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势累积下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融合问题的研究
2021-11-27郗厚波
郗厚波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孩子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更会对孩子的细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子女来说,家庭不仅仅代表着稳定的生活居所,强大的生活经济能力,还具有更加强大的教育功能,抵抗外界不良影响的功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迁子女正在逐渐的增多。但是对于流动子女来说,流动的环境改变了这种稳定的功能,使得子女在成长中遭遇更多的不可控的因素。农村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日益呈现“分批迁移”的流动特点[1],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家庭化,使得大量学龄儿童、青少年跟随父母进城。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2011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 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 1055 万人,增长 4.4%。举家外出农民工 3279 万人,增加 208 万人,增长 6.8%”。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8》数据显示,人户分离人口为 2.91 亿人,流动人口为 2.44 亿人[2]。
累积劣势 (cumulative disadvantage) 指人生历程中机会和结果不断向下分层的一种现象。学校基础差、家庭教育模式和理念的落后、消极同侪效应等交织互动,形成累积性劣势行动框架环境,共同作用于随迁子女的生活和教育,最终在随迁子女中间形成一种“自弃文化”,许多随迁子女会主动放弃学业,随父母务工,赚钱养家[3]。由于受到父母学历水平、经济能力以及工作等各种原因的影响,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融合过程中多处于劣势累积的状态,父母本身无法给与子女优质良好的家庭教育。如何正确理解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劣势累积,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与孩子长时间的分离,造成交流沟通上的障碍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环节。随迁子女在跟随父母前,大部分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这就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交流较少,感情比较淡。另外,在子女跟随父母生活后,由于父母工作等原因,没有时间更好的照顾孩子,及时与孩子沟通,从而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沟通较少。加上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在此期间父母很少主动积极和孩子进行交流,造成随迁子女心理上的疏远和排斥。
随父母进城后,虽然与父母相处时间增多,但是由于父母工作时间繁忙,经济压力大等原因,随迁子女和父母相处的质量并不如意。由于许多家长工作比较繁忙,每天都是忙碌奔波的状态,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许多家长没有办法及时接送孩子,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仍然是传统的打骂教育,精神上的交流较少。这就会造成孩子脾气性格比较孤独、怪异,难以融入班集体,容易受到同学的排挤。久而久之,这种劣势状态逐渐累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孩子学校教育的困难
由于父母思想上认识的错误以及工作比较繁忙,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应该由学校负责孩子的教育,将属于自己的责任推给学校。父母没有和学校、老师及时沟通交流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在孩子的学校教育上经常处于“失联”的状态。这同样造成老师对孩子在家庭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家校脱节,造成孩子教育长期“散养”[4]。
在物质生活上,许多家长出现一种种极端的现象。有些家长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轻视了对孩子精神需求和关怀。父母在生活中也表现出了安于享乐的心态,也妨碍了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随父母生活后,许多孩子见识到了城镇生活的精彩和绚丽,认为上学无用,便不再准求高学历,中途辍学回家跟随父母务工。
(三)父母文化素养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长的素质包括文化教育程度和教育子女能力素质两个方面。进城务工以及流动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小部分是留在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大部分的农民工都是中小学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大部分都是依赖学校和老师,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对应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同时,对于孩子的学习,大部分家长因为自己学历较低,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进行辅导而感到焦虑,只好送到专门的辅导机构。对于孩子学习成绩较差,学业成绩较差的情况,很多父母认为既然学习不好,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学习,等到孩子年龄够了就可以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来减轻家庭负担。对于高学历的父母,由于从事的工作和经济压力原因,很多父母同样对孩子学习和家庭教育感到十分棘手,紧抓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5]。这些情况都说明了父母对于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都比较迷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增加了随迁子女的正常生活和成长的困难。
二、多管齐下共同解决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一)建全制度,保障随迁子女权益
从社会制度因素来说,我们国家建立的户籍制度阻碍了随迁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城镇,使得随迁子女的教育出现各种问题,撕裂了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法律法规是促进家庭教育可持续发展,保障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依据。2003 年,国务院出台了“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以解决跟随父母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2014 年7 月30 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取消农业户口,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7]。
随着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出台,随迁子女的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这有利于随迁子女长可以跟随父母长期稳定的生活,这是随迁子女美好生活的开始。但是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制定符合各地区行之有效的制度,建立健全户籍改革、入学教育制度,对其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并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来监督相关部门的执行情况。
(二)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家庭教育和谐发展
校园生活是随迁子女重要的生活组成,良好的校园生活有利于促进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随迁子女的高流动性,使得他们在不断的适应新的生活,接触不同的人群。学校应该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实行灵活的管理和教育方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流动学籍,让随迁子女可以享受灵活多变的学籍政策。学校也可以相应的降低学生入学的门槛,更多的保障随迁子女的入学机遇,
首先,学校应该树立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保证随迁子女和其他学生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权和受教育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随迁子女的心理变化,防止随迁子女因为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出现自卑、暴力等现象。其次,学校和教师要注意观察随迁子女学业学习情况,对于学习跟不上、学习困难的随迁子女应该积极进行帮扶,防止随迁子女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辍学。
(三)优化家庭教育,父母齐抓共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作为随迁子女的父母,生活经济压力更大,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多,这就需要父母要有更多的耐心,付出更多的精力。
首先,作为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散养”或者棍棒出孝子的教育观念,更不能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部推给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家长要和学校、老师积极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其他家长学习优秀的做法。父母应该向子女展现一种积极乐观的学习状态,稳定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7]。
其次,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对于孩子在生活学习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孩子优秀的表现,父母应该表扬鼓励;对于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能非打即骂,要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更好的解决途径。
(四)保就业,促稳定
随迁子女的父母大部分从事的是一些脏活累活,极少部分是知识分子从事着一些“体面”的工作。对于随迁家庭和随迁子女来说,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生活就成了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如何让随迁家庭留下来,不在到处流动,是随迁家庭和社会各界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8]。
长期稳定的生活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独立的的经济能力,家庭总的收入能够满足家庭日常开支和孩子教育开支;二是生活能力,父母是否有能力照顾随迁子女的生活和学习。保就业,促稳定。只有工作稳定了,有了可观的收入,切实可行的政策保护,随迁家庭才不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