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衍生
——竹编文化记忆的设计应用探徵

2021-11-27李玙君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
关键词:民艺竹编民间文化

李玙君

(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谈论记忆,因为记忆已经不存在了。”(皮埃尔.诺拉)当传统民艺保护进入人们的意识被引发关注时,很多技艺已经几乎要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资讯和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植根于民间、带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的手工艺逐渐衰落和消逝。“民艺复兴”是现在人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命题,任重而道远,意义深远。复兴的是我们本土民族文化的自信,是我们民族来自民间的独特文化精神和创造力,民艺复兴永远无法脱离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核。

本文着眼于民艺复兴的背景,结合自己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以竹编文化为切入点,就竹编工艺在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相关研究,旨在寻找当下民艺传承与创新的新途径,探寻回归本土文化设计的新方法。希望通过这些实践,推进传统民艺的传承和创新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传统民艺与文化记忆

(一)关于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理论的提出者扬·阿斯曼将记忆的外部维度分为四个部分:模仿性记忆、对物的记忆、交往记忆(语言和交流)、文化记忆,前三者亦存属于文化记忆之中。他将“文化记忆”定义为“关于一个社会全部知识的总概念,在特定的互动框架之内,这些知识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并需要人们一代一代反复了解和掌握他们。”[2]口头流传实践、文献、图片、仪式等都是文化记忆的存在形式。它就像人从自身推演出的物的世界,常常附着在客观外在物上,其文化意义则以某些固定的形式被包裹其中。[3]

(二)传统民艺的现状

传统民艺的现状不容乐观,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手工艺正在逐渐衰落和消逝,手工艺耗时、耗成本,无法与便捷的机器相比,似乎已经跟不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传统民艺长时间地无人问津,有的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悄无声息地退出,再无曾经的喧嚣;有的为迎合现代生活的方式几经变更,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面貌。与传统民艺一同在消逝的,还有物与表象背后滋养我们心灵的民间文化的内核。

(三)民艺复兴

今天我们所谈论的民艺复兴,正是对过去民族文化记忆的延续、传承和重新建构,是对意义的传承。2016 年,国家明确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要“振兴传统工艺”。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忧患于传统民艺的现状,并在民艺复兴的道路上积极地投入,致力于对传统、传承的复兴与保护。也有更多的人在纷繁嘈杂的生活状态中忽然驻足,转而投入传统文化记忆中回归自然的人与物的生活方式,植根于民间沃土的传统民艺逐渐回到我们的视野中。

二、竹编文化记忆的设计应用

(一)民艺视角下的竹编文化

竹编工艺受地域的影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方,在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安徽、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等地都有迹可循。在过去农耕经济的时代,从事竹编工艺的主要是独立的个体。竹制品品种繁多,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民艺视角的来看,传统竹编工艺制作的整个过程都由竹编艺人手工完成。笔者走访过湖南省怀化、隆回和慈利等地的竹编艺人,这些手艺人多为年长的老者,经历了竹编手艺从过去的繁荣到现在的衰微。手工制作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细致而有序。有别于机械化的大规模复制,手工竹制品在老匠人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已被融入生命的气息。同其他民间手艺门类一样,每件作品背后延续的正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和生活态度,是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二)竹编文化与艺术设计

竹编工艺在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是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可以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目前来看,做竹编设计的设计师很多,设计出来的产品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然而市场上的竹编工艺品还是以大批量规模生产的流水线生产工艺的产品为主,脱离了民间生活的场域。纯手艺制作的竹编制品少之又少,影响甚微。

借助传统竹编工艺与设计的结合来传承文化,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传承。传承什么呢?首先,当是材料和手工技艺。一件竹编制品从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经过十几至三十几道工序,编制方法也丰富多样,不同地域还有各自独特的风格样式。其次,是对传统和自然的人与物的生活方式的传承。手工制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民间生活的特定场域进行的,具有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这是流水工艺生产所无法企及的。

另一方面,是衍生和创新。传承并不代表着要恪守规范、一成不变,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我们可以拓展竹质材料的材质语言,可以继续探寻更多编织的样式、纹饰,还可以在器物的形制上有所突破。柳宗悦先生总结出民艺的几个特征: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所用、以实用为目的、满足民众的需要、物美价廉、工匠制作,并亲切地称之为“民众的工艺”。在保持它原有的属性和生命力的前提下进行新的建构,所有的衍生和延续便不会脱离其作为传统文化记忆的内涵。

