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2021-11-27郑飞
郑飞
(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主动利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德育教育活动。下面,本文将从课前准备、课中落实与课末总结三个环节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顺利落实案例教学法。
一、课前准备工作:创编案例库
要想顺利实施案例教学法,那么教师就必须要编排合理的德育案例,根据课时内容合理选择主题案例,利用案例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总结德育知识。因此,在课前准备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主动创编案例库,整理丰富的案例资源,以便顺利落实案例教学法。
(一)分析课时目标,整理案例材料
我国小学教育是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主的,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案例教学法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所以在选择案例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客观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据此整理案例资源。目前,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在各个单元中也收录了丰富的案例内容,而这些案例有普遍代表意义,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载体。但是,除此之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跳出教材内容,通过网络平台、生活观察等活动去整理更多的案例资源,以便根据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案例资源,让学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
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备课环节,我就认真阅读了部编版道法教材,确定了教材所提供的案例资源从各个方面展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但是还不够具体、全面,所以我便围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搜索了网络资源,以各位名师制作的电子课件、撰写的教学案例等资源为主,整理了能够展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案例内容,围绕民族平等、宗教自由、言论自由、监督权利、肖像权利等主题,整理了能够证明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各类权利的案例。然后,我再以“公民的基本义务”整理了案例内容,旨在据此指导学生探索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二)编写案例内容,确定案例讨论方向
在新课改,有这样一个说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指教师不可“教条化”地按照教材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而是要善用教材,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去删减、整合或扩展教材知识。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在课前准备整理了丰富的案例资源之后,便要客观审视每一个案例的教学价值,主要是预设学生在接触案例之后是否会产生表达欲望、是否可产生思想共鸣、是否可回忆生活经历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教师便要尝试编写案例内容,调整案例的表达方式,让案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确定案例讨论方向,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顺利落实案例教学法。
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备课时,由于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我所收集到的案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我就删减了各个案例,基本上是围绕一种公民权利、公民义务保留了经典案例,而且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案例内容,我还改变了案例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利用一些人物对话再现案例内容,以便切实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总结出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应自觉履行的公民义务。最终,结合教材案例,我便在课堂上组织了案例教学活动,希望学生能够顺利建构法律知识,正确认识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二、课中实施过程: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便要利用案例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讨论案例主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话语权,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使其顺利建构德育知识,接受道德熏陶。
(一)组建讨论小组,优化讨论氛围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小学生的人生经历是比较简单的,而学生的处事态度与他们的真实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所以在分析案例内容时,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会受限,而这就会直接影响案例讨论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发散自身思维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尝试组建讨论小组,指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表达各种各样的观点,在组内进行质疑、批判,创设开放、自由的讨论氛围,为案例讨论做准备。
为了科学组建案例讨论小组,我就花费了长期时间去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分析了学生的交际圈。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德育教育为主要目标的,而学生所考取的成绩并不是评判学生学科素养水平的关键依据,所以我就直接将关系和谐、性格迥异的6-7 名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内,希望学生在讨论案例时可以共享个人成长智慧,以便逐步优化学生的德育认知。为了让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我还鼓励各小组自主起名,并在课前十分钟内调整了学生座位,保证小组成员可以围坐在一起,方便学生讨论案例。
(二)实现组内讨论,总结案例内容
待组建了学生小组之后,教师便要直接解放学生,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围坐在一起,使其积极讨论案例内容。当然,小学生的行为自制力不好,很有可能会利用小组讨论之际说一些题外话,忽视案例讨论任务。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便要明确规定小组讨论时长,而且还要在教室内巡视,检查各小组的讨论效果,既要在恰当的时机协调组内矛盾,也要恰到好处地介入个别小组的讨论活动中,帮助对方调整讨论方向,总结案例内容。
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各个案例,而且还区分了案例主题,即“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主要义务”,然后便让各小组讨论各个案例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案例主人公的行为分别总结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小组讨论时,各小组应选出一名成员专门负责记录讨论结果,且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要珍惜发言机会,不可被动等待其他成员总结出现成结论。为了让各小组产生紧迫感,我还规定了案例讨论时间,即15 分钟,如果在特定时间点下大多数小组都并未完成讨论任务,那么我会适当延长讨论时长。这就可以起到监督、督促的作用,即便有的学生不够自觉,想说题外话,但是却会在同伴的监督与管理下重新进入德育探究状态。无疑,这种做法就很好地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优化课堂管理效果。
(三)组织案例展示,归纳案例思想
小组讨论虽然十分重要,但是小组内部所总结出的案例内容也有可能存在盲区,而且教师也难以准确了解每一个小组所总结出的案例结论、讨论效益,所以需要通过案例展示活动去检测各小组的案例讨论效益,而且还要帮助各小组扬长避短,共同归纳案例结论。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便要在课堂上组织案例展示活动,引导各小组总结案例内容,归纳案例主旨,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德育认识。
当各小组普遍完成了组内讨论任务之后,我就要求各小组展现案例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会按照一组主讲、其余小组补充或反驳的程序组织展示活动,以免浪费课堂时间,而本班学生也十分熟悉这一教学环节,所以会争先恐后地争取发言机会。为此,我则会公平对待,选择最先举手的一个小组,让这个小组率先发言,展现案例结论,而其余小组可就异议提出不同想法,全班同学便可由此展开主题辩论,再次阅读、分析案例内容。
三、课尾升华环节:总结案例主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组织案例讨论活动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更加具象的角度归纳德育概念,使其接受德育熏陶,所以案例讨论活动最终还需回归生活、现实,教师也需指导学生归纳案例主旨,引导学生警醒自我,反思生活。
(一)教师归纳,回归教材
待学生以小组讨论、组际展示活动分析、讨论了案例内容之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便要及时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人生经验,帮助学生归纳出案例的主题思想,回归教材知识,阐述具体的德育观点,明确是非观念,让学生接受德育熏陶。当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在归纳案例主旨、回归教材概念时,要尽量使用简洁、准确与具体的语言,不必一味宣传大道理,让学生快速接受德育概念。
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课上,通过小组展示,本班学生都从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平等权、财产权、人身自由权、劳动权等多个角度总结出了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也归纳出了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即遵守宪法与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等等。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记忆本课知识,我也直接在黑板上列出了知识框架图,分别归纳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回归道法教材,规范了学生的表达方式。
(二)迁移现实,警醒学生
通过案例讨论与总结,小学生也能明白是非对错,但是却不一定能够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而这就影响着本学科的德育教育效果,难以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辐射,不利于优化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在课末升华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主动关联现实生活,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行为表现,警醒学生、启发学生,监督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真正改变学生,强化德育教育的现实影响。
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课末,我就通过几组照片展现了本校学生不爱惜公共财物、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随意插队、破坏花草树木等不良行为表现,据此指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自觉履行了公民义务。本班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但是他们却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于是,我就告诉学生,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学生之前并不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所以有情可原,但是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必须要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组织案例教学活动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指导学生反省自身,使其通过案例分析建构德育知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课前准备环节整理、编写案例资源,在课堂上利用案例资源去发展学生的德育认知,迁移现实生活,及时警醒学生,从而切实丰富学生的德育认知经验,优化本课程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