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视域下沧州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研究

2021-11-27郝宗帅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拳种沧州传统武术

郝宗帅

(沧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一、研究背景

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穿越时空,使我们能与古人对话,并在今天焕发出新的活力。正如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所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东西灰飞烟灭,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式流传下来,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通道,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厚基石。”[1]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底蕴。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程有着重大意义。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以此统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二、武术文化遗产

(一)非遗精神

我国历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2003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 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详细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范围。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保护,这是一项人类为保护精神世界而开展的伟大的文化工程。2004 年,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标志着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正式与世界接轨。

在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2]

(二)武术非遗

传统武术是我国历代先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一种活态的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传统武术是一个既有表现为拳种套路,器械功法,技击格斗的外显层,也有表现为传承训练,礼仪规范的中间层,还有表现为诸如价值取向、思维特征、武德等内隐层的复杂文化系统。[3]程大力认为“传统武术是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融会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并不断积淀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4]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杂技、武术、蹴鞠、秋千等多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明确表明传统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将我国的传统武术划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中的第八类,也说明了传统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沧州传统武术

沧州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源地之一,与武当、少林齐名,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沧州武术始于春秋,历代薪火相传,明清时期兴盛,至民国达到鼎盛。民国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英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惩奸除恶、抵御外敌、发扬武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沧州的各类武术学校、武术基地培养出了许多青年拳师、武术名家、电影明星等,为传播沧州的体育文化和提高城市知名度起到了推动作用。

沧州市在1992 年获得了全国首批唯一地级市“武术之乡”的称号,沧州武术2006 年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 年被确定为奥运精品旅游线路。武术也成为了沧州的一张城市名片和中国甚至世界了解沧州认识沧州的一个窗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形势和文化生态的急剧变化,沧州武术的生存土壤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师徒传授方式已不再适应今天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青少年中习武人数的锐减和一批老武术家相继离世,导致部分传统武术面临后继无人甚至消失的危险。沧州武术由过去的兴盛到现在的困境也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探索沧州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沧州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传统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武术文化所代表的民族情感和凝聚力是其他体育文化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要增强人民对传统武术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新时代体育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传统武术作为文化遗产进行认识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国家从战略角度去关注,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刘雪玉认为“非遗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独特的表现力、创造力和感染力,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的生产生活风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向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基因,承载着特色鲜明的民族记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民族发展的源泉。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按照三点:首先是构建‘口传心授’的模式。其次是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最后是搭建校地合作的平台。”[5]

(一)传承人

冯骥才先生曾说:“历朝历代,除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军事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外,各民族还有一大批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后者掌握着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他们是中华伟大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核心是“人”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对武术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活态的人所展示的武术文化比技术、理论和文字记载更为重要,有了“传人”才能实现传统拳术和器械的延续,缓解传承危机。

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往往还把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推向历史的高峰。传统武术的传承人传承的不仅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让我们直接、真切和鲜活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灭的传统文化。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使传统武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息。[6]沧州传统武术传承体系比较完善,但传承人和练习者都在大幅减少,同时受竞技武术的冲击,部分拳种甚至在失传边缘。

在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方面,可以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从国家层面对传承人进行认定,通过立法对武术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保障,保护传承人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威信,从而使武术传承人能够立足本职工作,完成历史使命,使传统武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为传统武术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硬性环境保障,授予传统武术传承人荣誉称号,并明确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成立国家级的武术协会和地方分会,定期开展工作和交流活动,建立相应的监督与考核机制,激活传承人对武术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国家要落实对武术传承人的经济补贴。有一部分传承人因为经济压力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弃武从他,另谋职业,导致了一个门派或拳种的衰落甚至消亡,极大地制约了传统武术的传播。只有保证传承人的生活,才能使他们安心传授技艺,培养接班人。国家和政府以及各类团体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扩大传承人的影响力,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武术文化在全社会的普及与传播。

(二)传承路径

传承方式现代化。新时代武术的传承要将传统的师徒、家族等民间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传承相结合,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武馆校中实现传统武术的教育传承。进一步推进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在体育课上适量增加传统武术内容。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各种类型的“武术学校”,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拳种教学进行传承,并由传承人来进行指导。根据各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对武术实施分类教学,提高大众人群学习的积极性和锻炼长期性。实行等级考核制度,推进传统武术的大众传承。

定期开展武术赛事。武术赛事作为体育赛事的一部分,拥有许多其他项目赛事没有的优势,武术赛事集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于一体,并且内容丰富多彩,在武术比赛中可以领略到各个拳种和流派的独特魅力,武术比赛也是弘扬和继承中华武术的重要方式之一。[7]沧州武术节创办于1989 年,是全国举办武术节最早,经验最丰富,比赛表演项目最多的一个群众性武术节日,在海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2010 年10 月第八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正式升格为国家级节庆和国际级赛事,在传承优秀武术文化、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保护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就一个民族来说,每一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的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文化特征。通常,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与该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既典型地代表了该地域的特色,是该地域的产物,也与该地域息息相关;离开了该地域,便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也就谈不上保护、传承和发展。”[8]在武术的传承中,我们要注意传统武术的地域特色,除了保护传统武术本体,更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兴建沧州武术特色博物馆,打造武术小镇,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建设全国性武术培训基地,定期开展武术比赛和武术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对文化空间进行保护,从而达到对传统武术整体保护的目的,并最终实现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

五、结语

沧州作为国家首批认定的“武术之乡”享誉国内外,在沧州地区形成并广为流传的拳种多大52 个,占到全国近40%。各门派武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目前,沧州传统武术传承体系比较完善,但传承人和练习者都在大幅减少,同时受竞技体育的冲击,部分拳种甚至在失传边缘。沧州传统武术同样存在自身问题:与当前快节奏社会发展不适应;传授方式方法陈旧导致内容趣味性不强;传承人思想保守、文化素质偏低;政府支持和媒体宣传不足,学校传统武术教育发展滞后,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制约着沧州地区传统武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拳种沧州传统武术
2022 第六届沧州国际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展览会
千年渡口,沧海之州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沧州专场二)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
技术还是技艺:应该如何看待武术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