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信息化教学研究
2021-11-27易海杰
易海杰
(韶关市张九龄纪念中学,广东 韶关 512000)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围绕生物课程的学习,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获得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核心素养的总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高中贯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综合体现。科学思维是基于学生客观认识,进行逻辑思考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内容。生命观念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等进行理解和分析的学科能力。科学探究主要是指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宝贵的学习精神面貌体现。社会责任体现了学生相信科学、善待生命、环境友好、促进健康、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学教学中应从学科学、爱科学、珍爱生命、关注健康、参与绿色行动、解决实际问题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视高中生物学科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是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加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也是为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物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创新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知识的整体性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部分构成的,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整体,不可或缺。高中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和生物技术与工程等知识,这些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生物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兴趣。
(二)课程的实践性
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高中生物课程与学生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内容更加接地气。因此,教师要加强生物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增强课程的实践性,让生物知识真正走进到学生的心中。如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相关小动物的收集,然后在实验室进行计数,通过实验操作的形式让学生对生物教学内容更加深刻。
(三)内容的延续性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也是具有延续性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从课程教学和生活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三、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7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的课程教学目标及科学思维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忽视了生物课程知识内在的联系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只重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这些也成为教师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为了学生可以快速提高成绩,往往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堂上进行知识阐述和讲解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在教师这种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常常形成生物是“副课”的错误思想理念,认为生物只要死记硬背知识点即可,完全忽视了知识内在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学校考试经常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考察的题型相对较少,这种考试模式也让学生尝到了死记硬背的甜头,更加不会重视学科分析能力的培养提升。错误的教学理念和应试考试模式的影响,造成了恶性循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很难实现。
(二)忽视探究实验的地位
在高中学制阶段,生物课程的总体课时安排还是处于紧张的状态,要想根据教学目标完成教材中的实验部分,需要科任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教师在实验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基本程度进行不同的实验设计。与此同时,对探究式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对于教师的实验安排都是处于应付的学习状态。探究式课堂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这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需要学生适应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逐步的训练的才能实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的成绩更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在成绩上得到体现。因此,很多老师都放弃了生物实验课程的开设,只将生物书本上的知识点通过讲解法进行传达,学生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提高成绩,但是问题分析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单个生物知识点进行掌握,但是忽略了学生只是理解和运用的过程,长久下去会让学生失去生物学习的兴趣,制约着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缺乏核心素养培养的氛围
作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强调了科学思维培养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要想实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需要创设师生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勇于提出个人不明白的知识点,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更好地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在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交流氛围以后,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所学知识形成个人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师生课堂氛围才会更加融洽。互动性的师生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高中生大部分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的自身判断能力还处于形成时期,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需要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生物学科的前沿知识融入课本知识教学过程中,备课和讲课都需要做到全面细致。在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案例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融洽的师生课堂。
四、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信息化教学的改革途径
在新课改实施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要注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工作质量。
(一)借助信息化手段营造生物学习氛围
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体验生物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善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生物学习注入更多的活力。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创新运用,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教育平台可以准备更多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信息化教学手段下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进行知识学习,从而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从而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进行《胚胎工程的应用与前景》讲解时,学生对于胚胎知识可能相对陌生,生活中可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或报纸看到过试管婴儿的相关知识报道,对于全新又陌生的知识会有好奇心,教师就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教学平台为学生播放胚胎的生物学原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直观的影视资料让学生明白胚胎的培养过程,让学生对于课本知识中的保持一种求知欲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和推动生物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二)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多元化教学
传统单一的学习模式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定向思维。信息化教学可以让生物教学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教师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杜绝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对学生实施多元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如在讲解《生物系统及其稳定性》的时候,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教师需要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保护等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具体说明是什么是生态系统,对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策略进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不同班级的学生的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为了实现班级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兼顾不同学生学习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课堂中学到知识,实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普及。如在讲解《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时候,教师可以提前通过信息平台为学生呈现出难易程度不一样的教学课件,从而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微课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植物细胞知识的复习,让学生通过复习的形式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可持续提升。
五、结语
新课程改革不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维,善于借助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全面提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