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化地方“撂荒”红色教育资源的路径探析
——以重庆市X 区为例

2021-11-27余玲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党史红色

余玲

(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重庆 400000)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见证着党的艰辛奋斗和辉煌历程,承载着重大的资政育人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促进“撂荒”资源活化、深化、转化,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活化资源规划,发挥红色教育资源历史传承功能

(一)统筹规划,做好红色教育资源开发管理

一是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充分认识红色资源遗迹保护管理的重要性,结合地方特色,科学编制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规划。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吸纳社会资助,做好党史资源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硬件更新提能升级。建立健全并完善相关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相关红色遗迹保护政策和规章,形成专人专管专项专责的常态化机制。二是普查确权,做好红色资源统计修缮维护。对地方典型的红色人物、流传的红色故事、留存的红色器物、蕴含的红色精神以及相关的遗址、设施等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地方红色文化遗产数据库。坚持开发保护利用做到“保持历史旧貌、修旧如旧”,尚未开发的做好科学开发,已开发的做好维护修缮,已损坏的做好重修复原,损坏严重的做好抢救保护。做好确权管理,通过产回购、异地置换等方式,将文物建筑产权收归国有或明确管理主体主责,明晰管理标准清单。

(二)加强研究,深挖红色教育资源内涵

一是组建党史资源研究团队。集合区域内研究力量,设立研究中心,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红色资源研究队伍,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领域和层次的红色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和梳理。依托博物馆纪念馆、党史研究和文化宣传、党校高校及各界平台,整合红色资源研究力量,建立党史研究“智库”,形成综合性开发与研究新模式。二是广查深挖,修好“红色家谱”。发挥博物馆、档案馆、文史馆等红色基因库的功能,深入社区拜访老居民,纵向探究,层层剖析,多方面挖掘红色资源的历史背景。注重详细、准确、客观还原历史,诠释历史,现存完好的红色资源要提升内涵注入,改头换面的红色资源要进行多方现场勘查精准定位,年代久远跨度较大的资料来源要反复确认,精准判断,多方对比考证。三是结合时代,做好党史资源再创作。挖掘区域内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红色资源,编写红色故事系列丛书,开展红色精品作品创新。深入研究做好红色资源的凝练和升华,为“老资源”注入新内涵,把“老故事”讲出新味道,让红色资源转化为“本土教材”,更接地气。多渠道收集革命文物,整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和当事人“口述”材料,编制通俗易懂的红色故事集,让红色资源既有政治高度,也带理论深度,既有情感温度,也具备传播热度。

(三)多方联动,加强红色资源工作齐抓共管

一是健全党委领导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责任制。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和谋划,推动宣传、组织、党史研究、教育、民政、城乡建设规划、旅游等多主管部门组建联席会,齐抓共管,进一步构建开发保护工作的大格局。二是打通区域壁垒抱团发力,健全跨地域、跨区域、跨部门议事协调机制,加强与周边党史资源丰富地区的互联互通。三是加强红色资源研究开发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互联的建设格局,联动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以规模效应强化社会共鸣,减少各自为政造成的资源重复浪费。

二、深化资源利用,发挥红色教育资源教育宣传功能

(一)深化红色教育资源在干部教育中的阵地作用

一是加强示范性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利用精神发祥地的地域优势打造特色现场教学点和示范点,多维度开发现场变课堂、素材成教材、讲解到互动新模式,以“看、听、思、悟”促进红色教育“有用”“有力”“有效”。发掘整合红色资源,借势红色资源打造现场教学专题课程、精品课程、系列党性教育课程,做亮做新地区红色名片。集合党校、党史办、纪念馆等联合打造项目组,开发集红色教育、党史学习、城市文化、生态保护和产业提能等联动发展的教育培训特色品牌。二是推进红色资源教研资一体发展。用学术讲政治,找准红色文化与干部教育的“切入点”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抓住干部学理论和炼党性的“兴趣点”,开发高质量红色资源课程,以宣讲练兵,以比赛促教,扩大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开展专题专项专门研究,促进红色资源向科研成果转化,把红色历史研究与党的基本理论研究、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相结合,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发挥好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结合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红色教育提出资政建设,完善“实践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教研资一体化机制。三是创新党史资源使用方式方法。拓展红色教育广度,在红色教育全过程中贯穿党风党纪、党性党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回顾重温革命历史、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积极学习先进人物。丰富红色教育方式,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光辉历史,以专题讲座、现场实操、案例分析、人物访谈、情景模拟、场景再现、交流研讨等多方式触摸历史,呈现历史,汲取精神滋养。推出个性化定制学习,设置多元化、个性化、菜单式教育主题,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地域、不同需求的人群满足多元化学习预期。

