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产业化、集约化路径研究
2021-11-27吴晓娟刘月华
吴晓娟 刘月华
(1.南昌工学院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2.南昌工学院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初衷是振兴乡村文化,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在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背景下,转变原有观念,及时解读和消化政策,明晰未来发展新趋势,将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升级到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阶段,对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规划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
(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江西省2013-2015 年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1]《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速,以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江西省政府办公厅、文化厅等部门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
(二)专项资金持续投入
在资金的使用上,江西省政府坚持“三个倾斜”,即重大资金向基层倾斜、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文化服务向农民倾斜。自2006 年起,江西省每年安排大量资金,用于解决基层软硬件建设。尤其近几年,江西省用于公共文化保护、建设的地方专项资金保持了持续投入。根据江西省财政厅公开的数据显示,2019 年江西省下拨公共文化专项资金3.5 亿元,2020年下拨公共文化专项资金3.6 亿元,2021 年下拨公共文化专项资金3.6 亿元,旨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软硬件体系基本健全
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加速,市、县基本建有“三馆一中心”。根据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7 月,全省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13 个,文化馆114 个,国有美术馆45 个,乡镇文化站1561 个,村(社区)基层文化中心20686 个,初步建成主城区和中心镇15 分钟、一般村镇20 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四)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9 年以来,江西省各地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开展了一批群众性文化活动。政府在此过程中努力尝试转变角色,从之前的“端菜”到让百姓“点单”,在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内容的同时,也提升了服务效能。
二、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2 年前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初步成型,但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主要表现在:
(一)软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实际利用率不高
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江西农村公共文化软硬件设施相对落后,使用率偏低。一是政府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的投入使用周期长、更新时间慢,跟不上数字时代快速迭代的步伐。如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使用的电影电视放映、录像设备,已远远不及一部手机带来的传播效率;二是软件设施缺口较大。一方面乡村农家书屋所藏图书类型比较单一,内容相对陈旧,实际利用率极低。另一方面,政府对于高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没有给予积极反应,在数字文化建设方面缺少经验和专业指导。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农民群众人人在使用商业APP,但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软件开发应用却极度匮乏。
(二)文化资源利用率偏低,产品供给不足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多头管理,各方工作协调不畅,导致现有文化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一是管理松散。农家书屋无专人专岗管理,日常维护难以兑现,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基层政府对文化站的运行不重视,农民群众对于文化站功能不熟悉,服务群众徒有其名。二是对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缺乏系统开发和合理利用。江西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流传深远,具有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但目前江西各地对于优秀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工作仍然不够重视,自身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利用率很低。三是现有文化产品供需失衡。供给的文化产品在质量与数量方面,与农民群众的需求不符。此外,目前文化产品供给主体单一,主要是政府单方面供给,效率不高、产出有限、供需差异大,和农民群众自身的“种文化”相比,缺乏足够吸引力和更强创造力。
总体而言,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已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体制机制不灵活,服务机构效率偏低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设置、上下隶属关系不够合理。农村文化站日常管理由乡镇负责,与县(区)文化部门不属于直属关系,其关系仅限于业务指导。这种管理体制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县(区)文化部门对文化站没有人事管理权,文化站干部经常被乡镇抽调,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二是基层政府主动服务意识较欠缺,创新意识不够强,落实效率也偏低。在制定具体政策方面,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对民情民意和文化诉求了解不够;同时,部分政策缺乏保障措施,导致各项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
(四)文化人才短缺,服务水平不高
当前,专注于农村文化服务的人才少,现有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保障机制不完善,愿意到农村服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存在请不来、留不住的尴尬情况。此外,现有管理及专业人员流失率高,导致不少乡镇文化服务站日常运转有困难。在产品输出方面,农村民间艺人断层严重,年轻人外出工作,对文化传承兴趣不大,返乡意愿不强。农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不高,或自娱自乐为主,或沉迷物质享受,鲜有人关心、关注农村文化建设。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趋势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模式升级
2021 年2 月19 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 年工作要点》,文件中明确要加快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将建设目标升级。其中提及的“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打造‘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服务’新模式。”“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提升工程,建设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标准统一、覆盖城乡、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尤其值得关注。
(二)供给方式更加多元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尝试和鼓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以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对单一的问题。这些政策的发布,说明政府正在逐步调整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三)数字化转型趋势明显
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是对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的积极回应,同时也释放强烈信号,要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融入数字化转型战略,以期实现本质的蜕变。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转型的产业化、集约化途径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将迎来一个调整发展期。江西作为中部省份,从自身实际出发,打开思路、创新发展,探索农村公共文化产业化、集约化路子,是一个“双赢”选择。
(一)创新模式,突出资源共享
一是由基层政府统筹,整合辖区内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新设施,尤其是提升互联网文化产品体验的设施设备,建立图书室、电子资源、互联网设备共享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体系,其目的是为后期文化产品的输送提供畅通无阻的共享渠道。同时,政府应鼓励试行跨区、跨镇整合,实现区域共享渠道。
二是突出人才资源共享。居于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急缺的现状,政府可通过相对灵活的人才共享方式缓解该问题。农村专业文化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政府可通过引进、聘请、兼职等多种方式,吸纳省内外人才,建立专业文化人才库,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实现跨区域性人才共享,缓解燃眉之急。同时,政府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各基层奖励人才“传帮带”,培养地方文化人才,带动更多人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二)营造氛围,建立产品产业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输入为主的单向供给模式形成了供给决策的逆向特征,导致产品供给有限,服务效果不佳。要创新生产要素,融入社会和市场力量,创新产品生产方式,鼓励各方力量的介入,营造极具活力的发展氛围,形成有序的产品产业结构,建立专业的产业链。一是要大力扶持民俗文化传承人和具有文化艺术特长的个体创建工作室,制作具有浓厚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加大“种文化”力度[5]。二是鼓励农民群众组建农民文化社团,开展城乡文化社团结对帮扶,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延续地方历史文脉。三是政府以采购方式支持专业文化公司参与创作地方文化艺术精品,形成具有一定制作规模、产品数量可观的文化创作产业链,持续创作和输出文化产品。
(三)辐射带动,建立公共文化辐射中心乡镇
按照城镇一体化建设思路,在乡镇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文化辐射中心[6]。市(县)级政府以人口相对较多、交通便捷、经济相对较好的乡镇为试点,探索建立文化辐射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与乡村的桥头堡,带动周边乡村人口汇聚。文化辐射中心将拥有城市简化版的文娱产业配套,同时汇集了本地最好的民间文化艺术创作队伍,相互碰撞,最终打造成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的主阵地。
农村公共文化体现了农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观取向,能够提升农民群众之间的互助合作意识,增强凝聚力,是治理农村问题的重要抓手。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只有建设符合农民群众需求的农村公共文化,才能实现农村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