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中小学生美术教育教学的思考
2021-11-27钟逸霖
钟逸霖
(深圳大学,广东 深圳 518000)
一、美术教育是全面发展人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教育策略之一,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是关于人在物质经济富足发展基础上的精神审美的需求,是人的情感和心灵体验的重要载体,人的精神素养如情感、趣味、气质、心胸、态度等都会受到美育尤其是美术教育的影响。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
二、美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本价值
国家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关于美育及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意见中,明确地指出中国美育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除了在思想政治、生活实践、语文素养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外,还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来进行感化体验,通过美术绘画过程和作品的强制视觉性来让人的直觉感受沉浸在绘画作品中,锻炼人的感情状态和心理感受,使得学生处于注意力极为集中的心流体验中,最终实现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
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串联多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美术教育是与多个学科如哲学、文艺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设计学等在不同的层次上互相连接的。它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好奇心、合作精神的人,能够培养人的思想包容性和视野想象力。
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提高中小学生将审美趣味和优化合计思想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将美术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连接,将美术教育的美学认知从作品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感受当中,最终实现审美趣味和思想道德的具象化、生活化。
三、美术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现实情况
随着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的提高,美术教育的教学范围逐渐由之前的小众群体进入大众群体中的学习范围内,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状况值得我们反思,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改善路径的探索。
在中小学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学校、老师和家长轻易地将体育、美术、音乐等三大学科划分到边缘性的副科体系当中,因为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可量化的和具有应试分数评判的教育动作。学生对美术教育具有浓厚的兴趣,也会被家长和老师以与学习无关的态度和理由拒绝掉,使得美术教育在学生的学习意识选择中放到了最后的序列中。老师的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估体系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美术老师会采用灌输式的模式来进行教学,通过将美术理论知识和技法讲解给学生自行消化,不会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中进行创造性地设计,使得学生无法感受美学的真正情感层面的体验,老师也会逐渐变得僵化和保守。美术教学场景的不足和匮乏,使得中小学生们只能更多的在学校课堂中进行,极大地降低了学生们对美术的感觉性理解和实践性认知,从而提高了学生们美术学习达成效果的成本。
四、创新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路径探索
随着国家教育体系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提出,中小学的美术课程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行突破和改善,通过创新的、互动的和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深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参照体系。
(一)以学生的感受为主体挖掘其自主、互动的学习模式
美术教育的根本前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资源如老师、工具、环境、主题等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感受感悟,所以要摒弃美术老师为主体的单向度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机械练习技法的学习模式。在以明确的美术主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积极驱动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对美术主题的相关画家、历经背景、理论技巧、矛盾合作等全方面地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绘画模式进行创作,依托于美术老师的大方向、大理论、大技巧的指导,在充分和老师沟通的条件下进行互动式学习。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同构莫奈的作品的临摹教学,鼓励学生对莫奈的人物生平、历史背景、行为动机、态度立场、人际关系、绘画工具、绘画技巧、物料知识、身体健康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全方面地整理和分析,通过对这个人的理解、对这个人在这个时代的位置的理解和通过对这个人的人生规划的理解,来探索这个人物如何将美术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的。
(二)以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挖掘美术学习的多元化视角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落实和推广,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求、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之上,以多样化的理解视角和信息素材,丰富学生的美术理解模式和美术绘画素材。可以通过在时间段、历史人物、思想主题、行为动机、社会背景等方面相同或相关的美术作品与音乐歌曲融合到一起进行类比和关联。可以通过文字与美术之间的描述视角、信息结构、素材运用等方面的互相展示来进行二者之间的再现。可以通过美术绘画技巧、美术材料结构等物理实体和行为动作与现实物理知识进行融合来进行美术在理性逻辑方面的关联。
举例来说,可以通过对透视的物理技巧的理论性理解和实践性认知,探索在哪个时间范围内哪些画家的哪些作品是利用了透视的物理学知识,通过这种探索引导学生去理解美术绘画并非仅仅依靠个人情感状态就能够完全支撑,还需要理性的利用各种物理学、光学和材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操作,也为学生提供了解美术的多元化基础的时机。
(三)以系统化的教材配置来自上而下地进行美学教育
中小学的美术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不能够依托与学校和老师的自行发挥,必须依托于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树立跨学科融合的基本理念,将美术的主题、价值和意义与心灵、礼仪、行为、语言、科学、健康、秩序等主题引入到美术教育中;将音乐、书法、舞蹈、戏剧、影视等适合中小学学生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设置进来;将中小学的美学课程体系建立在线性的连接之上,将学术教育的目标自小至大的贯彻到一个教材体系中。
举例来说,中小学的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不同美术基础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程度是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的。教学教材体系需要从小学到初中的系统化的发展路径,需要以某种具有连贯性的关键要素为核心来统筹美术教学的系统化,如传统的历史时间线、美术派别、人物关系、色彩印象等。
(四)以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培养学生审美趣味的多样性
鉴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并不合适建立明确的可量化的分数性的评估体系,所以要建立以美术审美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将不同的学生的基础水准、擅长特色、进步程度等与其美术创作的思想主题、感受体验、表达诉求、美术类别等进行相关性评估,通过与美术本身相关的知识、技巧和类别为评估标准,以美术创作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为发展提升,从而形成以学生差异化的美术基础和思想偏好为基础的动态性的多样化的评估体系。
举例来说,依靠同一个主题进行美术绘画作品的选择和匹配,可以通过这个形式来评估学生对每幅作品的理解视角和自己的表达诉求,从而建立学生的差异化的理解视角,为每位学生的美术教育方案提供数据基础,为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提供判断依据。
(五)以充足的教育资源为美术教育发展提供后勤保障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美术教育老师的指导和教学,所以必须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补充美术教育老师的数量和质量。为了让美术老师更好的工作,必须为其提供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改善场地器材设备的匹配性,积极开拓与相关场景如体育馆、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展览馆等空间的合作,将社会资源的充足性引入到美术教育体系当中,从而为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场景化支持。
举例来说,可以通过与文物博物馆的深度合作,让学生对文物中蕴含的历史知识、图像画作、主题思想进行理解和判断,并依靠其美术素养进行临摹、二次创作等。还可以带领中小学生进行话剧舞台的观看、体验,充分地理解人物动机、行为目标和情感状态,最后通过美术创作出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从而切身的体验美术的价值和意义。
五、结语
美术从根本上来源于生活实践,所以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的落实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理解和感受生活,从而形成美术审美趣味和思想认知。要自上而下地进行美术教育的顶层设计,积极的探索创造性地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将美术作品和当时的历史生活连接起来,深切的感知美术作品带给我们的情感状态和审美认知,从而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美术审美视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美术素养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