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2021-11-27张玉钗

魅力中国 2021年47期
关键词:创设笔者德育

张玉钗

(铜仁市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贵州 铜仁 554300)

中职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希望学生在德育的帮助下拥有更加丰富精彩的人生,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人才,给学生创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整体修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学生在教师的德育教育引领下,会对自己的行为、语言等进行反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一、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职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德育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教导,就会加剧德育问题与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教师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能够纠正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完善学生的人格,给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德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及时反思自己,不断优化。同时,德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让学生得到思想拓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中职英语教师立足英语课堂来向学生传播德育知识,能够使学生在重视英语学习的同时得到思想上的点拨,培养学生一颗美好的心灵,让学生在英语教师的熏陶下积极做出德育改变。学生思想上的转变会促进学生行为上的转变,一个学生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学生的改变,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学生的发展现状会不断得到改善的机会。

二、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增加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内心想法

中职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环节来了解学生对德育的认识情况,知道学生是怎样看待德育的,然后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抓住德育的精髓,促使学生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德育的辅助下进一步把握英语知识,实现德育与学习发展的双赢。学生经过师生互动环节,会增加与教师的交流,更加信任教师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展示出来。在学习“I saw a terrible movie”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学会正确描述自己的周末活动,激发学生的德育意识,笔者在课堂上先是与学生进行了积极交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分析学生对德育的认识,知道学生心中的德育是怎样的,围绕学生的德育现状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在对话的过程中,笔者先是分享了自己对德育的认识,说出了自己理解的德育,分享了自己践行德育的过程,为学生做了榜样,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说一说自己印象中的德育,在生活中哪些行为是符合德育的。学生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逐渐敞开了心扉,分享了自己认识的德育。在与学生对话完成后,笔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周末去践行德育,诸如帮助父母做家务、与小伙伴合作宣传环境保护内容等,使学生切实经历过之后,使用英语将过程描述下来,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带动学生素养发展。

(二)连接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知识

德育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职英语教师在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的时候,可以与课堂教学衔接起来,利用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发现德育的踪迹,让学生知道德育与英语是存在沟通的桥梁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帮助学生适应德育,引领学生走进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知识的传播来带领学生探索德育,促使学生了解德育的具体体现。在学习“I’ve tried all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时,为了使学生了解不同的交通方式的英语表达,能够使用课堂所学句型来讨论交通这一话题,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笔者在课堂上先是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的交通工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常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在学生表达之后,笔者会鼓励学生继续说一说自己在使用、乘坐交通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不文明的现象,使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反思,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表示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给共享单车上锁,导致其他人无法使用,还有的人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逆行。学生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不正确的,都在损害他人的利益,是自私的行为。趁此机会,笔者教育学生在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时候,应该遵守规则,合理使用。

(三)设定抛锚问题,组织学生探讨思考

中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科学引领,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理解德育。中职英语教师在传播德育知识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设定抛锚问题,让学生围绕德育问题进行思维发散,促使学生在探讨思考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德育的内涵,带着德育的启示来开展活动。在学习“It’s time to change”时,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之后,笔者立足“健康”这一话题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向学生展示生命的美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勇敢地参与到挑战中,而不是消极躲避。笔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围绕问题与周围的小伙伴进行了探讨。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思路,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生命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植物、动物、人等的生命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珍惜健康的意识,让学生在面对生命威胁的时候,能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四)引领学生合作,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中职英语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让真、善、美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使学生感受到德育的美好,丰富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结合德育主题来为学生创设合作任务,使学生在合作的时候大显身手,将自己对德育的理解分享给大家,然后从其他人的语言、思想中提炼德育信息,不断增加自己的德育积累。在学习“So much to do before we travel”时,为了让学生拥有制定计划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旅游习惯,使学生在旅游的时候自觉遵守规则,在享受旅游的同时也能履行自己作为游客的责任,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鼓励学生在合作中搜集旅游中的不好行为,然后总结这些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想一想自己旅游的过程中自己应该怎样做。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先是利用互联网、书籍等搜集了与旅游相关的知识,了解了旅游过程中存在的乱扔垃圾、随意刻画、插队等行为,然后将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并根据不同的行为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措施,增加了对德育的认识。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互相配合的意识,能够大胆地分享自己的观点,认真聆听他人的想法,增添了德育教育的丰富性。

(五)鼓励学生参与,挖掘学生理解潜能

德育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的参与,还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学生融入德育教育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潜能。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环节中对德育进行诠释,使得德育在学生的努力下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学习“If you want to talk,you can go online”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懂得保护自己,按照互联网的相关规定进行,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介绍了不法分子借助互联网来进行诈骗,搜集受害人信息然后窃取钱财的案例,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互联网的优势与弊端,使学生能够正确应用互联网,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善于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好互联网的优势。除此之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进行舞台表演,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等将互联网的优势与弊端展示出来,增进学生对互联网应用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德育印象。

(六)创设丰富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不同的人对德育的理解是不同的。中职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及时了解学生对德育的想法,考查学生对德育的掌握,然后依据学生的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德育活动来督促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学习“Why was it built?”时,为了让学生熟悉描述建筑物的单词,熟悉著名的建筑物,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实践任务,让学生搜集自己喜爱的历史建筑物,然后采取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对其进行介绍,使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产生传承的意识。学生拿到实践活动任务后,先是挑选了自己喜爱的建筑物,然后利用宣传手册、绘画、PPT 介绍等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浓厚情感,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为自己的民族而骄傲。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扎实了德育基础,提升了自己的素质。

总之,本文通过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使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参与到了德育教育活动中来,与教师一起验证了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的实施效果,营造了良好的德育环境氛围。教师在教育中增加师生互动,了解了学生内心的想法;连接课堂教学,有效渗透了德育教育知识;设定抛锚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了探讨思考;引领学生合作,丰富了德育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参与,挖掘了学生的理解潜能;创设丰富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对德育知识进行了了解,认识到德育是无处不在的,知道了德育存在的价值,转变了对德育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由德育的旁观者发展成了德育的参与者,甚至引领者,得到了角色上的转换,迈入了德育发展的深层次,收获了践行德育的成果。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英语课堂更具影响力,推动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创设笔者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创设未来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