(三)竹编文化传承的设计实践

竹编手艺植根于民间,我们的设计也要深入到民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本土化的、带着浓郁民间文化气息和民族美感的民间手艺更显得弥足珍贵。竹编文化传承的设计实践,一定要有前期的充分准备。这些准备包括前期文献资料搜集与分析、竹的材质分析、田野调查等。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会对此领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真正置身于民间传统手艺的语境中,做出能回归传统,有传承、有新意的优秀设计作品来。

在经过了前期的准备后便是设计过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材质应用

在设计过程中,当涉及到要用材质语言来表达时,都要以格物致知的态度去探寻材料的本质。竹编作品所使用的材料是竹子,要从竹子的属性及其带给人的精神联想上去分析其语义。

从竹子作为材质的属性特点来看,具有独特的物理属性和文化属性。首先,竹子属于天然材料,可以加工成竹丝、竹片、竹块等基本形态,再用这些基本形态制成各种物品。竹子韧性强、纤维长,色彩上则从新竹的翠绿到黄绿再到陈竹的黄。天然的色泽和纹理,加上竹本生特有的清香,带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气息。其次,从文化属性上来看,作为四君子之一的竹自古就被赋予了不凡的品质:坚韧挺拔、秀逸脱俗、宁折不弯、高风亮节、襟怀若谷......加上其独特的物质属性特点,使得竹工艺制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深入分析了竹的属性和特点之后,还要对竹质材料的作品进行分析。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都使用了竹作为材料进行设计和创作,对作品的案例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探寻竹这种材料的各种材质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能打开我们的视野,为设计寻找多种可能。

2.竹编技艺

传统的竹编手艺可谓材美工巧,竹编的技艺在技术手段上也相当丰富,这对我们的设计也很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以竹编的编织方法为例,方法很多。首先匠人们会根据竹子的色彩来做安排。竹子都是自然本色,但在色相、明度和纯度上都有区别,主要有褐色、土黄、红色、黄绿、翠绿等颜色。使用同色材料和不同色材料可以编织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在彩色的作品中,几种颜色的竹篾交错编织,可以编织出单独纹样或连续纹样,冷暖鲜灰搭配亦可做得很精彩。民间的图案一般都带有质朴的美好寓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有的匠人还会对竹器做后期处理,如漂白、碳化、烟熏等,进一步对丰富器物的材质表达方式。

竹编工艺的工序复杂,各道工序都有多种技艺和手法,在这里不一一赘述。这些技艺对于设计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比如,编制方法这一部分。设计师可以在田野调查阶段做好充分的调研,通过拍摄图片和视频、采访艺人、亲自实践等方式,尽可能多搜集详尽的第一手材料。在设计时根据设计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编制方式进行编排。这些图案编排方式、图案与器物制式的结合方式、色彩变奏、竹质纹理安排等,都是民间匠人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民间文化记忆

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最让我深受触动的,是在当时场域下我对这种传统的、原初的民间文化生活语境的感知,手艺物品的背景正来自于传统的民间文化记忆。柳宗悦先生在谈到传统时曾说:“传统是指我们的祖先经过长年累月,通过各种经验累积起来的文化命脉。传统有思想、有风俗、有智慧、有技术、有语言……传统的力量给予我们的文化以固有的性质。”他还提到:所谓珍惜,就是把历史累积下来的长处加以总结和发扬。精湛的技艺、动人的情境、文脉的传承都在竹编匠人执着和坚守中延续,令我们感动。我想这便是传统永续的根本,是滋养我们心灵的沃土。

由此再回到我们的设计,竹编文化记忆的设计,其根本在哪里呢?民艺植根于民间,因而有着民间文脉的强大根基。所以,我们的设计最重要的,并非表层所能感知的东西,不是机械地照搬图式和技艺,而是我们是否能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能否在完成新的建构与设计的同时让人深切感知到民艺之美。

三、结语

在世界设计大背景下,很多设计师都在着力于回归本土、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设计。民艺复兴与设计的结合,要回到其文化语境下做深入的研究,要去体会来自民间生活的经验、智慧和思想。民艺的强大根基是来自民间的文化,将民艺融入设计,是为了唤醒民间沉睡的文化记忆。

猜你喜欢

民艺竹编民间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柳宗悦民艺思想中的“数理”观
略论柳宗悦“民艺”理论及思想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