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背景下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2021-11-27张艳芳
张艳芳
(鹤煤机电设备租赁分公司,河南 鹤壁 458000)
引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进行煤矿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需要管理的高层能够及时的转变战略,做好人力资源的整合,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行。煤炭工程从开采到运输,都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工程的规划安排,保证工程能够有序进行,确保生产工作的安全性。煤炭企业想要长久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管理人员,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煤矿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煤矿企业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与方式
人是企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因而企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有着必然性的关系。煤矿企业发展方式主要基于国家政策以及自身产业独特性来进行发展的,这也使得煤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依托于国家政策作为发展的导向,进而在市场中可以快速的站稳脚跟,并发挥出自身绝对化的优势。但是由于一些煤矿企业在发展中仍采取陈旧的管理机制,这不仅阻碍了煤矿企业的发展,而且还减慢了企业革新和创新的脚步。在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上来看,煤矿企业应尽快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但是企业管理机制的根深蒂固使得企业陷入了市场竞争的被动状态,因此,这时煤矿企业就需要克服自身管理机制的弊端束缚,提高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恰恰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企业健康而稳定的发展,从而降低各种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和忠实程度,提高企业凝聚力,减少核心人才的流失,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因而这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 重要。人力资源管理首先的任务是为企业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以供给企业发展所需;其次,对于引进的人才还要做好培训开发的工作,使之被引进来的每一名人员都可以在企业岗位中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作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最后,还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避免因人才流失而导致企业发展出现断层现象,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使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制度能够获得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煤矿企业中存在一人多岗、岗位设置不合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无法挖掘出员工的潜力,制约了企业长久的发展。对此,人力资源管理应立足于企业长久发展战略,做好人力资源长远规划,对岗位和人员进行合理的设置与责任的划分,以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结构的目的,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新经济背景下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缺点,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管理的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使其更加的符合新时代中企业的发展要求。
(一)科学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煤矿是我国的重要资源,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的遵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确定公司运营中各个步骤的合法、合理性。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对人员的配置缺乏科学性,没有及时的针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煤矿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对基层人员的需求量比比较大,对人员的管理也缺少灵活性。企业的员工在压抑的管制环境下,缺少工作的主动性,使企业的生产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企业的高层人员缺少对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只是通过增加对人员的数量来控制产量,缺乏科学化管理的方式,使企业生产的效益与预期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想要实现人力资源的现代化管理,首先需要改变管理人员的意识,增加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1)
(二)管理的方式比较落后
煤矿企业的管理工作仍旧具有滞后性,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的管理模式,使企业一线的生产人员的数量庞大。由于一线人数数目较多,给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在追求效益的过程中,过度依赖一线工作的人数与生产技术,使企业的发展受到的限制。管理人员的手段方式比较落后,使管理工作无法全面性的覆盖在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中,使企业的生产过程缺少安全保障。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伴随着意外与风险,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乎企业的运行模式,高效的管理模式,才能造就更高的企业效益,提升煤矿工程整体的安全性。(3)
(三)缺少专业的技术与理论支持
想要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需要把内部的管理形成一整套的体系,通过对管理理论的科学应用,利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没有根据经济形式的改变,及时的进行调整,会使企业的在新环境中的竞争力大大的减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新型产业,也出现了多种新能源技术。在国家的众多企业中,有些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实现自身价值的突破,而有些企业只能被时代淘汰,成为过去的历史。为了避免被时代淘汰,需要煤矿企业能够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做好企业内部的人才管理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需要具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考虑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专业的管理方式,及时的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问题,使企业的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4)
三、新经济背景下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改革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新型的经济背景下,煤矿企业的对未来的发展需要抱有乐观的思想,能够积极的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的健康。企业的运行发展需要整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实现人力的合理分配,充分的发挥人才的作用。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就是实现对人才的科学调配,通过对企业当前形式的分析,确定企业的用人需求,通过引进人才等方式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整体运行包含了多个方面,是一项具有复杂性质的系统工程,在煤矿企业的经营生产工作中,需要管理人员通过更加优质的管理模式,帮助企业理清思路,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线。企业的发展,需要明确当前阶段的市场动向,通过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利用技术科学的分析市场行情,有计划性的做好战略部署工作。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及时的转变思维,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有效的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益,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环境的不断的恶化,对环保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煤矿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随着数量的减少,价格的上涨,市场占比在逐渐的减小,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以新型能源消耗为首的资源代替品。为了更好的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企业有针对性的调整内部的人才分配,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使战略调整工作更加的具有实际意义,提升计划的可行性。企业需要对内部的人才进行统计,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了解企业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积极的引进新型的专业人才,给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企业能够重新的焕发出活力。为了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可以采用竞争上岗的模式,通过末尾淘汰制度,增加企业内部的竞争意识,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使企业的发展运行更加的高效。在保证员工竞争意识的基础上,企业需要不断的调整员工的工资,使员工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能够得到更高的回报,有效的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的劳动成本与收益成正向比。(2)
(二)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的经营,需要各个部门的员工共同协作,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行。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非常的繁琐,为了减少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需要企业能够建立相应的奖励与惩罚的制度。企业的员工在长时间的工作中,由于有些岗位的特殊性,需要承受的责任与压力很大,需要员工能够时刻保持最好的状态,有效的面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管理工作中最忌讳的就是想要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因此,企业需要适当的给予员工激励,增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加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与奖励相对应的就是惩罚制度,要知道煤炭企业的一线工作中,常常伴随着危险,违规的操作问题可能使企业面临重大的损失。为了提升生产过程的安全性,需要企业建立惩罚的相关制度,保证一线工作的安全性,提升安全监督工作的质量,制度中需要强调员工自身的工作责任,形成规范性质的管理制度模式。(5)
(三)做好培训工作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升员工的素质,使企业能够跟上时代的节奏,提升生产经营工作的效率。企业中工作人员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招聘工作后,上岗工作前,需要进行煤矿工程的技术与安全知识的培训。针对为企业服务多年的老员工,企业需要明确其价值,帮助老员工不断的拓展自身的水平,提升自身的能力。让员工看到企业对待员工的诚意,使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更强,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的培训内容要更加的具有针对性,面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学习的实际效果。企业在进行人才的招聘工作前,需要做好数据调查,明确企业各个部门对人才的需求量,结合未来的发展的路线,做好人员的筛选工作,使最终选择的员工更加的符合企业的发展路线。各个部门对新成员进行培训工作后,需要有效的检验学习成果,根据培训的内容,做好考试考核工作,对于考试不合格的员工,不能予以录用。针对特殊岗位的员工,需要管理人员确定其具备相应的职业证书,具备健全的生产操作资格,保证煤矿工程进行的更加安全。
结语
企业的运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做好管理的工作,具备较强的管理意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时,为了减少管理的难度,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明确制度中奖励的内容,提升员工工作的动力,针对不合理的工作现象,进行相应的处罚,增加煤矿工程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保障。企业需要做好各级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内容,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