(二)深化红色教育资源在国民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一是把依托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教材体系。把学史知史悟史用史贯穿中小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素质提升全过程,推动红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注重系列性和接续性,针对年龄、职业、岗位层次不同的群体,打造集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红色文化通俗教材,开设红色文化本土课程。寓教于乐,寓教于做,公益性推进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红色实践体验活动,加强红色宣传,做好社会育人。二是结合红色资源打造校本校史课程。推动本土红色资源融入校本教学、实训现场、第二课堂,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史红色基因系列课程。从大思政视角深挖红色资源,把专业课程和党史资源相结合,广泛推行课程思政,打造课程思政红色基因系列示范课。三是加强校外党史基地交流研学。提升国民教育红色教育校外实践课程地位,开发“红色+研学”“红色+体验”特色教育,形成红色情景教育长效机制。以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活动、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活动为契机,因时因势利导开展党史教育,增加思政教育和红色教育的“仪式感”。注重引进来,推进红色纪念馆展览、红色故事讲解进校园,加深受教育者对党史的体悟。

(三)深化红色教育资源在社会大众中的浸润作用

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宣传方式。通过QQ、微博、微信、网站、APP、车载广播新媒体加强党史教育学习的频度和速度,扩大党史资源润化人心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技术,结合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加大对红色资源的转化保存利用。综合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展陈方式和展示手段,联合场馆、艺术馆等新建实体体验馆和网上展示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动静结合打造数字化沉浸体验教室,展示革命历史和红色资源蕴涵的革命精神。二是广泛宣传,拓展党史教育的广度。主动谋划,有节奏、有声势、有影响地扩大红色资源宣传推介,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传播,提高红色教育覆盖面和精准度。邀请重大历史亲历者,老红军、烈士亲属、党史专家组建党史宣讲报告团,送教上门,把党史从书本搬到现实生活中。加强对烈士、英模人物事迹的宣传和褒扬,传承红色文化、激活红色基因、树强红色品牌。

三、转化资源共享,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价值辐射功能

(一)打造红色精品线路,助力全域旅游

一是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根据红色资源类别、配套设施,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区域内红色遗址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红色旅游、研学路线。推行红色文化“套餐”,专线打造“红色名人故居”“红色精神”等多条主题线路,分级设置旅游节点。切实加强通过轨道交通,公交、旅游专线、轮渡等方式,结合红色史迹的交通、环境、生态等相关建设,连接成主题旅游专线,为发展红色旅游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二是建立完善红色标识辨识度。集思广益征集红色标识,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符号和主题,以红色标识增加红色精品线路的辨识度和知名度。开展实地调研精准红色文化标识设置,在重点线路段,红色资源入口处等设立鲜明路标、指示牌、导游图等,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结合时代特点组织专家学者研发红色景点、红色资源解说词,吸收培训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在小长假、节假日、旅游季等时段开展义务导游讲解。三是加大红色文化资源联通融合力度。梳理挖掘红色资源间的时空联系,形成一批历史上衔接、地域上集中、精神上传承的红色资源群。整合地方“小、散、弱”的红色历史资源,精心打造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串联开发利用模式,联线联动开发形成辐射型红色资源体系。

(二)融通红色资源,助力社会产业发展

一是实现红色资源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高度融合,以红带古。对革命遗址属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寺庙、宗祠进行立碑挂牌、陈列展陈,促进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和优势互补,扩大受众面,增加出镜率。二是实现红色资源与自然资源高度融合,红绿相长。充分发挥地势地貌的天然优势,把绿色生态和红色文化两者结合起来,建设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工程。实现遗存文物与自然景观互补打造,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互促发展,让红色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旅游的文化韵味。三是实现红色资源与党建文化高度融合,以红促红。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党建+”工程中的积极作用,挖掘党史正能量,为党建引领社会发展增加精气神。

(三)打造“红色+”品牌,提升红色教育资源服务发展能力

一是打造“红色+”培训品牌。整合资源,加大红色资源与地区红色文化、母城文化、统战文化、红岩精神等文化形态的融合力度,打造独具韵味的“红色+”培训品牌,突出本土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提升红色教育品牌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打造“红色+”研学品牌。结合当前中小学校外培训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家庭研学需求等打造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面向类别的研学服务品牌,延续城市红色文化血脉。三是打造“红色+”文创品牌。在建设人文渝中文化导向型城市的进程中融入红色文化的元素,精心打造本地独特的红色文创品牌,创新研发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把精神文化和物态文化相融合入,丰富红色文化的展示载体。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党史红色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 保护农民家庭发展希望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在哪里?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