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传承与路径研究

2021-11-27刘晓丹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内涵

刘晓丹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2014 年9 月28 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如今促进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此进行了精准阐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必须建立在民族深度团结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各族人民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最终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思想就是需要充分遵循和发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传承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心理过程

站在唯物主义角度进行论述,意识产生于自然界的长期发展,是历史发展在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因为一切物质都映射出各自特征,并且在相应条件下发展成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也就是人脑的反应并由此最终形成意识。作为意识的一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主体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主观印象,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所产生的一系列情感、行为、态度、认知、评价等心理活动的总和。沈桂萍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所有民族共建中华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一种信念,是一种全体民族共同遵循的价值共识。郎维伟等人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上借鉴了费孝通先生的思想,他们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以全国各民族统一的前途和命运所产生的自觉和自知意识。[1]所有意识必定需要在社会中构建,所以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具体探讨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问题和心理结构,对于从个体意识建构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理论意义,但是现如今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过于浅显,并未挖掘出其实质内涵。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民族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存在的社会意识所进行的集中反映,包括人们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理解和看法。陆卫明等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民族伟大复兴整体利益的根本代表,同时也能从本质上体现出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诉求,是一种有理想、有意义的民族观。[2]习总书记在会议上多次强调,中华各个民族必须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这一比喻直观形象的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本质特征。同时习总书记还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世代不息,我国古代先人留给了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基石,多元一体自古有之,所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关于多元和一体之间的关系,习总书记也给出了详细的指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类似于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那么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成员内部之间的关系。若想保证家庭和谐,家庭各个成员就必须能够和平相处并且团结稳定,国家也同样如此,只有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祖国的边疆稳固、祖国的繁荣统一。所以说民族问题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点问题。习总书记的形象比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特征和目标进行了深刻揭示。本文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是一种民族观,也就是需要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牢牢树立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特有民族观,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所共同组成的,彼此团结、彼此帮助,并紧紧围绕在党中央身边。而且站在认同的角度理解,每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之间都要有彼此的民族认同和相互认同,充分认清作为中华民族的共有身份,在本质上源属一体。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国家认同

国家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所有国民就必须具有高度的国家认同感,这是基础也是保障。国家认同是国民身份与国家实体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同时国家认同也能充分体现出国家在建设中的逻辑秩序,这种逻辑秩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不同民族的自我认同、宗教认同以及地域认同,从而使得各个民族的行为和意愿导向于统一的民族国家建设。哈正利等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各个民族在不断地深入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并在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角度所产生的一种共识性的或者一致性的集体身份认同。胡有泽等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站在国家的层面来理解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命运共同体,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充分理解国家内涵,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产生更加浓厚的国家认同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3]以上是不同学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分析和理解,虽然大家的理解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学者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本文尝试将上述学者的思想和观念进行整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是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并且同时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所谓认知维度,就是全国各民族成员都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员,能够从本质上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同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认知维度来说,是各民族成员对民族观的理解与体现。情感维度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这个集体身份所产生的归属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种国家认同;行为维度也就是能够通过自身行为自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用实际行动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进行传承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以此来实现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已经成为学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从几个角度具体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策略。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纵观历史,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均为了实现大统一局面而颁各种民族政策。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民族政策的不断颁布和落实,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被认知与认同,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政策在构建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高度结合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民族感情,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政策,该政策的制定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最终促使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中,全国各民族必须继续贯彻与坚持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基本保障。

(二)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谓上层建筑就是经济基础在思想和政治上的具体表现,这也就说明若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基石。因为意识的发展绝对离不开物质而单独存在,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习总书记也多次在会议中强调:若想解决民族地区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要推动民族的发展和建设。马国庆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要推动各个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他同时指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中,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多民族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5]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边疆地带,他们的内在生产力不足导致常年经济建设缓慢,与中部和东部地区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在推动少数民族的建设过程中,国家不仅要给予政策红利,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如何将少数民族经济更好的融入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这也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能够在各个民族之间构建一种相互依存的经济互补关系,将各民族的经济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才是推动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关键,借助利益纽带,将全国各民族紧紧捆绑在一起,但是如果经济发展相差巨大,民族之间很能进行平衡与和谐,也将很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习总书记曾在会议上多次指出:最深层次的就是文化认同,只有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民族才能团结与和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来源,同时也是建设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本文认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要求各民族成员都能够高度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既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重要路径,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部分学者认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只有强调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并让各个民族成员充分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他们的民族文化是并行不悖的,在高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并不影响各个民族内部文化的发扬与传播。范君站在文化的角度做出了这样的批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来说也归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并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两者的关系是共在性、共生性、共意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秉承、基本原则和文化方略。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并行不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各民族文化由自由状态转变为自觉状态,从而进一步强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各民族建立中华文化自信。

(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

在2010 年召开的第5 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2014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要不断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能够包容多样并且尊重差异,促使各个民族能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在此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续的民族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中国自古至今就是多元一体并存,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无数的兼并战争与朝代更替,各个民族在彼时就已经相互嵌套无法分离,最终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成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建立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在此种社会结构中,不同的民族成员已经被充分的嵌入或者掺杂在其他民族的社会结构中,并与其他民族人民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无法剥离,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融创造。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民族的交融并不代表民族差异的消失,而是需要各民族成员相互接纳、相互包容,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绝非一个结果,只有在动态的发展中民族之间才能更加深入的交流交往交融,才能产生更多的互动机会,才能真正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奠定社会基础。

综上所述,自2014 年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概念以来,研究者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在其内涵与意义以及铸牢路径与策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当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有待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