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凝聚人心为根本,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2021-11-27肖永清
肖永清
(中共阿克苏地委党校,新疆 阿克苏 843100)
民族团结是始终贯穿于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中,是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凝聚人心”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凝聚人心”对巩固民族团结的所作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提出新时期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巩固民族团结的主要实践举措。
一、深刻理解凝聚人心的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是历史发展的固本之举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民族团结都一直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与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建设的形势变化过程相适应。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党带领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民族团结是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1949 年新中国成立,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各民族平等互助,齐心协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了积极带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奋斗,构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建设中提倡民族平等,加强各民族团结和平等发展;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关注各民族均衡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和鼓励不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在文化建设中既注重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关注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凝聚人心,积极贯彻和落实民族团结的基本民族政策。
(二)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是实践要求的长久之策
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和我国民族利益逐渐多元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族团结工作做出了重要的指示,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各地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的较好的成效。中央层面统筹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积极的通过精准扶贫等各项政策带领民族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奔赴小康;地方层面,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建设进行全方位支援,不仅关注民族自身发展,更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民族地区层面,积极的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潜力,发挥民族地区的地域、资源和文化优势,打造特色的民族经济发展模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凝聚社会共识,是民族团结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
二、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巩固民族团结的主要实践举措
2020 年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为适应新时代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结合实际,提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创新举措。
(一)坚持党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加强主题教育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关键还是要提高思想意识。首先,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一方面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为民族团结工作指明方向;另一方面,中共中央通过印发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大政策,为贯彻和落实民族团结工作提出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正确方向。其次,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段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应运,随着互联网逐渐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积极发挥微信群、小程序、手机APP 等在基层治理中基础管理、主体沟通、利益协调的功能,扩大各民族精神宣传的覆盖率,增加各民族对于民族团结工作的满意度,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扩大各民族对民族共同利益的接受率。最后,将民族思想教育纳入各教育阶段,着重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本土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挖掘本民族特色文化,在民族教育中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的教育与宣传,在展现多元的民族文化过程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各民族心理。
(二)挖掘民族特色及其优势,创新发展模式
民族团结的关键是民族的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促进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础。一是推动民族民生问题的解决,促进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为不断的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当着力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努力的加大教育、住房、交通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二是紧抓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挖掘各民族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巩固第一、第二产业的产业优势,扩大第三产业的规模,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大力实施特色产业专项计划,构建民族特色产业,发掘民族经济的内生潜力,为各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的创业、就业,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注重跨地区协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性是民族区域的基本特征。应当打破地域和文化壁垒,积极的推进不同区域、地区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创建多民族、多区域的联动发展模式,促进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管理,壮大自身建设
少数民族干部是政府贯彻和落实民族工作的关键环节,是连结政府与各民族群众的关键纽带。因此,加快培育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突出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管理。一是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是国家培养民族干部的重要机制,通过专项计划选拔熟悉少数民族环境和文化具有独特民族背景的人员,支持他们投身本民族地区的发展;注重少数民族干部在整个人才队伍中的比例,尤其在民族自治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应当满足特定的比例要求。二是优化个行业中从业人员结构,增加少数民族干部。在各行各业中努力发掘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注重培养他们联系民族群众、处理民族问题的综合能力,构建少数民族干部交流共同平台,分享工作经验,扩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影响范围。三,健全少数民族干部监督考核机制。应当关注少数民族干部的管理,健全和落实少数民族干部的监督考核机制,增加少数民族工作等特色工作内容的考核指标权重,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激发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四,构建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少数民族干部是少数民族工作的关键环节,应当健全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工作,构建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能够通过少数民族干部的有序流动将不同地区的工作经验扩展到不同的领域、地区,形成全面联动的工作机制。
结语
民族问题是当今社会的重要政治问题,许多学者和专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十四五”时期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之年,因此,坚持党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加强主题教育,挖掘民族特色及其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少数民族干部,壮大自身建设,为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保障。应当立足于当前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以凝聚人心为根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创建进步工作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