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
2021-11-27卢燕南杨小霞
卢燕南 杨小霞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闽侯 350108)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尤其是高校教师师风师德建设。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多次强调,高校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高校教师是制高点中的制高点。由于教师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近年来,高校师德建设取得较大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教师价值观出现偏差、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高校师生关系紧张等,这些都与习总书记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的要求相违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一、习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为师者要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职业价值
理想信念是指引每一位教师更好地前进的灯塔。2013 年,习总书记提出“三个牢固树立”的希望,其中第一个希望就是要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这一思想表明,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2014 年,习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的谈话中强调:“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由此可见,教师的理想信念不仅仅是个人的理想追求,更应该立足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只能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职业价值,才能更好地点燃学生的理想,唤醒学生的灵魂,更好地担起新时代“筑梦人”的使命。
(二)为师者要坚守道德情操,涵养职业道德
道德情操是每一位好老师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有其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2014 年,习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行为和道德素质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要坚守道德情操,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人格魅力。2019 年,习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这一讲话强调了教师人格的重要性,一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要涵养高尚的人格,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永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和忠诚,烙守职业道德,为教育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
(三)为师者要掌握扎实学识,提升职业素养
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一个老师,要想在行业上立足,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必须首先要有渊博的学识,能够解决学生的困惑,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构造。2014 年,习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扎实的学识,学生往往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教师的学识浅薄”。这一讲话突出强调了扎实学识在教师的基本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一个好的老师,必须是知识渊博的。2014 年,习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交谈时引用了这样的一句话:“为了让学生获得一点知识之光,教师应该吸收整个光的海洋”。在这个信息时代,广大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信服,赢得他们的尊重和认可。
(四)为师者要永葆仁爱之心,厚植职业情怀
“仁爱之心”是师生之间建立情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良好品格。习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永葆仁爱之心”。热爱学生是广大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关心爱护学生,才能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仁爱是教师职业情怀的重要体现,教师在传道授业的时候,要厚植自己的职业情怀,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和教育,善于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而不是唯分数论。习总书记强调:“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教师要把爱的对象当作一个集体,要把师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教师爱每一位学生,会使学生不断进步,从而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师风师德问题及其表现
(一)部分教师价值观出现偏差,职业理想模糊不清
在社会转型时期,在西方功利化思潮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教师逐渐忘记了初心与本分,不再把教师看作是人类教育的工程师,价值观出现一定的偏差,功利主义的思想严重。2014 年5 月4 日,习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的师生谈话时强调:“教师要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然而,在我国,部分高校教师受功利心的驱使,重业务,轻师德,重私欲,轻育人,未能承担起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未能充分发挥其职业价值。而这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部分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弱化,职业理想动摇,难以坚守道德底线,只要出现利益与师德冲突的状况,在错误价值观的指引下,就极有可能做出违背师德的事情,严重影响和破坏社会的风气。
(二)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师德师风是“红线”,更是底线,在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时候,应该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作为一名教师,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坚守道德情操。然而,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教师不断挑战师德红线,做出学术论文剽窃、抄袭、一稿多投等不端行为。先有著名的“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后有“饶毅教授举报几位学术大V 学术造假事件”。这些事件给社会和学术界造成严重不良的影响,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一大污染源。近几年来,国家也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并未能真正地杜绝这一行为的出现,造成其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部分高校教师放弃作为教师所应该坚守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淡化。在这种内因的诱导下,一旦外部的失德惩戒力度不够,就容易做出学术不端的行为。
(三)高校师生关系不够和谐,职业情怀有待增进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要更好地铸魂育人,教师必须要永葆仁爱之心。然而,在我国部分高校教师缺乏教育情怀,缺少对学生的关心,甚至做出一些侵犯学生权利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生关系工作化,部分高校导师利用自身的权力欺压学生,夺取占用学生的学术成果。近几年来,自媒体曝光了许多研究生不堪导师压榨轻生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师生关系问题之所在。另一方面是师生关系异化,部分高校存在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师生关系距离和交往较为亲密,造成严重的信任危机。近几年来,高校教师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些案例的发生都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也损害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形象,严重影响现有的师生关系。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我国当前的惩戒机制和保护机制不健全,导致很多受侵害的学生不敢发声,由此导致师生关系更加紧张,出现恶性循环。
三、以习总书记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引领高校师德建设
(一)掌握意识形态话语,端正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
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端正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归根到底取决于意识形态,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赢得意识形态话语权。一方面,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习总书记指出,办好高校,必须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由此可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必须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可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院特色,结合办学宗旨,采取多样化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从而巩固主流思想的地位,端正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高教师的理想信念。高校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宗旨和政策方针,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教师和教育的重要讲话,以确保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此同时,高校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日常的生活实践。如教师活动日,教师座谈会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广大教师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政策纲领,做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加大对高校师德失范的惩戒力度
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扭转学术不端时有发生的局面,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底线教育。2013 年,习总书记指出:“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要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就必须让高校教师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底线,并在常态化教育中灌输底线思维。例如,可以印发学术研究规范手册。当然,除了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以外,最为关键的还是教师自己要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绝不容忍学术不端行为。习总书记指出:“要把这些害群之马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惩治”。对于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首先要制定责任清单和处罚清单,明确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范畴和惩治力度。其次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置结果要在全校进行公布,同时要引导广大教师分析根源、吸取教训,定期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学术道德标准。最后,对一些严重和不良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尽可能通过刑事手段加以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撤销行政职务、相关荣誉等。
(三)厚植无私爱生情怀,完善高校师德的奖励和监督体系
要缓和当前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把教师的爱生情怀与奖励机制相挂钩。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必须要厚植高校教师的爱生情怀。可以把高校教师的爱生情怀纳入考核和奖励标准,通过调查学生的评价来考量高校教师是否做到以无私的爱生情怀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以此作为教师职称评选、奖励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对富有爱生情怀的老师进行全校公开表扬,以此来激励越来越多的老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师德的监督,打通师德师风的反馈渠道。要加强社会、学校相关部门对高校师德的监督作用。如高等院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监督领导小组,实时执行监督任务,从而规范高校教师的师德。当然,除此之外还要打通各种各样的师德师风反馈渠道。如开通师德师风专栏的举报网络、公布举报电话、成立专门的举报受理部门等,扩大监督群体。
总之,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以习总书记师德师风重要论述为指导,从思想和行为、内部修养和外部约束两个方面入手,才能构建一支综合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良的高校教师队伍。