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引导下的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工作路径
2021-11-27陶欣桐
陶欣桐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创新精神”习总书记在 2014 年提出的,是关于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指示,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总结,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方向。作为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高职院校,我们的人才培养目的就是为国家发展提供合格的专业性高的职业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同时我国的高职院校是党领导下的高职院校,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服务的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建设与发展,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院校的基础,任何一所学校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还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教育途径。
一、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不受重视
在这一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生经常更加注意对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大多数职业学院的总体趋势是使学生不断提高职业和技术水平提高了工作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总体课程设计一般没有涵盖完整的党建目标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党建课程是针对党的活动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基础课程。两者之间没有联系,学校也没有连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没有重视相关的教育和学习,也没有认识到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重要性。
(二)不成体系
在这一阶段,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教学以课本为中心,教师阅读教科书知识。但是,教科书的选择通常存在诸如内容滞后和单一模式之类的问题。同时,由于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效果差。
(三)部门职能不清
我国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分离,党组织与教育系统互相独立,职能权利混乱,多部门共建就意味着无部门担责。而且学生党建工作人员往往由行政工作人员担任,与学生交往少,不具备教育能力,对社会热点、舆情不敏感,无法及时做出适当反应,同时大部分工作人员和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手段单一粗暴,以强制性管教为主,经常引起学生反感,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不利于完成工作目标,容易对学生思想教育起到反向作用。
二、如何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协同创新的研究
(一)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形式
教育要学生为中心,在课堂内外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到党建和思政教育的精髓。所以高职院校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吸纳学生意见,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关注的热点,以学生为中心,去探索、去挖掘党建与思政教育所能带来的思想教育内容,要让学生理解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本质,让他们真正明白这一教育的重要性。
(二)建立协同教育体系
任何一种教育想要达成特定教学目标,就必须要配套的体系,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也是如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二者内容具有很高的共同性和兼容性,高职院校需要引导教师进行协同教育规划,将学生的党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协调,提高思想教育的系统性,完善自身教学体系。
(三)搭建协同教育工作平台,构建校内外合作体系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教育平台,因此学校需要考虑如何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入教育平台,加强二者的融合,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协作合作体系。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确保有效实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各级党组织,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都应参加,并根据实际教育工作需要建立合作体系。也有可能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课外甚至校外学习资源,以有效地整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如公司党的课堂,社区党和团体活动等。建立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走出校园。切实了解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提高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在创新精神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高职院校的党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专业性人员是主要的培训对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基本教育。在创新精神下,这种教育需要改变。它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必须合作与配合,从各个方面进行教育,以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培养学生,促进他们的品德和道德。成为对国家有益,有才干和有用的人才。文章阐述了创新精神的基本含义,分析了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建立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着力于党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该公司的创新方法希望为广大员工提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