崇抵制外来文化,但是一些刻意追求国外事物和理论而摒弃传统文化的思想十分不利于良好意识形态的养成。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价值和局限性,在思想文化全球化趋势下,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保持理性。而且我们应当明确,民族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本质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为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增强社会共同体的认同度,而不是任意褒贬甚至恶语相向。
(二)中外文化矛盾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形成
在矛盾重重的复杂国际形势中,不乏存在西方资本主要国家对我国公民意识形态展开的攻击,只是从手段上,由原来的“政治鼓动”转向了现在的“文化渗透”[5]。以信息技术为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技术领先于我国,很多中国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是伴随有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也相对较弱,面对一些国际争端容易出现或动摇或激进的情绪,对一些来自国外的反动声音难以区分和理性思考,加之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比较多元,青少年极易被网络言论或周围的环境影响[6],这个时候家庭社会和学校若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导致青少年意识模糊,思想不坚定。
三、全球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策略
(一)建设领军“新”队伍
当今时代信息交流和沟通十分便捷和发达,随着社会舆论力量的增强,榜样也在发挥着更深更远的力量,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积累知识,塑造人格的重要阶段,而普遍来讲,他们进行的社会实践和沟通相对较少,思维相对单纯且可塑性强,容易被不正之风引导,但同时也更容易被榜样的力量说服。很大一部分情况,青少年所体现出的主观性是基于家庭和学校影响的,和每一位家长、兄弟姐妹、老师和同学分不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与性教育十分重要,对标杆式、模范化人物的宣传和歌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手段[7]。为此,高校应积极与学生家庭互动,共同推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对于家庭生活中、大学校园中涌现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例,进行及时表扬与宣传,积极发挥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感染及带动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推动建设“新”课程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青少年更早地接触新鲜事物,其独立意识也更早形成,加之特殊年龄段的逆反心理,青少年极易对旧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排斥感,这个时候,如果高校不注意分析学生心理,用老旧的说教方式来意图扭转学生思想意识,可能不大容易得到学生接受。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主体,应积极探索从新课程、新方式、新载体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首先,新的课程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性,科学性的构建好课程思政,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对自己人生规划进行合理定位,励志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2020 年5 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部署高校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和教育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自觉行动,将专业知识学习,人生理想信念,紧密与祖国建设,时代发展相结合。这就需要各类课程教师要立足当前时代背景,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新途径、新形式,避免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学校应配套激励机制,对于精心设计备课、创新教法和技术的教师进行绩效奖励,并积极开展交流学习与宣传推广。另外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8]。
其次,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新载体。近期在高校中火热开展的思政教育微电影、反转课堂等形式的教育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与互联网新媒体完美结合起来,深受大学生喜爱,以河北大学教育教学创新载体-微电影最为典型。微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载体,是因为它具有文化载体、传媒载体和实践载体的功能[9]。河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改革自2014 年开始至今,仅马克思主义学院40 多名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拍摄微电影达4400 多部,参与学生2.6 万余人。使得微电影成为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的重要载体。正值95 后的大学生是新生代的数字青年,他们喜欢此外,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专栏等形式,将优秀微电影作品教学成果进行推送,关注量和浏览量都很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一系列思政理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宣传效果,大学生在拍摄微电影过程中,正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行动过程,学生们把领悟到的理论内涵融入到团队合作、文案撰写、拍摄录制、剪辑修改及后续宣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效果非常好,带动效应很强。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内容上加强融合,在方式上推陈出新。
(三)营造氛围“新”手段
意识形态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个人的言行中都能得到体现。课堂上的教育与学习是基础,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9];但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从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出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伴随学生。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树立“文化育人”理念、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改进“文化育人”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实效。这里的“文化育人”,是指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和影响,其包括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的文化教育和影响。课外,学校多部门联合紧抓大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例如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使中华的艺术瑰宝被更多青年了解熟悉与热爱;组织参观历史文化遗址,让学生对祖国的认识更加清晰透彻;鼓励青年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情怀,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并且真正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