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国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2021-11-27万梦婷
万梦婷
(吉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历来重视家教、家风建设,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不可代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家庭教育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然而,家庭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家庭暴力、过度溺爱等,甚至演变为青少年过早性行为、校园霸凌、抑郁自杀等儿童发展问题。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教育不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家庭教育也逐渐从边缘化走出来与学校合力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二、文献综述
据家庭教育已有相关文献研究表明:中国家庭教育往往靠家族的家教、家风代际传承,崇尚经验教育;家长教育理论尚未发展完善;家庭教育缺乏专业化培训,无法对中国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统一的指导。以上种种导致家庭教育的内容上,跟风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取,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父母扮演着差别化的角色,更甚者呈现专制型、溺爱型两个极端;在家庭教育理念上,坚持学业成绩是评价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读书考大学是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出现与新时代人才培养标准相背离,与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理念相背离的现象[2]。具体而言,家庭教育存在教育理念保守、教育目标混乱、教育方式经验化、教育内容跟风不全面等问题[3]。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仍然是困扰家长教育、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此,促使家庭教育由经验层面上升至理论层面,提升我国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家庭教育专业化显得格外紧要。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家庭教育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注重在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中国家庭教育方法的探索,从而积极引领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三、家庭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核心素养的落实要求家长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家庭教育问题现状要求家长要改变观念、提升理论水平;新时代家校合作育人要求明确责任、建立教育同盟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
(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是家庭教育的方向标
2016 年9 月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4]。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家庭教育培养目标指明方向,将基础教育改革推向高潮,对家庭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家庭教育是偏差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
家庭是作为个体生命安全保护的存在,是个体生命得以幸福生活、终身发展的重要场所,更是在幼儿性格、行为、习惯品德等方面的养成不可替代。现今青少年抗挫能力差,在学校出现自杀的偏差行为,家长往往将责任归咎于学校,归咎于社会。人们往往关注的是事件产生后的解决措施,而忽略了事件背后当事人的经历与原生家庭的影响。
(三)家校合育是新时代教育联盟的要求
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的事情,那些将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的家长是不明智的,单项教育无法做到培养完全人的目标。《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 年)》中明确指出我国未来家庭教育事业应不断扩大指导服务的范围,不断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连接的指导服务网络,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开拓新媒体服务的领域,做到城乡信息共享服务[5]。家校合育要求在教育理念上,家长与学校达成一致,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在教学实践中,家长与学校互帮互助,建立教育同盟。
四、家庭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
构建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是解决我国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路径的理论之源。社会支持简单地讲指的是来自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的援助,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内在的和外在的。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家庭既是一个封闭的组织,它代表着一家之事;还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家庭教育关乎个人幸福和国家发展前途。《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单位、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帮等途径,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6]。美国家校社合作育人模式趋于成熟化,已建成高度和谐化儿童友好型社会。其主要方式有:社区提供课后延时服务;社区提供免费图书馆、免费特长班;其他组织如企事业单位、博物馆、科技馆为孩子提供免费游学、参观、体验的机会;为确保家长们与学校教育理念一致,学校定期会邀请大学教授、著名教育专家来校讲座等提供其他互相学习的机会[7]。中国家校社协同育人亦可酌情借鉴以上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为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拓宽路径。
五、家庭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对策
家庭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领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家庭教育核心素养的实践是未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工作。
(一)家庭教育要注重日常教养
家庭教育在阅读、能力、品德与习性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日常教养。阅读是学前教育需要养成的一个重要习惯,是孩子专注力、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在阅读中,家长要注意阅读的方法,家长阅读、孩子默读、孩子讲解要结合起来,每天的坚持是习惯养成的有效办法;阅读的书籍切记不可从众,要因材施教。在品德与习性方面,家庭教育需要家庭公约与定期开展家庭会议,要从小强调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对于违反家庭公约的行为,切记暴力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德瑞克斯认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还在期盼通过惩罚带来效果,然而惩罚却根本不能制止孩子的偏差行为,也无法起到教育作用[8]。家庭是产生爱、充满爱的成长摇篮,孩子的成长需要满足其身体上、心理上的爱的需要。
(二)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与技能
如今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能立足于社会的勇气、适应孩子终身发展的能力。在教导孩子问题解决时,遇事不慌乱,沉着冷静想办法,可以有效培养自主意识和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在培养兴趣方面,家庭教育可以运用搭配引导法,即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带动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亦可采取自然后果法来应对孩子的“不听话”。德瑞克斯指出自然后果法是基于现实的压力而自然产生的后果,没有任何来自权威的强加,是源于情境和现实,因此,常常是非常有效的[9]。另外,家庭教育要抓住机会进行情境教育,让孩子亲身体验自己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激发孩子针对不良行为的内化认识,从而自觉调整和改正不良行为。
(三)家庭教育要协同学校教育
养育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单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者是社会教育都无法培养出完全的人。如家长会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育人最直观的方式。传统的家长会无法满足家长对学校教育理念的理解,无法满足高水平的教育同盟。学校可以采取个别家长会的方式,依据中国大班额特点,班主任每个星期对三到五组家庭开展个性化家长会,每组家庭三十分钟的发言时间,允许孩子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品德价值观情况,班主任及其他教师在家长会中充当答疑、解惑、引导的角色[10]。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邀请与学校教学理念一致的家庭教育专家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教养培训或讲座,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家庭教养。
六、结语
每个孩子成长的背后都有父母无私的、倾尽全力的付出。家庭教育的方式决定孩子的起点和高度。父母要懂得教育分工,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提升自我修养,提高家教能力。更要善于借助外界帮助,为孩子的一生幸福营造充满智慧爱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